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橫流,英雄輩出。
市場經濟春情初發時,三教九流人歡魚躍,成功者往往被尊奉為“大王”。
柳市“八大王”正是這樣一撥流通領域的出類拔萃者,或者稱之為購銷能人。他們經營的,也無非是螺絲、礦燈、線圈、小五金等商品經濟的“針頭線腦”,但他們更有眼光、更有手腕,更善於發現市場流通中的最大落差。
他們率先富起來了,他們成了枝頭叫得最歡的小小鳥。
1982年,“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的運動熱浪翻滾。此時此刻,“八大王”們發現,瞄上自己的,不僅有羨慕的目光,還有黑洞洞的槍口。
在《溫州大爆發》一書的作者陳堅發、朱幼棣的筆下,我們讀到了柳市“八大王”之首電器大王胡金林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1982年7月,酷暑籠罩着浙南大地。
悶熱難熬。男人和孩子光着背,只穿一條褲衩。女人們則不停地搖着扇子。街角的狗伸出長長的舌頭,喘着粗氣。但到了午後,天空上便往往迅速聚集起烏雲。黃昏,電閃雷鳴,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暴雨降臨了。
這些日子,對胡金林來説,同樣是炎熱難熬和雷電交加的辰光。
陰雲的聚集,是從上年年底開始的。工作組進駐柳市,了解他是否補了稅。胡金林補繳了17個月的稅款6萬餘元。1982年3月,他看苗頭不對,放下手頭正在做的電器生意,攜妻子去全國各地旅游,想避一避風頭。誰知返回柳市後,發現嚴打仍在升溫。稅務部門規定的營業稅最初是按035%徵收的,後來連補帶罰增加到6%。據一些知情人透露,還需要再罰一兩倍。有關部門已開始整理材料,通知他不得外出,必須隨叫隨到,等候處理。
胡金林被稱為“大王”是當之無愧的。他在搞電器購銷中建立了相當多的關係網。他像注意市場行情那樣,緊張地注視着當地政治“氣候”的變化。他的“關係網”發揮了作用。有人通知他:被工作組找去談話的幾個“大王”都被扣住了,沒有回家。胡金林如坐針氈。黃昏,又有人奔來跟他説:“不行啦,要下大雨啦!”
他帶着500斤糧票、2000元現金和早已準備好的各種證件匆匆出逃。
當夜12點,警車呼嘯而至。撲了個空。
胡金林從此開始了長達兩年多的逃亡生涯。
樂清縣公安局的通緝令,兩次發往全國各地。
作者陳堅發還告訴我們一些胡金林此後的逃亡故事。他用了一個比喻:驚弓之鳥。
上海、哈爾濱、長春、山海關……胡金林輾轉於關內關外。在東北的一個城市裏,他遇到了幾位溫州同鄉。他們拉他去飯館喝酒。三兩杯落肚,溫州同鄉嫌菜不好,和服務員吵了起來。胡金林一看,慌了神,趕忙勸止。鬧出事來就要命了,自己可是個在逃的通緝犯哪。
第二天,胡金林便倉皇離開這裡。不能再和老鄉攪在一起了。他躲進了夾皮溝,這正是《林海雪原》中描述過的那條東北大山中的山溝……
胡金林出逃後,他家的幾個兄弟也陸續逃出去避風。16歲的小弟弟胡榮林在上海碼頭被抓獲,押回溫州。汽車從溫州到樂清的路上,經過白象鎮,恰逢集市,車被堵。胡榮林趁人不備,跳窗逃命……
屋外,飄着紛紛颺颺的大雪。
在這焦慮的令人沮喪的日夜,胡金林不止一遍地審視自己:變國有企業的積壓産品為暢銷,為國家挽回了不少損失,這怎麼倒成了犯罪?沒有殺人搶劫,沒有貪污詐騙,就算不上犯罪!
1985年1月15日,悄悄潛回老家過春節的胡金林終於被關進了監獄。
當天,樂清縣廣播站向全縣廣播了這一消息:“全國經濟要犯、‘八大王’之首胡金林抓獲歸案……”
66天的監獄生活,胡金林沒齒難忘。
《溫州大爆發》一書沒有記錄的柳市其他7個同樣被定為重大經濟犯罪分子的“大王”的命運,並不比胡金林好多少。
“礦燈大王”程步青,1982年遭逮捕時僅22歲。幾天后,縣裏召開公審大會,他被五花大綁押上&,判了4年徒刑。
“機電大王”鄭元忠,潛逃在外兩年後被收容,在看守所裏關押186天。
“目錄大王”葉建華、“線圈大王”鄭祥青、“合同大王”李方平、“舊貨大王”王邁仟無一漏網。
“螺絲大王”劉大源相對來説是最幸運的。1982年夏的一天早晨,他穿着背心短褲到街上遛彎。街上居然一夜之間貼滿了“狠狠打擊經濟領域中嚴重犯罪活動”、“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等暗藏殺機的標語。劉大源心驚肉跳,一回頭,猛發現有兩人在盯梢,他偏身一腳跨進了街邊的供銷社。瞅個空檔,又鑽進了小巷。回到家取了7萬多元錢後去了河邊,穿着背心短褲,失魂落魄的劉大源跳上一隻機動小木船,直奔縣城。當地的朋友給他衣服,為他買了車票。3天后,劉大源流着淚遠走異鄉。憑着多年跑碼頭的經驗,他東躲西藏,成了惟一未坐牢的“大王”。
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供銷員是流通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對農村商品生産的發展起着重要作用。供銷員是農村發展生産的催化劑,是國營商業和合作商業所代替不了的,應該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支持。
時任溫州市委書記的袁芳烈深深感到,“八大王”案不翻,搞活溫州經濟就無望。
又一個聯合調查組出發了。對全部案捲進行復查,再三了解取證,結論是:除一些輕微的偷漏稅外,“八大王”的所作所為基本符合中央精神。
很快,“八大王”全部平反,無罪釋放,收繳的財物從國庫撥出如數歸還。
流通領域賺那麼多錢,富得有點“豈有此理”。這不是不勞而獲又是什麼?這和投機倒把、非法詐騙有什麼分別?當年判定“八大王”有罪時,誰敢對此&&懷疑。
鹹魚翻了身,“八大王”被英雄般請回家後,《溫州日報》《浙江日報》《中國農民報》《人民日報》等對他們的報道不斷升級,紛紛給他們貼上時髦的標籤:“信息專業戶”“農村經營能人”“鄉土精英”……
同樣的“八大王”,同樣的市場流通行為,前後卻是地覆天翻兩重天。政治眼光一變,政策高度一變,什麼都變了。
今天,我們再一次探訪“八大王”。除“機電大王”鄭元忠不屈不撓,辦起了莊吉服裝有限公司,仍頗有一番氣候外,其他人有的小本經營、望人項背,有的默默無聞、悄無聲息,當年的“大王”之氣早已蕩然無存。
機遇和命運固然因人而異、瞬息萬變,但柳市“八大王”卻有一個共同的難以化解的“劫”:1982年,他們正是年富力強,或少年氣盛,雄心勃勃。當那場政治風潮毫不留情地將他們掀翻在地時,另一些精明的柳市人和溫州人悄然無聲地大步向前,事業蒸蒸日上。幾年的喘息後,心有餘悸的“八大王”發現,自己身邊已是沉舟側畔千帆過。他們中大多數人最終選擇平凡或走向平凡是一件很無奈的事。
記取栽過跟鬥的教訓總是有益的。看來,要當好叱吒風雲的真“大王”,光有會做生意那幾把刷子是不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