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頻道欄目推薦
新聞追蹤
播出最新熱點,跟蹤報道,連續刊出!
更多報道請點擊

浙江省情
展現浙江的風采,讓您更了解發展中的浙江。
更多報道請點擊

服務廣場
服務大眾,品味生活,引導時尚,珍愛年活。
更多關注點擊此處
冰點調查
直擊新聞熱點,聚焦社會弊端。
更多報道請點擊
  返回主頁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新華網 > 浙江頻道 > 連載
 

農民城“城主”的沉浮

  在溫州,陳定模已經成為一則傳奇。這位不入品的芝麻綠豆官以他的智慧和堅韌創造了一段令人驚嘆的歷史,而他的沉浮又生動地折射出溫州基層官員在某一時期的共同的命運軌跡。

  1984年6月,40齣頭的陳定模卷着兩隻一高一低的褲腿,站在一塊沼澤地面前。眼前是一條彎彎曲曲、坑坑洼洼的老街,兩旁有數十間泥坯農舍,歪斜不齊,了無生機;再往前看,便是一大片灘塗,一條鰲江汩汩而過,竟沒朝這片荒蕪了百年的土地望上一眼。

  3天前,陳定模被任命為這個新規劃的龍港鎮的鎮委書記,他的身後站着7位自告奮勇隨他而來的幹部,他的口袋裏揣着3000元的開辦費。

  在這樣的地方,憑8個人要造一座農民城,能成嗎?10多年後,我們採訪陳定模,問到此處,老陳莞爾一笑,打開抽屜掏出一張圖紙,皺巴巴的,有一處還被燒了個小煙洞,他小心翼翼地展開:《龍港建城規劃圖》。
圖紙是老陳親手繪的,哪是街道,哪是樓房,哪是市場,哪是幼兒園、學校和醫院,都已經各就各位。整個新城呈井字形,街巷縱橫,一目了然。龍港要建城,光造路、供水、排污等三項公共設施,就起碼要500萬元,陳定模全指望這張圖紙。

  7月,一則《龍港對外開放的決定》在當地報紙上刊登了,旁邊就是陳定模繪就的那張規劃圖,公布的優惠政策有8條,提出“地不分東西,人不分南北,誰投資誰受益,誰出錢誰建房,鼓勵進城,共同開發”的口號。

  陳定模帶着7個幹部組成4個宣傳隊,帶上兩張皮(地皮、嘴皮)與一張紙(龍港鎮規劃設計圖),分赴全縣12個區鎮。大海報、墻報、幻燈、廣播喇叭不斷攪着偌大的縣城;又搞了個“歡迎農民進城辦公司”;在《溫州日報》大登廣告……很快,一個“龍港熱”形成了。到1984年8月底,申請到龍港落戶的農民就達2000余戶,一包包的鈔票、一捆捆的希望,就這樣迫不及待地堆到了陳定模的面前。收盤一算,共12億元。中國第一座農民城就這樣夢幻般地從地平線上升騰起來了。

  憑一張圖紙就集得12億元,這樣的“空城計”今天聽來無疑是令人愉悅和讚嘆的,而在當時卻潛伏着令人生畏的政治風險:按照國家法律,所有土地一律不準買賣,陳定模賣圖紙集資造城算不算是犯了天條?就在龍港對外開放後的第三個月,調查工作組就悄然進了龍港,豬皮的公文包脹鼓鼓地塞滿材料,悄悄而去。各種足以證明“毀田建房”的“證據”上遞到市人大,某領導大筆一揮,嚴肅查處!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後,該領導與陳在某場合見面時,陳問及此事,他居然説忘了,想不起來了。然而那時的狀況並非這般輕鬆:召見、談話、嚴厲的批評、限令改正。

  很多年後,陳定模總結説,中國探索集鎮化建設的路子的阻力主要來自“腦子”的阻力,一旦你鋪開了,比你們想象中要容易,但意識形態的阻力又超乎你們的想象。為了讓龍港的路子繼續走下去,他只好自己給自己找尚方寶劍。他翻遍了馬列經典,想給“買賣土地”找個理論説法。終於,他找到了馬克思在《資本論》裏引用過的威廉佩蒂的一句話:“土地是財富之母。”他還找到恩格斯講過的一句話:“地租,土地所有者憑藉土地所有權而獲得的收入。”按這兩條經典論述,“非農土地商品化”或許不行,可是“土地有償使用”應該是允許的吧。在龍港幹了幾年,他竟可以把馬列原著倒背如流,出口成章。有一回,一位中央領導考察龍港,陳定模整段整段地背“語錄”,領導同志十分驚奇:看來溫州幹部的理論素質的確很高。

  陳定模説:官有兩個口,別人一個口工作,一個口吃東西;我兩個口,一個口介紹經驗,一個口做“檢討”。面對一次次的質問和調查,陳定模申辯無效,論理無功,他違心地檢討自己:“土地是國寶,是很嚴肅的政策問題。我們把握不嚴,一定改正……”;而與此同時,在龍港卻還是春筍般地冒出高樓大廈。他以農民特有的“狡黠”的“怠工”心理一以貫之地幹他的事。

  1987年,《農民日報》以十分嚴厲的口吻報道了龍港的“毀田事件”。6月,在陳定模的邀請下,《農民日報》總編、中國農村問題專家張廣友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教授馬家駒等一行10餘人聚會龍港,跟“土理論家”陳定模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這場對話構成了當年度一件頗引人關注的新聞事件。

  專家問:土地是國家公有的,怎麼能商業化?

  陳定模答:我們現在的土地制度並不是名副其實的公有制,比如哪個部門或農民在哪一片土地上蓋了房子,所處的那片土地實際上就是他的了,國家得到了什麼?所以我們應當學習西方國家的級差地租理論,用土地有償使用的方法,以地租的形式來真正保障土地的國有化。

  問:這套東西是不是太西化了,適合國情嗎?

  答:我覺得是適合的,至少在龍港是行得通的。我想請問教授們,為什麼在你們的城市裏,各項建設老是趕不上趟?為什麼城裏人總是被走路難、吃水難、上學難所困擾?

  答:因為土地沒有價值,國家就沒有錢來進行再開發。在龍港,每一寸土地都是有價值的,先前是一片荒地,因此價值就低,後來搞建設,地價就高起來了,而且以後會越來越貴。不久前我們搞了一次建築用地的公開招標,價值最高的地段,42平方米投到了75萬元,一張圖紙我們賣了1800萬元,就是用這筆錢我們搞起了市政建設……

  在十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們把這些對話一一抄錄下來的時候,竟絲毫也沒有感覺到思想的褪色。有資料稱,陳定模是國內嘗試把國有土地有償交付給農民使用的第一人。

  質疑與申辯、查處與抗爭,在陳定模擔任龍港鎮委書記的日夜裏,儘管他百般努力有時甚至不無妥協,可一直就沒有從爭議的漩渦中掙脫過。一方面,龍港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越來越多的參觀考察蜂擁而至,可另一方面,對陳定模和龍港的各種各樣的清算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此後不久,由省、市、縣三級紀委60多人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又來了,這次不是“毀田建房”,而是“清理幹部私人建房”。調查組挂出了檢舉箱,同時,謠言開始橫流。“陳定模被抓起來了!”“陳定模家被抄了!”活靈活現,有板有眼。居然有人還説自己看著陳定模戴上手銬被兩個“大蓋帽”拉上警車往溫州市區去了……謠言達到空前,事情變得越來越糟。親戚來了,朋友來了,他們不敢説找陳定模,只是在辦公室、陳家門口探子似的看看、瞧瞧。調查組在龍港整整蹲點了7個多月,其中審計局的同志查賬3個多月,結果呢?調查組的結論是:“老陳工作是有成效的,在群眾中威望是很高的,我們沒有發現有經濟問題……”

  當組織上對陳定模公布這一結果時,被折騰得大半年沒法開展工作的他終於火了:“你們查了這麼多月,花了這麼多錢,就這兩句話?!”數日後,中央一位高層領導視察龍港,陳定模將整他的事、整他的人全盤托出。

  他説:“多數人看,少數人幹,個別人還搗蛋,看的管幹的,搗蛋的告幹的,組織上查幹的,結果?大家都不想幹。”中央領導生氣了,而那群站在領導身邊比陳定模大好幾級的幹部們更是臉色驟青驟白,好不尷尬。

  1989年底,陳定模終於出問題了:他無視上級三令五申,為其母喪事大操大辦。

  事情是這樣的:這年12月底,陳81歲的老母過世,儘管他知道此時自己在龍港的地位,想象中各路人馬到時都會過來,他只能在訃告中寫道“遵照先母遺囑,喪事簡辦,謝絕送禮”,並與各單位一一做了工作。何況他是個有心人,他有個冊子:登記花圈186個,其中私人名義送的150個。但後來調查組説有260個,因為他們有充足的證據——某君的任務就是蹲點數花圈,怎會有錯。另外有個頗值玩味的小故事,出殯的隊伍走了約一大半,其兄陳定漢把&&戴孝的草繩圈扣到他頭上,這也成了黨員幹部“封建迷信”的證據。

  陳定模被撤去黨內外一切職務。他被迫離開龍港,離開溫州。他離開的時候,龍港的城區面積已達58萬平方公里,與建國初期的溫州城相當,居民人口15萬,城內工業企業600余家。到1994年,龍港鎮列全國鄉鎮綜合經濟實力第17位。1998年,溫州評選“改革開放溫州20年十大風雲人物”,遠走他鄉的陳定模以高票入選。(待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浙江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華網浙江頻道主編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