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涌潮有三處:山東青州涌潮、廣陵濤和錢塘潮。
清費餳璜(1664-?年)《廣陵濤辯》雲:"春秋時,潮盛於山東,漢及六朝盛於廣陵。唐、宋以後,潮盛於浙江,蓋地氣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錢 塘 潮
錢塘潮比廣陵濤出現的時間晚一些,至遲在東漢就已形成。王充《論衡 書虛篇》提到"浙江、山陰江、上虞江皆有濤"。又説當時錢唐浙江"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但是,王充只説"廣陵曲江有濤,文人賦之",沒有説賦錢塘江潮。可見,東漢時,錢塘潮遠沒有廣陵濤出名。估計,當時還形成錢塘觀潮風俗。
東晉葛洪曾在杭州西湖葛嶺隱居煉丹,杭州民間曾流傳"葛洪觀潮"的神話故事。葛洪《抱朴子》中也專門探討過錢塘江潮的原因。東晉顧愷之《觀濤賦》生動地描繪了錢塘江怒潮,雲:"臨浙江以北脊,壯滄海之宏流。水無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納景,且激波而揚濤。其中則有珊瑚、明月、石帆、瑤瑛、雕鱗、採介特種奇名。崩巒填壑,傾堆漸隅。嶺有積螺嶺有懸魚。謨茲濤以為體,亦崇廣而宏浚,形無常而參神,斯必來以知信,勢剛凌以周威,質柔弱以協順"。説明東晉時,錢塘江怒潮更加壯觀,已有錢塘觀潮的風俗。
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 漸水》中把《七發》所描述的廣陵曲江的長江暴漲潮誤用來註釋錢塘江。這雖是個錯誤,但似乎正説明南北朝時,錢塘潮已經比較出名。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載:"浙江東在縣南一十二里。……江濤每日晝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極大。小則水漸漲不過數尺。大則濤涌高至數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數百時士女共觀,舟人、漁子溯濤觸浪,謂之弄潮"。説明唐代錢塘觀潮風俗已盛行,觀模空前。與詩人李紳《入揚州郭》詩所説的大歷後廣陵濤消失相呼應。盧肇《海潮賦》則專門提出,"何錢塘洶然以獨起,殊百川之進退?"並自己作了回答。説明在唐代,錢塘江已成為全國唯一的觀潮勝地。五代時,十國之一的吳越錢武肅王(852-932年)為修築錢塘江海塘,組織士兵射潮的傳説,説明當時錢塘潮十分猛烈。
唐代不少大詩人到過杭州,觀賞過錢塘江怒潮,留下了讚美的詩篇。白居易(772-846年)《咏潮》詩云:"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人催"。李益《江南曲》有"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的名句。姚合(775-約855年)寫有《杭州觀潮》。羅隱(833-909年)寫有《錢塘江潮》。
宋代,錢塘觀潮之風更盛,弄潮活動更具規模。南宋偏安江南,杭州成為國都後,觀潮之風極盛。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有詳實記載:"每歲八月內,潮怒勝於常時,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觀者,至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十八日最為繁盛,二十日稍稀矣。十八日蓋因帥座出郊,教習節制水揮,自廟子頭直至六和塔,家家樓屋,盡為貴戚內等雇賃作看位觀潮"。其時有"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涼傘、紅綠小傘兒,各係繡色緞子滿稈,伺潮出海門,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戲,或有手執五小旗浮潮頭而戲弄"。其時又有"帥府節制水軍,教閱水陣,統制部押於潮未來時,下水打陣展旗,百端呈拽,又於水中動鼓吹,前面導引,後抬將官於水面,舟楫分佈左右,旗幟滿船,上等舞槍飛箭,分別交戰,試炮放煙,捷追敵舟,火箭群下,燒燬成功,鳴鑼放教,賜犒等差。蓋因車駕幸禁中觀潮,殿庭下視江中,但見軍儀於江中整肅部伍,望闕奏喏,聲如雷震。……其日帥司備牲禮、草履、沙木板,於潮來之際,俱祭於江中。士庶多以經文,投於江 quot;。
弄潮活動相當危險,經常有人作出無謂犧牲,造成悲劇。因此,時有人反對弄潮活動。早在北宋,蔡襄(1012-1067年)任杭州知府時,寫就《戒約弄潮文》,曰"鬥牛之外,吳越之中,惟江濤之最雄,乘秋風而益怒。乃其俗習,於此觀游。劂有善泅之徒,竟作弄潮之戲,以父母所生之遺體,投魚龍不測之深淵,自為矜誇,時或沉溺,精魂永淪於泉下,妻孥望哭於水濱,生也有涯,盍終於天命;死而不吊,重棄於人倫,推予不忍之心,伸爾無家之戒。所有今年觀潮,並依常例。其軍人百姓,輒敢弄佑,必行科罰"。南宋熙寧時,兩浙察訪使李承之也奏請禁止弄潮,但也沒有收效。
宋代不少大文學家到過杭州,留下讚美錢塘潮的作品。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范仲淹(989-1052年)在杭州做了一年多的知州,寫有氣勢磅礡的觀潮詩。
蘇東坡先後兩次(1071-1074年,1089-1091年)在杭州做官,他為杭州湖山寫下不少詩文,也寫有幾篇觀潮詩。宋代觀潮詩還有蔡襄《和浙江口觀潮》、米芾(1051-1107年)《海潮詩》、陳師道(1053-1101年)《十七日觀潮》等。南宋朱中有對錢塘潮有生動的描寫:"觀夫潮之將來,先以清風,渺一線於天未,旋隱隱而隆隆。忽玉城之嵯峨,浮貝闕而珠宮。爾若鵬徙,又類鰲(bian')。蕩譎衝突。倏忽千變。震萬鼓而霆碎,掃犀象於一戰。既膽喪而心折,亦神淒而目眩。已而潮平,迤邐東去"。南宋周密(1232-1308年)《武林舊事》中,也有《觀潮》文,生動描述了錢塘怒潮。
古代潮汐畫較難保存,留下來不多。本世紀70年代,我國進行了全國歷史潮汐資料的普查工作,發現了不少古代潮汐畫。其最早的是南宋畫,有李嵩 quot;錢塘觀潮圖"和"夜潮圖",有夏圭的"錢塘觀潮圖"。此外,宋代還有"旭日觀潮圖"、"觀潮圖"等。
唐宋以後,錢塘觀潮風俗持續不斷,直到今天。明清有關觀潮的詩、詞、畫等作品更層出不窮。由於江道變遷,錢塘觀潮的最佳地點不斷下移。唐宋時,觀潮勝地在杭州。唐、宋的大文學家們均在杭州觀潮,作詩作畫。自明以後,觀潮勝地已移到今海寧縣鹽官鎮。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要在鹽官鎮東十余公里的八堡才能看到最精彩的涌潮。
廣 陵 濤
廣陵濤盛於漢至六朝,消失於766到799年唐代的大歷年間。
大概在二千年二百年前,西漢大文學家枚乘寫了一篇叫《七發》的歌賦,規勸吳王劉濞,提到漢代首都長安的著名宮殿--曲&,不如吳國的潮汐,建議吳王"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兄弟,並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並生動地描繪了廣陵濤的壯觀景象。《論衡 書虛篇》提到"廣陵曲江有濤,文人賦之"。這些説明在整個漢代,廣陵觀濤為一大名勝。
南北朝時,廣陵濤仍十分興盛。《南齊書 州郡志》:"南兗州剌史每以秋月出海陵觀濤,與京口對岸,江之壯闊處也"。海陵治所為今泰州,京口為今鎮江,其對岸今揚州。可見觀潮地在揚州東面不遠處。剌史每年秋月觀濤,説明當時廣陵濤仍很壯觀,也説明觀濤日期可能仍 quot;八月之望"。晉代山謙之《南徐州記》:"京口,禹項北江也,闊漫三十里,通望大壑,常以春秋朔望,輒有大濤,聲勢駭壯,極為奇觀。濤至江北激赤岸,尤更迅猛"。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徐州為南徐州,治所京口。江乘治所在今江蘇句容北。可見當時大潮可到揚州、鎮江以西。赤岸即赤岸山,"赤岸在廣陵興縣",在今六合縣東南,山臨長江,江岸色赤紅。《南兗州記》:"瓜步山東五里有赤岸,南臨江中,潮水自海入江,衝激六七&&,至此岸側,其勢稍衰"。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兗州為南兗州,治所今鎮江,元嘉八年(431年)移治廣陵。瓜步和瓜步山在今六合縣東南。由此可知南朝永初時,廣陵濤仍很大,並以長江北岸六合山以東至揚州一帶最為壯觀。過瓜步山後潮勢開始減弱。
廣陵濤消失大約在唐大歷年間(776-779年)。唐詩人李頎(690-751年)《送劉昱》詩有"鸕鶿山頭微雨晴,揚州郭裏暮潮生"的詩句,説明唐開元、天寶時(713-755年),廣陵濤還存在,但已不甚壯觀。大歷以後,廣陵濤消失。唐代詩人李紳(780-846年)《入揚州郭》詩,前面的小引提到:"潮水舊通揚州郭內,大歷已後,潮信不通。李欣詩:'鸕鶿山頭片雨晴,揚州郭裏見潮生',此可以驗",詩中還有"欲指潮痕問裏閭"句。説明李紳時代,已沒有廣陵濤了。但老百姓還可以指出潮痕,看來,消失時間還並不太久。
二千年前,長江口是喇叭形的河口,一直到揚州附近,才見收縮,揚州以下,驟然開闊,散佈沙洲,海潮上溯,奔騰澎湃,形成涌潮。由於從上游輸運下來的泥沙很多,每年有五億噸,二千年來,長江口外形有很大變化,今日,只有北支還時有涌潮出現。(宋正海《中國古代海洋學史》,海洋出版社,1986年,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