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3日電 11日,以“數智賦能未來 建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新華網教育論壇在北京舉辦。
“科技築基 智啟未來”科技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第二場圓桌對話環節,由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副總編輯商亮主持,以《貫通式培養教學模式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為題,邀請北京一零一中黨委書記、校長熊永昌,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李曉輝,同濟大學本科生院院長、新生院院長(兼)吳志軍,就各自學校的的育人經驗和實踐探索情況展開討論。
針對在初高中階段,學校如何識別並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問題,熊永昌&&,學校會通過一些課程設置將具有稟賦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做區分,通過他們的表現可以觀察識別區分;還會用專業的測評手段,從心理、智力、學科等維度進行綜合評估,對被選入拔尖人才培養項目的孩子進行專門化、個性化、針對性的計劃和課程支撐。李曉輝用“三個有、一個能”來回答,他介紹,有興趣和有天賦是兩個最基本的特點,天賦是做事效率高,興趣是好奇心強;將有興趣轉化為有志向,引導其形成能自律。概括起來就是從發現到培養,最後成為有興趣、有天賦、有志向,能自律。吳志軍從高校培養的角度切入,他認為一是要有視野,有眼界,站在更大範圍,放眼全局;二是要有方法,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與顛覆性技術的能力;三是要有強大內驅力,面向未來。
針對在貫通式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的作用,熊永昌認為,人的成才不是割裂的,本身應該是貫通的。對於天賦高、成長速度快的學生來説,貫通培養尤為重要,但需要重視知識連續性的問題;其次能力、思維也需要連續性;另外提供系統性的支撐,來平衡相對的短板;最後要早些引領學生進入創新研究領域,對確定他們的人生目標和未來研究方向都會有幫助,並有較早的創新突破。李曉輝&&,貫通培養最大的價值在於:尊重人的成長規律,人成長最大的規律一個是主體性,另一個是差異性。需要給一部分早慧的孩子提供成長空間。從國家角度看,希望孩子可以早現、早培養,早成才,越早成才貢獻越大。吳志軍認為,貫通培養具有強大的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並且貫通式教育方差很大,只有保持大方差,才會有更多的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同時應當尊重學生身體、心理成長,盡可能地滿足其的需求,幫助其快速成長。
談及如何從各學段設置相應的課程,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和更好地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時,熊永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速度成長的很快,希望教育能做到個性化,因材施教,給每一類孩子都能提供合適的課程和成長渠道、育人方向,這是我們教育追求的方向。學校現成立英才學院,其中多個項目和研究課程都可讓學生挑選,按課程類別、難度、水平區分,打破年級的界限和學科的界限,貫通整個學科和成長路徑。李曉輝從兩個角度介紹,一是課堂角度,想辦法給已展示出天賦的學生開設分類、分級、分層課程,保證其個性化的成長。二是教學角度,依靠跨學科實踐活動解決實際問題,在基礎教育階段就進行創新,做到貫通。吳志軍認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要加大培養學生專業興趣擴展、培養能力;打造更多課程、制定學習計劃等,覆蓋從高一到高三整個全過程,這也是貫通培養一直在不斷做的一些嘗試和探索。
關於分享初、高中與大學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反饋機制,以便及時調整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策略和方法,熊永昌介紹,在北京,同濟大學和一零一中學是首家聯合實施高校與中學共同培養人才計劃的學校。同濟不僅深度參與培養學生,並且體現了大學責任與情懷;此外,還有其他高校參與一零一中學的人才培養計劃,建立良好的結構關係,教學方面也取得了不錯成效。李曉輝&&,中學與高校間是相互關注的,學生想要進入到理想的大學和專業,會特別關注招辦的信息;希望高校到中學建立一些項目班,幫助他們成長,做專業發展的引導。吳志軍認為,中學生可以更早地接觸大學課程是很好的貫通,有助於學生成長;同時也願意和更多中學建立&&;期待通過改革和不斷地努力,形成更多項目,搭建完善體系。
最後,商亮介紹了新華網在科學教育等方面與教育部相關司局、中國科協等單位合作的舉措和成效。她&&,期待能攜手更多大中小學共同助力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獻出更多媒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