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風土人情(一)

  農事

  燒田蠶 舊時正月十五前後夜間,農家用稻草扎成小把,點燃後高舉火把在田間奔跑,或將 火把甩上落下,罰中高呼歌謠:火把摜得高,三石六斗穩牢牢。“火把摜到東,屋裏堆個大米囤 火把摜到南,國泰民安人心歡;火把摜到西,風調雨順笑嘻嘻;火把摜到北,五穀豐登全家樂.”甩 火把俗稱“燒田蠶”源於古代刀耕火種的生産方式.焚火燒田,可殺傷越冬蟲害。

  春牛會 清代,立春前一日縣官率領丞尉穿宮服,乘明轎、排儀仗、敲鑼擊鼓,抬了以稻草雜 泥所作的“春牛”;迎春於東郊。所經之處;各戶齊設香燭迎芒神,爭擲“春牛”,取其碎土,以為能 使田蠶茂盛。次日,到立春時刻祭太歲神。

  開秧門

  插秧第一天稱“開秧門”舊時農家視若喜事,以迎一年農事的開端.此日吃鲞魚 魚頭朝南,寓意為種田有“想頭”,有好運。上午糰子下午糕,點心送到田橫頭”.象徵團團圓圓 年成步步高

  拔秧時,所扎秧把,在兩把秧合處必留缺口,俗稱“秧門”。兆興旺發達。舊時,插第一行秧時 忌開口;忌隨意傳遞秧把;秧把忌甩在種田人身上。

  請棚頭神

  境內農村普遍飼養湖羊。農家養羊,舊時有此俗、小羊開始喂養,或發現生長緩 慢,以米篩置羊棚前地上,中設酒盅筷子,並以蛋魚肉各一小碟供祀。

  蠶桑

  送蠶花

  舊俗每年花朝節(農曆二月十二)或臘月十二日,當地乞丐按農戶送“蠶花(以彩紙 剪成花樣,縛在短竹枝上)。送蠶花時唸唱祝詞,每家則給錢、米,數量不等。迎來蠶花,插在育蠶 的竹簾邊,預祝蠶花興旺;非養蠶戶,亦喜歡將蠶花插在門櫥上,象徵生活如花似錦。

  戴蠶花

舊俗用紅色彩紙剪扎成繡球樣的紙花,養蠶時節戴在頭上,以圖吉利.傳説此俗源於春秋時,為西施首創。石門、芝村等地及河山一帶均有此俗。

  祀蠶神

  蠶神即民間所傳的蠶花娘娘或稱蠶花菩薩,又稱馬鳴王菩薩、馬頭娘、馬頭神等 傳説是一女子身裹馬皮變化而成,後由宋高宗封為蠶神,傳諭各地建造廟字供奉。羔羊、石門一 帶有祀“蠶花五聖”(天神、土地神、門神、灶神、欄墊神即豬羊欄神),上市有蠶花五聖堂。河山有 馬鳴王殿.虎嘯、高橋、留良有蠶花聖會.蠶戶大門貼門禪,以辟邪護蠶。

  軋蠶花

  蠶汛前,崇福等地迎神賽會.人群擁擠,人稱“軋蠶花”。烏鎮香幣情況相似。桐鄉 河山與湖州市交界處的含山,清明時節群眾性的祈蠶繭豐收游春娛樂活動形成廟會,熱鬧非凡,亦稱軋蠶花。

  送繭圓

  蠶過三眠,家家做米粉圓子,形似蠶繭,無餡,蒸熟,祀蠶神。也有清明間,在親友中饋贈.有的鄉村,50年代後不做蠶圓。出售繭子後買些包子,分給全家嘗新,稱“蠶花包子”。近年又有恢復做繭圓的習俗。

  蠶花雞

  雞與蠶均為農家寶。雞卵稱蛋,蠶蛾産子俗稱蛋子。昔日鄉間姑娘出閣或女婿入贅,陪嫁物中必有一對身係紅綿兜的蠶花雞.意為婚後男耕女織,蠶花茂盛。

  望蠶汛

  蠶四眠“上山”後或採繭繅絲時,農家至親好友,攜帶軟糕、粉絲、水果等禮品,往來作客,&&慰間,祝蠶花豐收。屠甸農村舊時有兒女親家“望蠶汛”的民謠:“秧凳箬笠拔秧傘,枇杷梨子灰鴨蛋,黃魚鮮肉鰳鲞籃,軟糕包子挑一擔。”望蠶汛是探望蠶“上山”的情況,又稱“望山頭。

  養蠶時,蠶戶用蘆簾圍繞蠶房,杜絕往來,俗稱“蠶關門”;到採繭子時才開禁,俗稱為“蠶開門”。有事串門須拆桃枝插蠶戶門邊或置室裏墻角,以避邪。蠶初出,忌生人人蠶室,孕婦不進門。蠶室內忌不吉利語言,不能喊叫,尤忌叩門,以為會使蠶受損.如有蛇入蠶室,忌驚呼,認為是福佑蠶事之“青龍”降臨,叩拜齋供,任其自去。防止鼠食蠶,蠶房置泥塑之“蠶貓”。養蠶期間,忌説亮”,亮頭蠶是病蠶,“天亮了”則説天開眼;醬油以色澤深淺分説紅原油、白原油,因“醬”“僵”諧音;“爬”要説“行”,忌“扒”音;“蔥”與“衝”諧音,忌説。

  臘月十二俗傳為蠶生日,農家作繭狀粉圓祀灶,濮院一帶還作繭圓歌:“黃金白銀鴿卵圓,小鍋炊熱湯沸然,今年生日粉繭大,來歲山頭十萬顆。”以求蠶繭獲得好收成。

 


Copyright©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浙江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華網浙江頻道主編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