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 盾

  茅 盾(1896~1981)現代作家、社會活動家。原名沈德鴻, 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筆名。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父親沈永錫,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説,“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我走過的道路》)。

  茅盾的啟蒙教育開始較早。小學前便讀過家塾、私塾。 8歲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後轉入植材高級小學,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在這裡,他不僅讀到了國文、修身和算術教科書,並且對繪畫發生了興趣。那時,在一般守舊人的眼光裏,小説之類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閒書”,是不準孩子們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達的父母的允許。《西游記》、《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這時愛讀的書。從茅盾小學時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見,當時便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緒。

  茅盾的中學時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學度過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1911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熱情地迎接了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義務宣傳員來。在學校裏,由茅盾和幾個同學發動,抨擊了一個不得眾望的學監,而被學校除名。於是,他便轉入杭州安定中學校學習,並在那裏畢業。在中學時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師長,給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積極的指導,但整個的學習空氣是陳舊的。“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氣度要清華疏曠”(《我的中學時代及其後》)。這一切曾給茅盾以古典文學的修養,但在他的回憶裏更多的卻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東西,他幾乎把課餘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説上。古典小説啟迪了他的文思,同時也在他的作文格調上顯露出印跡。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後,由於家庭經濟的窘迫,便開始工作謀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開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課卷,繼之和別人合作譯書。這樣,便有最初的翻譯《衣食住》(卡本脫著)問世。不久,又到國文部編寫《中國寓言》,一面也參與《學生雜誌》的編輯工作。1920年初,“五四”文學革命深入開展中,茅盾開始主持大型文學刊物《小説月報》“小説新潮欄”的編務工作。這時連續撰寫了《小説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麼?》等論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學見解。同年11月,茅盾接編並全部革新了《小説月報》;12月底,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並於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學研究會”。當時,茅盾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據不完全統計,1921年度,茅盾發表的譯著約130余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於文學革命活動。兩年後,由於商務印書館守舊派對《小説月報》的革新不滿,茅盾辭去了該刊的主編職務,轉到國文部工作。

  與此同時,茅盾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1921年初,茅盾參加了上海共産主義小組。同年7月, 中國共産黨成立,他成為中國共産黨最早的黨員之一。1922年後,曾以《小説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黨中央聯絡員工作。這時期,也曾先後在黨所辦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學任教,為革命事業培養幹部。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茅盾直接投身於群眾革命運動。 6月,和鄭振鐸等創辦了《公理日報》, 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為職工代表,參加了商務印書館的罷工鬥爭。國民黨召開西山會議後,茅盾和惲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組織了國民黨左派的上海市黨部。1925年底,茅盾和惲代英等被選為左派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表,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留廣州工作,在毛澤東任代理部長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1926年3月,“ 中山艦事件”後,茅盾返滬。

  1926年底,北伐軍佔領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茅盾赴武漢,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從4月至7月間,為該刊撰寫社論、述評30余篇。 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武漢,準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後因路途阻塞,經牯嶺回上海。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為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

  1927年9月,發表《幻滅》,至1928年6月,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同年7月,離上海去日本,先住東京,後遷京都。客居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説《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説、散文詩作;以及《神話雜論》、《西洋文學通論》和《北歐神話ABC》、《中國神話研究ABC》等著作;《從牯嶺到東京》、《讀〈倪煥之〉》等論文。

  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到上海。 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一度擔任“左聯”執行書記。從此,茅盾和魯迅在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和社會鬥爭。1931年,抗議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魯迅和茅盾等發表了《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 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和《為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眾宣言》; 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傳來, 魯迅、茅盾等8名作家發起《為橫死之小林遺族募捐啟》; 7月,致電南京政府營救被監禁的國際工聯的牛蘭夫婦。

  1934年9月,茅盾協助魯迅創辦《譯文》雜誌, 為進步文學的翻譯事業開拓了新路。 1936年2月,當獲悉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的消息後,魯迅與茅盾發出致中共中央賀電:“在你們身上,寄託着人類和中國的將來。”同年10月,茅盾和許多文藝工作者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號召建立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創作的成熟和豐收的階段。這期間,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長篇《子夜》。《子夜》是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狀貌的小説。它的出版,顯示了左翼文學的實績,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歷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評價説,“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説”(《〈子夜〉與國貨年》)。與此同時,還完成優秀的短篇小説《林家舖子》、《春蠶》、《秋收》、《殘冬》等的創作;翻譯了丹欽科的《文憑》和吉洪諾夫的《戰爭》等書;此外還在《申報自由談》、《太白》、《文學》等刊物上寫下了大量的雜文、文藝短評和作家研究專論。

  1937年抗戰初期,他參加了《救亡日報》的工作,主編《吶喊》(後改名《烽火》)。上海淪陷後,茅盾輾轉長沙、武漢、香港、廣州等地。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茅盾被選為理事。4月,他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同時又為在香港復刊的《立報》編輯副刊《言林》。長篇小説《第一階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裏跑?》),便是這時完成的。12月,應杜重遠的邀請,經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學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協會成立,茅盾被推舉為委長。1940年,新疆的統治者盛世才反動面目日益顯露,茅盾被迫於4月底離開新疆,經蘭州、西安於5月末抵達延安。在延安期間,曾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講學。在《中國文化》、《大眾文藝》等報刊撰文多篇。10月,從延安到達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這時,陸續完成了優秀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讚》的創作。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統治區政治逆流日趨嚴重,茅盾和大批進步文化人士離開重慶到香港。5月, 鄒韜奮主持的《大眾生活》周刊創刊,茅盾為編委;並在該刊連載了長篇小説《腐蝕》,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編《筆談》半月刊,計7期。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軍攻佔香港,茅盾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東江遊擊隊的幫助下,離開香港輾轉達桂林。在桂林的9個月期間, 寫下了長篇《霜葉紅似二月花》和《劫後拾遺》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慶。 1943年8月起,長篇《走上崗位》陸續發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個劇本《清明前後》的創作,並於9月在重慶上演。這一年的6月,進步的文藝界為紀念茅盾創作活動二十五周年,舉行了慶祝會,併發起茅盾文藝獎金徵文。

  抗戰勝利後,茅盾於1946年3月離開重慶,經廣州、香港,5月到達上海。主編《文聯》雜誌;並參加呼籲和平、爭取民主的活動。在香港期間,曾連續發表《應走和平民主路線》《認清國情》等講演。6月, 和上海進步文化界一起呼籲和平,發表《上書蔣主席馬歇爾及各黨派》; 7月,李公樸、聞一多慘遭國民黨特務殺害後,茅盾等致電國際人權保障會,揭露國民黨罪行;10月,沈鈞儒、茅盾等發表《我們要求政府切實保障言論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譯的蘇聯小説集《人民是不朽的》、《團的兒子》、《蘇聯愛國戰爭短篇小説譯叢》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婦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邀請,離上海赴蘇聯訪問。1947年1月起《游蘇日記》陸續發表。4月,從蘇聯歸國到達上海。這次訪問, 著有《蘇聯見聞錄》、《雜談蘇聯》兩部書。這時,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愈加殘酷地實行法西斯統治,茅盾被迫於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發表《致國內文化界同人書》。6月,茅盾和香港各界愛國人士聯名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籲請海內外同胞團結起來,促成新政治協商會議早日召開。7月,參與了《小説》月刊的編委工作,9月,主編在香港復刊的《文匯報文藝周刊》。 長篇小説《鍛煉》便是在該刊連載的,此外還寫作了一些短篇,並完成了《脫險雜記》。 同年底,應中國共産黨的邀請,茅盾夫婦離香港,經大連、瀋陽, 於1949年2月到達和平解放後的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 7月,茅盾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在會上作了《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國統區文藝》的報告。會上,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主編《人民文學》雜誌,,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四屆、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嚴重考驗中,茅盾始終與黨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全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的著述計有《鼓吹集》、《鼓吹續集》、《夜讀偶記》、《關於歷史和歷史劇》和《茅盾詩詞》(包括建國前的部分),晚年,經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於回憶錄的撰寫工作。

  茅盾的著作,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計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以及長篇《鍛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於北京。 臨終前,他懇切地向黨提出:“如蒙追認為光榮的中國共産黨員,這將是我一生最大榮耀。”中共中央根據茅盾的請求和他一生的表現,決定恢復他的中國共産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積蓄設立文學獎金(後定名為“茅盾文學獎金”),獎勵優秀的長篇小説創作。


Copyright©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浙江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華網浙江頻道主編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