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滿湖天八月中,潮頭萬丈駕西風。雲驅蛟蜃雷霆鬥,水激鯤鵬渤澥空”。錢塘江涌潮以雄偉的氣勢,多變的畫面,迷人的景象引來了千千萬萬的觀賞者。
涌潮的觀賞不僅在於形,又在於聲,也在於勢。歷代詩人、文學家對涌潮的形、聲、勢比喻甚多。“漫漫平沙起白虹,瑤&失手玉杯空”。涌潮初見時,“若素練橫江”,把天邊露頭的涌潮喻作白虹、銀練、素練之類;“驚濤來似雪,一座凜生寒”,“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雪濤千里如山摧”,把涌潮喻作霜雪;“似萬群風馬驟銀鞍,爭超越”,把涌潮喻作飛奔之馬;“涌若蛟龍鬥,奔如雪雹驚”,把涌潮喻作蛟龍;“潮色銀河鋪碧落,日光金柱出紅盆”,把涌潮喻作銀河;還有喻作瀑布、山嶽之類。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則是從涌潮的響聲上作文章,還有把涌潮的聲音喻作“雷霆、驚雷”的,但很多詩詞都是同時從形和聲上進行比喻,聲形對應,“天排雲陣千雷震,地卷銀山萬馬奔”,“雷震雲霓裏,山飛霜雪中”,“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聲形對應比喻,讀來使人如耳聞目睹。
“羅剎江頭八月潮,吞山挾海勢雄豪”,“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充分顯示了涌潮的氣氛;“怒勢豪聲迸海門,州人傳是子胥魂”,“素車白馬龍雄武”,把涌潮的形成説成是伍子胥、文種的余怒未消、冤魂未散,驅水為濤;龍王興風作浪,江神、河伯所為,或是嬌孽作祟,等等,這也是一種比喻。
不同的比喻構成一幅幅形象各異的畫面。古人筆下對涌潮還有許多描述,不勝枚舉。錢塘江涌潮正是以自己的形、聲、勢供人鑒賞,給人以無窮無盡的回味。如今,錢塘江觀潮已成為浙江的重要旅游項目。
錢塘江涌潮蘊藏着豐富的潮能資源。河口澉浦的多年平均潮差為5.57米,最大潮差8.93米,是我國沿海潮差最大的地方。60年代曾提出在乍浦、澉浦或在杭州灣、乍浦與黃灣間興建潮汐電站的方案。據估計,乍浦興建潮汐電站,裝機可達538萬千瓦,年發電量164億度。如果該方案付諸實施,將使華東用電緊張的局面有所緩和。
潮汐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就全世界而言,潮汐能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還很低。1967年,法國建成的裝機容量24萬千瓦、年發電量5.44億度的朗斯電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電站;1984年,加拿大安納波利斯海灣建成的一座潮汐電站,裝機容量5萬千瓦;我國自己設計、自行安裝的江廈潮汐電站,於1985年底建成,裝機5&,3200千瓦。錢塘江河口的潮汐能源一旦開發,除發電外,還鼗改善河口的航運條件,解決淡水資源開發等一系列問題。
潮汐電站的建設之所以如此緩慢,主要在於技術上的許多問題未能解決,且基建投資遠比一般水電站大,尤其是錢塘江河口又有涌潮,技術上更難,加上資金短缺,經濟上是否合理,也有待進一步論證。因此,大規模建設潮汐電站的計劃尚未提到議事日程上。
錢塘江河口是喇叭形,漲潮時,大量外海泥沙隨潮流進入河口,一部分在河口落淤,從而淤積成為綿延的沙灘。這也是沿海地區的一項資源,尤其是在地少人多的浙江省,土地價格飛漲的今天,海涂開發的意義可想而知。
新中國建立以來,錢塘江河口和杭州灣(不包括上海)兩岸,已圍涂110萬畝。如果沒有強勁的潮流,就不可能帶來這樣豐富的泥沙,海涂的淤漲也不可能如此迅速。
千餘年來,錢塘江兩岸經常發生潮水氾濫,鹹水入侵,農田受淹的潮災,有時,潮水衝進兩岸城鎮,房屋倒塌,居民流離失所,人為魚鱉,街市行舟。據統計,近千年來(至新中國建立前)的重大潮災達210次,其經濟損失已難用數字統計。這是涌潮最大的禍害。
錢塘江涌潮把大量泥沙帶進河口,除落淤在兩側形成邊灘可以開發外,沉積在江心的則形成沙洲。在山水和潮流的作用下,邊灘和沙洲衝淤頻繁,河漕變動無常,嚴重妨礙航運。因此,新中國建立前,雖也曾有千噸貨輪進出河口的濃度但出海船舶中卻僅有20—60噸級的30多艘。
新中國建立後,經長期整治,錢塘江航運條件大有改善。1977年以來,開闢了杭州至寧波、舟山、海門、溫州、福州、泉州等貨運航線,貨運船舶的噸位提高到300—500噸,但也得乘潮&&。80年代初,杭州灣的出海吞吐量還不到10萬噸,1987年翻了一番,但也只有20萬噸。
由於河口的淤積,主槽的不穩定,使杭州港的開發受到極大限制,影響杭州作為一個貿易港口的發展,而沿江城鎮的發展無不受到限制。這自然又與涌潮緊密相關。
涌潮是一種罕見的自然景觀,但涌潮又有很大的危害。為此,有人曾提出在河口建壩的方案。一旦通過並付諸實施,錢塘江涌潮這一自然景觀將消聲匿跡,涌潮這一旅游資源將徹底破壞,人們再也無法欣賞到這一天下奇觀。
錢塘江涌潮歷史悠久,千秋功過,誰人曾與評説!如今,我們應該根據所掌握的資料,利用當今發達的科學技術,很好地權衡一下涌潮的利弊、得失與功過,找到一種既能保留這一窠見的自然影觀,又能把它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制的兩全其美的對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