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所在的位置:新華網 > 浙江頻道 > 浙江焦點網談
浙江頻道欄目推薦
新聞追蹤
播出最新熱點,跟蹤報道,連續刊出!
更多報道請點擊

浙江省情
展現浙江的風采,讓您更了解發展中的浙江。
更多報道請點擊

服務廣場
服務大眾,品味生活,引導時尚,珍愛年活。
更多關注點擊此處
冰點調查
直擊新聞熱點,聚焦社會弊端。
更多報道請點擊
  返回主頁

 

相關鏈結: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本欄目主持人:卞君君 陳曉明   新聞熱線:13003671134   電子郵箱:zhejiang@xinhuanet.com
 
消費貴族化 學生消費在升級

  新華網浙江頻道《浙江焦點網談》9月28日電 身着價值不菲的流行服飾,&&燈紅酒綠的迪廳酒吧,假期去外地的風景名勝區旅游,為女朋友的生日一擲千金,換手機、買電腦、購CD機……這樣"瀟灑"的生活並不是年輕白領的專利,如今城市裏的一些大學生的消費已經達到了這樣的水平。

  近日,記者在浙江省杭州一些高校採訪中發現,如今的大學生配有手機、銀行卡、CD機、電腦幾乎隨處可見。同樣,中小學生的日常花消也不低,生日請客、玩游戲、買玩具樣樣都是出手闊綽。因此,有家長説,現在大學生

的消費越來越"貴族"化了,真讓做家長的難輕鬆!

  眼下在都市的中小學生群體裏流行着高消費的不良風氣,許多中小學生沾染了互相攀比、講吃講穿、不節儉、花錢大手大腳等不良習氣,超前消費、畸形消費等不良勢頭在一些中小學生當中愈演愈烈,現在中小學生出手"玩闊"似乎成了一種新時尚。而這種不良風氣甚至還波及到了農村的中小學生。

                            新華網浙江頻道 卞君君

貴族化的學生消費

  新學期來臨,足玩兒了一個暑假的學生們開始準備迎接新學期的到來。然而這卻讓許多家長感到頭疼,因為孩子們亂花錢的問題又多了起來。這幾天,正是各個學校開學的時間,恰也是學生消費的高峰時期。

  小學生當中"重復消費"現象相當嚴重。為了準備開學,有些家長給孩子從頭到腳重新打扮,從新衣服到轉筆刀統統更新,企望孩子能有一個全新的開始。記者從杭州的百貨商場的童裝專櫃和文具櫃&了解到,最近不少家長都開始帶着孩子來買東西,儘管這些東西價格不菲,但銷售狀況卻異常理想。售貨小姐介紹説:"主要都是小學生,那些帶卡通圖案的衣服和文具特別受歡迎。"意大利的波姆斯童裝近200元一件

的上衣賣得特別好,整個櫃&每天流水近6000元;140元一個印有米老鼠圖案的書包每天都能賣出五六個。

  記者在商場採訪時,遇到正在給孩子購買書包、文具盒等學習用具的李女士。她有些氣惱地説:"這孩子一味追求時新的文具。放寒假時流行流氓兔,就一定要有流氓兔圖案的書包;現在又流行起《流星花園》,孩子非要有F4圖象的書包不可,不買還不去上學,真拿他沒辦法!"據這家商場文具專櫃的售貨員介紹,從春節開始,小學生文具用品就一直賣得不錯,許多家長都是被孩子纏着來買的。

  在商場化粧品專櫃前,記者見到一位初中女生買下了一隻數十元的唇彩,她説,班上的好朋友們幾乎都有,自己已經想了很久了。街頭一些精品店裏,幾十元的倣真項鏈、戒指也成了孩子們的追捧對象。不僅女孩子,連一些男孩子也在為自己配置項鏈、手鏈等飾物。一些家長甚至帶小孩去購買價值不菲的真金首飾。另外,拍個人寫真照也成為學生們時興的新潮。杭城幾家照相館經營人員均表

示,平時來拍藝術照的小女孩還挺多,甚至還有不滿10歲的小學生。

  一位家住杭州京都苑小區的許先生對記者説,他的女兒今年才8歲,雖然年齡還小,但卻早已養成了一種"習慣",就是每隔兩三天就要鬧着家人帶她去"麥當勞"吃東西,而且一去就賴着不走,漢堡包、可樂、每次消費下來都是五六十元錢的。

  一旁的姚女士也感慨地説自己讀初中的小孩特別崇尚名牌産品,大有為追求名牌而不惜一擲千金的"闊勁兒"。而父母一説他時,他卻回擊説:"媽,你們就我這麼一個兒子,還能眼瞅着讓我在同學面前丟面子啊?"


  與中小學生相比,大學生的購物方向則日趨時尚化。開學前奔各大電訊商城買手機成為大學生的一大慣例。據了解,現在很多大學生打工掙錢也好,家庭"贊助"也罷,買部手機成為他們的第一選擇。聽諾基亞手機專櫃的售貨人員講,有幾款售價在一千多元的手機而外觀嬌小時尚,購買者大學生佔大部分。上大學需配手機被渲染成大學生不可缺少的學習伴侶,新生購機熱浪方興未艾。

  據了解,大多數學生將手機消費視為"投資"。浙江大學中文系三年級學生小吳告訴記者:手機就像是我們的"左右手",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人溝通。現在她已經入網,每月手機費約二百元,其中50%是用於短消息。小吳認為,短消息可以拉近人與人間的距離,是種"感情投資"。

  一位兒子在浙江工業大學的家長稱,他兒子一個月的開銷是1000元,只多不少。據這位家長介紹,他兒子每月"財政支出"是這樣的:伙食費大約五六百,手機費200元以內,加上上網、買書、添衣服等其他消費,正好

花掉孩子母親一個月的工資。據了解,一位女學生的開銷也大致如此,只是她的花銷又多了一項化粧品和美發。打開大三學生小秦的化粧包,真是琳瑯滿目:資生堂的粉底、玫琳凱的唇膏、歐萊雅的睫毛膏……再加上小秦平時用的薇姿洗面奶、羽西防曬乳、可採面貼膜,這些化粧品的總值超過一千元,這種消費出現在一個生活基本靠父母供給的大學生身上實在令人咋舌。小秦説,像她這樣的女同學不在少數,化粧品裝備齊全,而且價格不菲。因為用廉價化粧quot;怕被人瞧不起"。她的室友則説:"大三了,要實習了,總得修飾修飾,畢竟'出門相'還是很重要的。"

  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現在不少大學生覺得卡式隨身聽已過時,故而鳥槍換炮,千元左右的CD機或二三千的MD機在大學生中已非常普遍。


  現在,大學校園的戀愛消費也是不容忽視。逢過節,情侶之間免不了互贈禮物。禮物的紀念意義退居二線,價格的高低,變成了衡量愛情真摯與否的主要砝碼quot;禮輕情義重"被視為"陳腐觀念",現在流行的是"錢本身不重要,但舍不捨得花錢很重要"。現在在男生中,送女友金項鏈已經非常普遍。

  在調查中記者聽到這樣一個説法:花400、500元的是"貧困階級",花千把塊錢的,也只能算是"中産階級",一個月散個上萬元,那才值得一提。記者給這些"貴族學生"的花費算了一筆賬:電腦4000元、手機2000元、CD機2000元,再加上銀行卡存款1萬餘元,看來,大學生的新學期報到,家長不花2萬多元,是打發不了他們的。
  現在的學生消費高檔化已成普遍趨勢。近期,據《中國青年研究》調查顯示,大學生這一群體內部在經濟消費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其中年消費最高的達到18500元,而年消費最低的只有2100元。大學生年支出均值為8383.96元。這其中有92.7%的大學生把家庭供給作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佔其總消費的70%以上。家庭收入越高,對學生的經濟供給越多,構成大學生消費的一種特殊的奢侈格局。

消費升級誰之過?

  對商家而言,女人和孩子的錢最好賺。的確,如今中國城市不少家庭的孩子消費就超過了家庭年消費總額的50%。

  據有關機構一份亞太地區消費理念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內地有50%以上的家長,每週都會給孩子一些零花錢,條件好一些的家庭每月動輒給孩子幾十元甚至幾百元的零花錢。中國家長在這一方面的相quot;慷慨",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孩子的高消費。更令人擔憂的是,孩子用零花錢的多少來炫耀家庭經濟實力、社會地位,從而滋長了虛榮心。

  一位在杭州某中學擔任班主任的資深張教師説,他教的班上,不少學生配了尋呼機,個別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甚至還帶有手機。成人的通訊設備為何被孩子使用?這位老師一了解,原來是家長們為了監督孩子放學盡快回家及聯絡方便之用。張老師無奈地説,可這玩意兒大多時候卻成了孩子聚會游玩的方便用品及盲目攀比的代替品。


  張老師介紹説,一些家長還習慣於用金錢、禮物"賄賂"刺激孩子努力學習。學生的一場考試得到何種名次,可以得到何種獎勵。獎勵的金額自然隨着考試的重要性程度和名次排序而水漲船高。一些家長甚至認為,在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物質刺激是鼓勵孩子努力學習、考出好成績的有效措施。

  一些教育界人士對此深為擔憂,他們認為,家長在金錢觀念和正確引導孩子消費方面起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不

宜用成人化的消費方式套孩子簡單的思維,這容易造成青少年消費心理的畸形發展,使他們養成互相攀比、愛慕虛榮的不良習氣,從長遠看,不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實,有時一心想望子成龍"到頭來卻往往是"養子成蟲"。家長總希望在自己的保護傘下為孩子營造安逸舒心的成長環境,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出人頭地,但在教育上可別大意了,過於"精心呵護"、"過分嬌縱"未必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益,切莫讓自己的關愛變了味。

  對於大學生來説,有一部分家境富裕的則完全靠父母提供的零花錢就可以為自己的"瀟灑"買單,但是這樣的"學生貴族"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人父母的錢袋都沒有那麼鼓,於是因為"瀟灑"而不可能"節流"的他們不得不想辦法"開源"。儘管大多數為滿足自己的消費慾望,而要在經濟上"開源"的大學生都選擇以誠實的勞動換取金錢。但走偏門"賺來路不正的錢的也大有人在,其中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不乏其人。


  "瀟灑一族"打工的目的純粹就是為了得到供自己"瀟灑"的金錢,這往往導致他們在打工時喪失是非觀念,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一位長期做保健品推銷工作的大學生説:"我並不相信我所代理産品的功效,然而我的工作就是讓客戶相信它,所以為了得到佣金,我就得先騙自己,再騙別人。"而另一位靠組織分發産品宣傳單賺錢的大學生説:"最重要的是找活幹而不是幹活,所以我的工作主要是跟廣告圈的人交朋友,活怎麼幹以及幹得怎麼樣我基本上不管。"當被問及"這樣賺來的錢花得踏實嗎"的問題時,這位大學生答道:"沒有錢花才不踏實呢!"


  然而,喜歡"瀟灑"的大學生學習往往不怎麼樣。一份相關性調查顯示,大學生學習成績的下降與其生活費水平的上升相關程度非常之高。有關人士認為,對於大學生來説,由於用於日常生活的費用很難超過一定數字,那麼生活費水平越高就&&"額外消費"越多,而"額外消費"佔用時間越多,用於學習的時間就會相應減少,學習成績必然受到影響。

  對於在校大學生來説,學習才是他們的主業,然而有些人在物欲的誘惑下迷失了方向,盲目追求"瀟灑"的生活,導致影響了自己的學業乃至前途,這樣的代價實在太過昂貴。

還校園消費一片凈土

  高消費浪潮席捲了中小學校園,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特別是城裏的孩子們,熱衷於躋身"貴族學子"的行列,把從父母那裏得來大把大把的鈔票,又毫不婉惜地擲向商店、酒樓、溜冰場和歌舞廳。他們把這種消費當作時髦,視為瀟灑。應該説,小學生的高消費並不完全取決於他們自身,更多的則是"家長行為"。人們不禁要問:這種近於奢侈的消費,除了能滿足孩子們的一份虛榮心外,還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呢?

  毋庸諱言,中小學生的高消費現象,是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這種消費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由獨生子女構成的當代中小學生,"小皇帝"、"小公主"是家庭的"軸心",少數家長對孩子嬌慣、溺愛和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是産生這種消費誤區的直接因素。高消費帶來的消費後果是相當嚴重的。它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滋長了校園裏的奢侈風。拜金思潮的氾濫,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此外,高消費也極易誘發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這類事件並不鮮見。如何正確引導中學生消費,這已不僅是校園內的話題,而是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責任。

  我國已基本實現小康,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方式比以前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消費教育卻沒有得

到相應發展和普及。西方一些國家在這個方面有過深刻教訓,美國有些青少年醉心於物質享受,産生"享樂主義"、"消費主義",以追求感官快樂為價值目標,造成整個社會嚴重的精神墮落和社會危機。

  現在我國一些青少年沒有接受社會主義的消費教育,受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影響,走上了"黃色消費"、"黑色消費"的道路,對個人、集體、社會産生了巨大危害。培養中小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已經刻不容緩!


  消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係到個人的權益得到保護,而且關係到人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關係到社會文明和社會全面進步。但學生的消費教育並沒有得到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應有的重視。因此,在學生的教育中推行消費教育,既可以培養和樹立中小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又可以增長消費智慧。如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開展社會調查,開展"消費與我"的討論;將偽劣假冒商品搬進課堂,進行實物教育等等,這樣使消費教育生動活潑,便於學生接受。

  大學生的消費除學業花費,平時在交際上略發費些倒也無可厚非,但學習以外的花費過於龐大就不應該了,由此而産生的互相攀比心理就更不可取。大學生的收入來源主要還是依靠父母,高消費不僅加重了

父母的經濟壓力,也不利於健康心理的塑造。一方面這會使家境較好的學生養成揮霍浪費的不良習慣,另一方面也會使家境一般的學生産生心理上的自卑感。

  一位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是説,在學生中,"示範效應"體現得非常明顯,當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在學生中有很大號召力的學生,都做同一件事或處於某種狀態時,就會産生一種群體壓力,其他學生會受這種壓力迫使,模仿他們,否則,就會感到自己被排斥於群體之外,産生不協

調感。其實,消費高與低,本身都無可厚非,關鍵是處於群體中的個人,要調整好心理狀態,以免受群體壓力的左右。

  解決這一問題關鍵還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他們樹立合理消費的理念。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服務於社會,而教育又離不開家庭,學校是教育的園地,唯有把社會的影響、家庭的支持、學校的教育引導結合起來,方能從根本教育學生走出這個誤區。(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浙江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華網浙江頻道主編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