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治療失眠 共築“優質睡眠”健康防線-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3 16:24:18
來源:新華網

對症治療失眠 共築“優質睡眠”健康防線

字體:

新華網北京9月23日電(張悅)失眠問題或睡眠障礙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困擾。9月21日,復旦大學特聘教授、藥理學系主任黃志力在由中國睡眠研究會主辦的“2025 年中國睡眠醫學發展論壇”上分享到,當下我國睡眠障礙呈現出兩個重要的特徵,一是高發病率以及發病群體年輕化的趨勢,二是共病持續性上升,即焦慮、睡眠障礙互為因果、相互交織,睡眠障礙也成為高血壓、糖尿病、免疫功能降低甚至癌症的影響因素,成為當今社會日益嚴重的問題。

從生活方式到藥物干預,人們對失眠和睡眠障礙治療的認識和理解正不斷加深,對於“優質睡眠”的追求也不斷深化:它不僅關乎夜間休息的質量,更直接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工作效率和生活體驗;失眠治療目標已從單純追求“睡得着”,轉向“睡得好+白天精神好”。 

心理、生理、生活節律等因素均會導致失眠 多種方式可干預

黃志力在活動中分享到,失眠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以及生活節律紊亂等,有一部分患者特別是老年人內分泌失調等疾病與失眠密切相關,此外,多種藥物的聯合使用也可能導致失眠。

數據顯示,失眠發生率很高,且呈慢性化和長期化,甚至中小學生也面臨失眠問題。此外,共病問題也嚴重影響睡眠健康,例如,68%的焦慮症患者和45%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伴有睡眠障礙。在當今社會,睡眠障礙也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醫學問題。

如何判斷是否存在睡眠障礙?在什麼情況下失眠需要向醫生求助?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岳偉華指出,在門診中,常有患者因“沒睡好”而焦慮、認為自己失眠,但日常生活中此類情況很常見,能夠達到睡眠障礙標準的則相對較少。正常的睡眠時長為6~8小時,不失眠、不打鼾,白天功能良好,是較為推薦的睡眠狀況。

若出現入睡困難,躺床超過3小時仍未入睡;或睡眠後覺醒時間達2次或30分鐘以上;白天出現嗜睡、記憶功能下降、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都需引起關注。“關注不見得存在問題”,岳偉華介紹,出現相關症狀後可通過相關量表篩選是否有失眠症狀,有相關症狀需要通過檢查確診是否為睡眠障礙。

若確診為睡眠障礙,可採用適當心理調節、常規用藥等方法,部分患者通過放鬆、冥想等手段也可顯著改善症狀,用藥方面除了傳統藥物,還可以使用達利雷生等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DORA)類藥物,不必過於擔心。若失眠持續超過3個月、每週超過3次以上,需要引起重視並接受專業干預。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王讚教授指出,優質睡眠有六個維度:

一是合理的睡眠時間。成人一般6~8小時為宜,老年人睡眠9小時以上反而可能增加心血管、糖尿病發病率。

二是好的睡眠效率。不建議不睡時躺在床上,這會增加臥床時間、降低睡眠效率。

三是規律的睡眠。有些人周末睡到中午才醒,會破壞睡眠節律。

四是合適的睡眠時間。比如,有的人“睡得晚、起得晚”可能問題不大,但“睡得晚、起得早”就會影響日間功能。一些老年人“睡得早、起得早”,已有足夠的睡眠時間,看到別人還在睡覺而覺得自己也有失眠問題,實則不然。

五是合理的睡眠質量。白天要盡量進行合理活動,如晚上喝咖啡會干擾睡眠。

六是白天要有足夠的覺醒。白天要有充分活動保證有足夠覺醒,晚上才能睡得更好。

破解傳統藥物難點 失眠可“精準治療”

在藥物治療失眠障礙方面,此前已經有三代失眠藥物應用於臨床治療。清華長庚醫學中心主任醫師於逢春介紹了三代失眠藥物的發展。

她分享到,人們對失眠的認識已有100多年歷史,早在1912年,巴比妥類藥物作為鎮靜安眠藥上市應用於失眠治療。此後苯二氮䓬類藥物上市,並不斷更新迭代至今。多個“Z類安眠藥”上市,其在半衰期和作用方面優於傳統苯二氮䓬類藥物。但此前的藥物作用靶點在γ—氨基丁酸受體上,都側重於加強鎮靜環節。

傳統苯二氮䓬類藥物雖能提高睡眠效率、延長睡眠時間、縮短睡眠潛伏期,但會破壞睡眠結構,患者使用後容易感到疲憊,且長期使用有依賴和成癮風險。一些呼吸系統的疾病患者使用時可能會存在問題,甚至長期應用會出現認知障礙甚至跌倒、老年人骨折等風險。

以達利雷生為代表的食欲素受體拮抗劑藥物的面世,開啟了失眠治療的新階段,實現了失眠的“精準治療”。

於逢春&&,食欲素通過作用於食欲素受體1和食欲素受體2維持覺醒狀態,這兩個受體在腦組織中分佈不同,食欲素受體1主要分佈在腦幹,參與睡眠周期轉換、調控情緒、緩解壓力、增強記憶等;食欲素受體2的高表達能夠調節睡眠覺醒周期,通過兩個受體之間的協同作用,能夠維持覺醒狀態。達利雷生作為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國內外研究均證實其能改善夜間睡眠和日間功能,且獲國內外指南一線推薦。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首席專家王玉平教授分享到,作為非鎮靜促眠藥,達利雷生因獨特作用機制,可抑制過度覺醒,實現夜間優質睡眠,並改善日間功能,不增加清晨睏倦,無戒斷反應和反跳性失眠。

他介紹,達利雷生半衰期約8小時,睡前服用可減少夜間覺醒次數,其主要表現為減少入睡時間35分鐘、減少入睡後覺醒時間30分鐘、延長總睡眠時間1小時,顯著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和效率,且不會産生次日殘留效應。國內外III期臨床研究均證實其在治療失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具有一致性。

在藥物的應用方面,中日友好醫院張曉雷教授分享到,作為呼吸科醫生她在臨床中發現,睡眠呼吸暫停和失眠兩類疾病經常交聯在一起,在治療過程中較為棘手,患者治療依從性也較差。失眠對睡眠呼吸障礙性疾病是雙刃劍,既通過覺醒恢復呼吸,同時覺醒又破壞睡眠結構,睡眠結構的破壞和頻繁覺醒又會造成呼吸調控不穩定,形成惡性循環。傳統苯二氮䓬類藥物因抑制上呼吸道肌群,部分患者使用受限。而達利雷生等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為這類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療選擇,尤其對老年人和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更為適用。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林永忠教授提到,與傳統長期廣泛應用的鎮靜催眠受體激動劑不同,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藥物對老年人尤其是睡眠較淺的人群更具吸引力。達利雷生的半衰期較短,為8小時,更符合人體正常的睡眠周期,避免了長半衰期鎮靜催眠藥帶來的次日殘留效應,如嗜睡、頭暈、乏力等,是能幫助改善日間功能的可選藥物。此外,達利雷生對共病焦慮抑鬱的人群也很重要,其安全性高,耐受性好,成癮性低,是更好適用這部分人群的選擇。

關注睡眠質量 失眠藥物“不可怕”

王讚指出,從大眾層面來講,養成良好的睡眠衞生習慣至關重要。例如,規律作息、白天保證至少半小時室外光照、下午不喝咖啡等。睡眠習慣的養成很重要。在失眠治療方面,首選CBT-I(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物理治療如聲光電磁、虛擬現實等,白噪聲和音樂療法以及傳統中醫中藥都能夠應用到失眠的治療中。藥物治療也很重要,隨着新型失眠藥物的出現,臨床用藥的目標已不再是快速入睡,而是追求接近自然睡眠的質量。

她&&,“日間功能受損是失眠診斷的標準之一,也是失眠治療的主要目標之一,同樣也是失眠患者的主要訴求之一。因此對於失眠的管理應該關注全天24小時,而不僅只關注夜間症狀。”

既往有很多患者因為擔心藥物副作用而忽視睡眠障礙的治療,實際上,當下的睡眠障礙治療已不必“談藥色變”。達利雷生未被列入精神藥品管制目錄,患者獲取便利性高,支持長期用藥。

王玉平指出,過去傳統藥物半衰期長,可能對日間功能有影響,且部分藥物因有依賴和濫用傾向從而需進行管控。經過多年藥物研發,這些擔憂已得到根本改觀,患者無需過度擔心。就像高血壓患者需長期服藥一樣,失眠患者可以“對症治療”,保證良好睡眠讓白天有很好的學習、生活、工作的狀態。近十年,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失眠治療現狀,不僅日間功能不受影響,甚至比不吃藥或安慰劑組更好,讓患者能夠放心服藥,既可按需治療失眠,長期治療也成為可能。

岳偉華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臨床上患者對用藥存在較大思想負擔,尤其是部分年輕群體擔心一旦開始用藥就得長期服用,而這種擔心非常普遍。對於正常睡眠或偶爾失眠或者倒時差的情況,無需過度擔心。但如果患者長期失眠,即連續三個月以上、每週三次以上,且睡眠量和質以及白天功能都受到顯著影響,則需警惕並前往專業機構就診。

在用藥治療方面,會根據患者需求量身定制方案改善失眠問題。對於輕微失眠,可以通過正念放鬆、深呼吸和運動等方法來改善;若自我調節沒有顯著改善,會考慮使用中成藥或保健品等;若仍無效則會進行藥物治療,如雙食欲素受體拮抗劑達利雷生等。對於部分藥物無效的患者可能需使用安定類藥物,甚至對於難治性失眠,會考慮使用精神科藥物,以滿足患者睡眠生理需求並保證次日功能。

岳偉華介紹,針對睡眠問題,大眾還存在一定的誤區需要糾正,比如一些群體偶爾睡不着就特別擔心,容易引發焦慮;一些群體擔心未達到建議的睡眠時長就是睡不夠;還有的群體覺得睡眠問題不大,能克服,忽略其對身體的影響。再比如,日常生活中打鼾雖常見,但嚴重病理性的打鼾如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會對心臟、生理功能、記憶功能等産生顯著影響。因此,要全面評價睡眠的量和質,以及白天的功能和情緒,才能更有效地改善睡眠質量,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探索睡眠診療新模式 開展全國睡眠障礙篩查

國家衛健委將“睡眠門診服務”列入2025年全系統為民服務八件實事之一,彰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慢病防治前移與規範管理的決心。

為更好地了解我國睡眠障礙現狀、建立睡眠大數據庫、探索睡眠診療新模式,全國睡眠障礙篩查項目於2023年正式啟動,至今已為全國266家醫療機構授牌。此次中國睡眠醫學發展論壇,又有北京老年醫院等22家醫院代表獲授牌。

“項目旨在通過對大樣本人群睡眠監測,提供數據依據和防治路徑,從而減少國家醫保基金支出,減輕患者痛苦和經濟負擔。以睡眠健康為支點,為助力《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實施貢獻睡眠力量。”中國睡眠研究會副秘書長皮巍巍&&。

達利雷生已在全球多國上市,是目前唯一獲歐洲藥品管理局批准用於改善日間功能的DORA類藥物,且已在2025年6月在國內上市。該藥獲《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2023版)》A級證據I級推薦,以及《2025中國失眠障礙診斷和治療指南(第2版)》推薦A級證據,作為失眠治療一線藥物。

先聲藥業神經與腫瘤藥物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在論壇上發布了“全重求索計劃”神經與失眠領域開放課題。實驗室主任、先聲藥業執行董事唐任宏博士介紹,實驗室計劃未來三年投入3000萬元,積極拓展達利雷生上市後新領域研究,為神經、精神類共病患者、不同年齡性別的失眠亞組人群帶來更多真實世界用藥依據。

【糾錯】 【責任編輯: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