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青田主頁 ◎ 青田接觸 ● 黨政在線 ● 僑鄉人文 ● 石雕之鄉 ● 青田企業 ● 招商引資 ● 青田生活 ●報道青田
青田概況
青田縣經濟發展情況匯報(1)
青田縣經濟發展情況匯報 (2)
青田縣經濟發展情況匯報 (3)
城市建設
青田縣經濟發展情況匯報 (2)


三、青田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l、青田加快經濟發展自身具有三大優勢:
    一是華僑、僑資優勢。青田縣是著名僑鄉,目前有華僑、港、澳。台胞歷萬餘人,旅居50多個國家和地區,華僑人數位居全省第一,且80%左右生活在經濟較發達的西歐。青田僑資豐富,每年境外匯入僑資1億多美元,現有外幣儲蓄近3億美元。廣大僑胞、港澳台胞愛國愛鄉,積極為家鄉做貢獻,每年華僑捐款多達1千多萬元。特別是一批改革開放後出國的新一代華僑,已經從傳統的餐飲業、皮革行業轉向國際貿易,年貿易額達20余億美元,形成了一批闖世界市場,具有信息、資金優勢的貿易大軍,為青田華僑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資源優勢。青田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縣域水資源總量為2798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0.62萬立方米,大大超出全省平均佔有量,水能資源蘊藏量達105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67萬千瓦,其中小水電可利用量為12萬千瓦;境內礦藏已探明有葉蠟石、輝銀、螢石、高嶺土、化崗岩、石英、礦泉水、礦石料等礦産資33種206處,其中葉蠟石儲量4000萬噸,佔全國儲量25%,佔世界總量的 12.5%;域內的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相當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加上青田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豐厚,構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

   三是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的優勢。石雕産業是我縣的傳統特色産業。青田石雕歷史可以追溯到 1700多年前,産品遠銷五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有從業人員2萬多人,去年工業總産值達到3.5億元,約佔全縣工業總産值 18%左右;開放型經濟是我縣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又一大區域特色産業。青田縣近年依託僑鄉優勢,利用青田籍華僑的國外市場、人才、資金、住處信息等獨特優勢,使出口服裝加工業成為本縣的一大優勢産業。

2、青田加快經濟發展面臨着三大機遇:
    一是我國加入WTO帶來的發展機遇。我國加入WTO已為時不遠,這對作為華僑之鄉的青田來説,蘊藏着多重發展機遇
(1)我國和世界各國經濟交往的進一步增多,為青田華僑特別是從事國際貿易的華僑,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許多已完成原始積累的華僑回鄉投資的熱潮會更加高漲。
(2)出國(境)經商務工人員外出條件會更寬鬆,辦理出國(境)手續會更方便,這有利於解決目前許多青田人外出難的問題,使青田人的“闖天下”精神得以進一步發揮。
(3)有利於青田進一步發揮僑資、技術、信息、市場等優勢,打好&“球”,打響“僑”牌,加快發展外貿及兩頭在外的加工型企業,開闢新的工業園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加快推進城市化帶來的發展機遇。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城市化發展戰略,青田縣也相應提出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構想。這對解決青田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無疑是一個良好的機遇。
(1)通過城市化建設,有效集聚土地、人口、資金等生産要素,解決工業用地緊張矛盾,降低投資成本,推進農業産業化進程,推進下山脫貧;
(2)通過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推動房地産業、休閒旅游、信息諮詢等第三産業的發展;
(3)通過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在全省城市化進程中主動接受浙東北、溫&沿海地區經濟輻射特別是溫州的産業擴散,調整自更的産業和産品結構。

   三是省委、省政府加大山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力度帶來的發展機遇。為了加快我省現代化進程,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繼續加大對浙西南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力度,這將給青田帶來許多發展機遇:
(1)灘坑電站建設。灘坑電站建在青田縣境內,規劃靜態投資43億元,動態投資48億元,其中“十五”投資30億。規划水庫移民5萬人,其中涉及青田縣共3個鄉鎮40個行政村29000人。這一工程的上馬,將對青田加快下山脫貧步伐、推進城市化進程、發展相關産業、調整産業結構、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上新&階,無疑是一難得的發展機遇。
(2)金麗高速公路建設。金麗溫高速公路是全省公路主骨架,橫貫浙江中部地區,其中青田段長70余公里,建設總投資30多億元,計劃在“十五”期間建成。這將使青田縣交通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有利於青田縣中西部和巨江南岸的發展,加速甌江沿岸經濟密集帶的形成與發展,尤其在高速公路互通式&&口處,有可能發展形成新的工業基地,再造一個“溫溪”。
(3)省委再次開展扶貧活動。去年12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浙委辦〔2000〕96號文件,組織21個省級部門對青田縣13個貧困鄉鎮進行挂鉤扶貧。這將會大大推進青田小康建設步伐。

   3、加快青田經濟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
    一是經濟總量偏小。青田縣原為全省八個貧困縣之一,在省委省府的大力支持下,青田縣已於97年光榮脫貧。但這是低水平的脫貧,很容易出現返貧。近年來,經濟雖得到較快發展,但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我縣目前仍處於脫貧後的溫飽階段。按照現行統計口徑,青田縣人均GDP為3571元,列全省倒數第三位,各項主要經濟指標處於全省市縣後列。經濟整體素質和運行質量不高。經濟增長仍以粗放經營為主,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至2000年,全縣仍有42個行政村、6165人日未脫貧。

   二是交通不便,信息不靈。青田位於浙江中南部,除了東南鄰近經濟較發達的溫州臣海、瑞安外,其它地區都與經濟欠發達縣市接壤,總體上受外部經濟輻射較弱,縣內多為山地丘陵,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基礎設施特別是公路交通的發展明顯受地形限制,造成網絡系統不完整,路面等級低,交通&&不暢。據交通部門統計,至2000年,全縣尚有69個行政村未通簡易公路,約佔全縣622個行政的11%。

   三是教育過於滯後。由於受教育基礎和經濟水平等因素的制約,青田縣教育整體水平仍然較低,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l)學校布局不合理。由於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原回,導致學校布局很不合理,前幾年,雖然已撤消了 154所小學、歷所初中、但是學校網點仍然過多。目前,全縣小學校均學生113.7名,初中校均學生554名,均低於全市小學校均117名,初中校均學生699名。
(2)高中段教育滯後。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教育比例偏低。全省初升高比例為79%,麗水市為59.40%,我縣僅51.53%。
(3)師資力量薄弱。我縣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和職稱比例在全省及全市最低。
(4)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扶貧建校”期間,為了確保如期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借貸建校,目前全縣還負債200多萬元;十五期間,在調整校網布局、擴大高中段教育規模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共需投入2個多億。教育投入與需求矛盾十分突出。

   四是政府財力不足,投資能力弱,融資手段有限,投入與需求矛盾仍然突出。“十五”期間,對一些急需要政府扶持的特色産業如石雕業,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政府將難以通過財政杠桿,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五是有效生産要素相對不足。土地資源尤其是可供生産、建設的用地非常短缺,造成地價昂貴,隨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青田原有的人多地少矛盾會更加突出。人才外流嚴重,年輕、有能力的不是外出打工,就是漂洋過海,人才的缺乏又導致技術、管理等要素的不足。區位條件、自然條件相對不利,境內各類有效生産要素相對不足,已成為青田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這些都是今後需要加以關注和認真解決的。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浙江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華社主編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