聽,“十四五”答卷|飯碗端得更牢 餐桌更加豐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3 15:20:45
來源:新華社

聽,“十四五”答卷|飯碗端得更牢 餐桌更加豐富

字體:

  金秋時節,秫熟稻香、牛羊成群、瓜果飄香。又是一年好“豐”景。“十四五”時期,我國糧食産量邁上新&階,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也在加快構建。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百姓的餐桌越來越豐富。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現在人均糧食佔有量已經達到了500公斤,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國家糧食安全是有充分保障的。同時,棉油糖産能也是持續提升,果菜茶、肉蛋奶和水産品的供給是充足的,種類是多樣的,可以説,現在我們老百姓的餐桌越來越豐富。”

  9月23日,在北大荒集團黑龍江格球山農場有限公司大豆地塊,農機在進行收穫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陸文祥攝)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據了解,“十四五”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強化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以前種地都是靠經驗,現在全憑‘科技范兒’。”河南省尉氏縣小陳鄉阮莊村臻之源家庭農場負責人盧軍民説。

  這是河南省尉氏縣小陳鄉阮莊村臻之源家庭農場的玉米田。李新義 攝

  河南尉氏縣地處豫東平原,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90萬畝,連續多年實現糧食總産超12億公斤。

  盧軍民介紹,“今年我們農場種了500多畝玉米,通過採用種肥同播、單粒精播、密植滴灌、衛星導航等‘智慧’農業技術,畝凈收益在1000元左右,500多畝地每年收入70萬元左右。”

  河南省尉氏縣小陳鄉阮莊村臻之源家庭農場的玉米田中,農技人員向農戶們講解玉米後期管理技術。李新義 攝

  隨着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深度融合,2024年全國糧食畝産達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提高了12.5公斤,單産對中國糧食産量增長的貢獻超過60%。

  雲南省元謀縣姜驛鄉姜中村村民程剛説,“現在種的作物都長得很壯實,産量也比過去多了很多,感覺我們自己的飯碗也更穩當了。”

  工作人員在雲南省元謀縣的育苗工廠大棚內進行育苗工作。受訪者供圖。

  雲南省元謀縣是“南繁育種天堂”。近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育种家和當地村民攜手,成功培育出一批抗病、抗逆、優質高産的糧食作物品種。2025年,當地科研機構與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聯合選育的“雲麥114”新品種,在小麥新品種旱地百畝連片生産示範種植中,最高畝産達708.1公斤。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宏生説,“‘雲麥114’的單産優勢體現在其穩定性上。它的平均畝産,尤其是在多年、多點的綜合評估中,遠高於那些不抗病、不耐旱的老品種,從而實現‘災年保收,豐年豐收’的效果。”

  這是種植戶收穫“雲麥114”的喜悅場景。受訪者供圖。

  “十四五”時期,我國育成了一批生産急需的重大品種,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説,“育成了一批生産急需的重大品種,選育出優質高産水稻、節水抗病小麥、機收籽粒玉米、高油高産大豆等急需品種,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了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雲南省元謀縣是“南繁育種天堂”。這是元謀縣繁育的部分種子。受訪者供圖。

  多措並舉保障增産又增收

  五穀豐登,是秋天對大地的回饋。對億萬農民而言,增收才是真豐收。

  眼下,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已進入鮮食玉米采收旺季。

  吉林省梨樹縣聚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邵亮亮説,“我們今年種了1500畝的鮮食玉米,繼續採用梨樹模式種植,畝産2000斤左右。”

  2024年,這裡的玉米每穗出廠價格是2元,實現産值54.9億元。這讓邵亮亮對今年的收入很有信心。“前期在簽訂合同的時候就已經把價格鎖定了,這樣咱們的投入和産出這塊,其實是能算出賬來的。鮮玉米一坰地能比大苞米多掙個三千、五千元是沒有問題的。”邵亮亮説。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農民收穫鮮食玉米。新華社記者 司曉帥 攝

  據了解,“十四五”時期,農民收入保持了較快增長。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19元。

  “我們始終把穩收益作為糧食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收購環節,嚴格執行國家糧食收購價格政策,堅持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我們積極&&對接糧食深加工企業,引導發展訂單農業,建立穩定的購銷關係,減少市場風險,讓農民種糧更有奔頭。”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農技中心主任周富強説。

  “我們將持續強化市場跟蹤監測,密切關注購銷動態,組織引導好糧食市場化收購,不斷優化市場調控,進一步激發多元主體入市收購,積極維護好縣域內糧食市場秩序,保障種糧農民的收益。”河南省滑縣糧食和物資儲備中心副主任趙偉鋒説。

  河南省滑縣某糧食收購點正在進行糧食收儲工作。王善帥 攝

  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十四五”期間,我國不僅飯碗端得更牢,老百姓的餐桌更加豐富,吃得更加健康、更有營養。

  福建省連江縣文灣村近來迎來了豐收季!漁民盧統鋒説,“現在基本上我們每天都要發一兩噸的貨,接下去很可能一天最多可以發十噸八噸,春節前一般都會賣完。”

  一座座深遠海養殖&&靜臥於福建省連江縣定海灣海上牧場。吳其法 攝

  在福建省連江縣定海灣海上牧場,一個個智能化&&與深水網箱交相輝映,分佈在蔚藍色的海面上。

  “深遠海養出來的魚,肉質緊實。兩斤左右這一條魚,一般正常的話我們拿出去賣一斤要一百來塊,兩斤左右要賣兩三百塊。”盧統鋒説。

  福建省連江縣安凱鄉文灣村村民盧統鋒展示捕撈上來的大黃魚。吳其法 攝

  目前,我國已建設169個國家級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水體達5660萬立方米,年産量47萬噸,水産品的養殖産量佔全球近60%。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麥爾丹·木蓋提説,“2024年,我國水産品總産量已經達到7358萬噸,這比2020年增長12.3%,水産品總産量持續36年居全球第一,當前魚、蝦、蟹、貝等各種水産品品種豐富、供應充足。”

  這是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黑沿子鎮“漁光一體”現代漁業産業園魚塘內場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十四五”期間,我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快構建。2024年年底,肉蛋奶等畜産品總量已經達到1.75億噸,比2020年增加2778萬噸,增長18.8%。我國人均肉類、禽蛋年消費量分別達到72公斤、25公斤,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人均奶類年消費量已經達到40.5公斤,比2020年提高2.3公斤。此外,“十四五”時期,我國設施農業快速發展,種植業設施面積達到4000萬畝。

  這是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市甬庫同心村智慧農業植物工廠。該工廠通過對植物生長環境進行智能調控,實現農作物全年穩定生産。新華社記者 劉佳琪 攝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麥爾丹·木蓋提説,“在食物開發來源途徑不斷拓展的同時,我國居民食物營養健康水平更加均衡。據專家測算,城鄉居民攝入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在北大荒集團黑龍江紅星農場第一管理區有機大豆田裏,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大馬力機車開展有機大豆二次中耕作業(2025年7月7日攝)。新華社發(侯越攝)

統籌:吳煒玲

編導:董琳娜

記者:姜亮、宓盈婷、陳旺

王安浩維、彭奕凱、司曉帥

配音:王帥龍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