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8月3日電(記者張思潔、郭潔宇)時入中伏,熱風吹拂過黃土高原。行走在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的溝峁間,放眼望去,果園鬱鬱蔥蔥,套着袋子的蘋果綴滿枝頭,預示着又一個豐收年景。
洛川,這座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陜北小城,如今以成熟的蘋果産業聞名遐邇。但不少人知道洛川,是因為88年前在這裡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指出,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産階級的領導權,在敵人後方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爭,在國民黨統治區放手發動抗日的群眾運動。
而今,洛川會議舊址的一孔窯洞中,通過一張張歷經歲月洗禮的桌凳,記者眼前再現了當年開會時的情景。
洛川會議舊址(7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樊雨晴 攝
“洛川會議是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召開的。”洛川會議紀念館館長劉雲峰説,會議通過《中國共産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中共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標誌着黨的全面抗戰路線的正式形成。
這場在全民族抗戰史上寫下濃墨重彩一筆的會議,也把紅色基因深植於這片土地。如今,洛川會議紀念館年均接待游客10萬人次,許多人不遠千里而來,學習歷史、緬懷先烈。
走出紀念館,53萬畝蘋果園遍佈洛川的山梁溝岔,高低錯落、蔚為壯觀。
“洛川會議和洛川蘋果,是我們的兩張名片。繼承先輩的紅色基因,洛川人接續奮鬥,澆灌出了蘋果這一富民的綠色産業。”洛川縣委書記張繼東説,去年,洛川縣蘋果産量約112萬噸,全縣約95%的農戶種蘋果、賣蘋果。
蘋果在當地“安家”的歷史,正始於中共中央在延安工作時期。1940年,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院引入西洋蘋果苗木,到延安光華農場試栽。1947年,洛川縣阿寺村農民李新安騎着毛驢,從河南靈寶運回200株蘋果苗。自此,蘋果在延安落地生根並擴散開來。經過世紀之交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的品種更新、技術升級,洛川的蘋果産業不斷發展壯大,2024年綜合産值突破150億元。
走進阿寺村的果園,濃濃的“技術范兒”撲面而來。在果農李亞民的矮化密植新式果園裏,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貫穿田間,防雹網在陽光下折射出細碎的銀光。
延安市永鄉鎮阿寺村矮化密植示範園(7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樊雨晴 攝
“從前頂着烈日施肥、割草,如今行距變得開闊了,彌霧機、旋耕機輕鬆進場,每畝成本減少500元。”李亞民算了一筆賬,自家7畝富士蘋果今年預計收入20萬元,佔到全家收入的九成。
從田間地頭的實踐創新,到科研基地的技術攻關,洛川蘋果的品質提升之路越走越寬。在槐柏鎮賀卓村,洛川縣蘋果科技示範基地承擔了近20個研究課題,關於品種選優、土壤改良的一場場試驗接續開展。
“蘋果品種好不好、水土服不服,先來這裡試種,成功了再推廣。”洛川縣蘋果産業研發中心主任李前進説,近年來,這裡陸續篩選出了秦脆、華碩、魯麗等適合洛川乃至渭北黃土高原推廣的優良品種。團隊還在探索省力化栽培方式,希望幫助果農減少疏花、套袋等環節的人工投入。
小小一顆蘋果,映襯着老區高質量發展的大文章。這片曾經的抗戰後方,奮鬥的精神依舊奔涌。
在陜西頂端果業科技有限公司,主播秦軍莉正舉着紅彤彤的蘋果對着手機直播,“蘋果個個‘有戶口’、可溯源,只要掃一下二維碼,大家關心的農藥殘留、含糖量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好蘋果要找好銷路,數字經濟是關鍵紐帶。“我們在電商&&24小時不間斷推廣,配合冷鏈物流,帶給消費者‘從枝頭到舌尖’的新鮮體驗。”該公司銷售主管趙鋒鋒説,企業2024年果季銷售額約1.5億元,其中電商渠道佔80%以上。
這是在陜西王掌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拍攝的生産線(7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樊雨晴 攝
在洛川蘋果現代産業園,一條完整的産業鏈正變得清晰可見:引進世界蘋果品種約600個、建成3500多種蘋果種屬基因庫,讓蘋果這一傳統水果發展“後勁十足”;搭建18萬噸集中保鮮貯存庫群,蘋果從“賣一季”變成“賣四季”;引進紙箱廠、果醋加工廠、防雹網廠等上下游産業,延鏈補鏈提升集群化發展能力……
“2024年,園區交易額超過45億元,今年全面進入二期建設。”洛川蘋果現代産業園黨工委副書記李軍民説。
久久為功,洛川蘋果的名片越擦越亮,逐步成為洛川的支柱産業。得益於品質過硬,洛川蘋果還多次“飛上太空”,供航天員食用。
小蘋果變身“金果子”,幫助老區人民蹚出致富路。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老區人民傳承先輩的堅韌與智慧,在黃土高原上不斷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