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規劃
農業産業化經營是經市場為導向,經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家庭承包為基礎,依靠農業龍頭企業和各種中介組織的帶動,將農業的産前、産中、産後諸環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開工和經營機制的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是促進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實現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和<<浙江省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綱要>>精神,加快我市農業産業化經營的進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特根據<<瑞安市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實施意見>>要求,制訂本規劃。
一、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的現狀
瑞安位於浙江東南,屬沿海丘陵地區,倚山面海,境內山地、丘陵、河谷、平原、海涂、島嶼、兼而有之,土壤多樣,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依次可分為西部與西北部中低山區、中部丘陵區、東部及東南部平原區三大地貌區塊及沿海大陸架島嶼。全域處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8℃,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冬暖夏涼,四季分明,每平方公里相應水量123立方米,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年均水資源總量為16.5億立方米。
瑞安地處浙江東南沿海交通要道,104國道穿境而過,規劃中的國家南北大通道──同三線高速鐵路均經過此地,瑞安港距溫州港48&&、寧波港225&&、上海港326&&,經飛雲江為中心的內河航線呈輻射狀分佈,市 距溫州機場3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客貨運輸便捷。
瑞安國土資源多樣,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全市擁有耕地32000公頃,宜農後備資源10481公頃。全市海岸線長24.32公里,擁有海域3060平方公里,灘塗13702.3公頃。
幾年來,我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政策為動力,以服務為紐帶,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業向産業化經營方向發展。
(一) 主導産業和産品得以培植。
近年來,我市在各級穩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狠抓糧食生産的同時,根據各地區域資源優勢和生産特點,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調整産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四大支柱産業。一是水産,水産品總産量達10.5萬噸(其中海洋捕撈9.89噸,淡水養殖産量6150噸),産值達76080萬元。産品以帶魚、蝦類、海鰻、青蟹、蟶子為主,年産量均在1000噸以上。二是蔬菜,播種面積18.32萬畝,年産蔬菜27.83萬噸,産值20035萬元。三是畜牧,年生豬飼養量18.4萬頭,出欄生豬10.7萬頭,飼養家禽380萬羽,出欄家禽270萬羽。畜牧業産值達16366萬元。四是林果,全市有特産面積47703畝,産量7719噸,林果業産值17674萬元。這四大支柱産業的産值已達124683萬元,佔農業部産值的72.17%。
(二) 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基地建設是農業産業化的基礎。通過近幾年的努力,目前我市農産品基地建設已初具規模。以西部山區為主的七大林果基地計65643畝。其中楊梅基地30095畝,柑桔(包括臍橙)基地9931畝,紅柿基地5154畝,馬蹄筍基地8500畝,茶葉基地4225畝,橄欖基地1130畝,板栗基地6608畝,以平原24個鄉鎮為主的商品糧基地20萬畝;經東部沿海鄉鎮為主的水産養殖基地計45185畝,其中灘塗養殖5500畝,圍塘養殖基地17985畝,淡水養殖基地21700畝。淺海養殖基地已開始起步。海洋漁業已建立了以上望、東山、北麂、北龍為主的四大外海捕撈基地,各類機動漁船731艘;以城郊、沿涂、沿江為主三大蔬菜基地3.5畝,其中濁瑞常年蔬菜基地2145畝,溫州三線蔬菜基地6000畝。此外,有規模養豬戶263家,存欄商品肉豬5.13萬頭,出欄8.7萬頭,出欄1萬羽以上肉禽規模飼養場(戶)133個,年出欄肉禽235萬羽。
(三) 農業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産、深化加工、提供服務的綜合功能,是農業産業化經營的支柱。目前,我市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150家,共&&養殖基本40個、種植基地8萬多畝,聯結和帶動5萬多農戶發展各業生産。其中有一批企業已形成較大的生産規模,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98年市本級41家農業龍頭企業實現産值8.5億元,市場交易6.5億元,創利稅1億多元,出口創匯3500萬美元,擁有省級品牌11隻,2家企業進入浙江省“百龍工程”企業行列。
(四)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專業化生産、社會化服務是農業産業化經營的內在要求。近年來,我市已形成了以鄉(鎮)村集體經濟組織為基礎,以國家專業經濟技術部門和農業龍頭企業為依託,以農民自辦服務組織為補充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市已建立市、鄉(鎮)兩級農技推廣機構118個,村級綜合服務組織774個,農機維修服務實體197個,農機服務專業戶131家,與農業相關的專業協會16個。據不完全統計,全市還有200多戶(人)農副産品購銷大戶活躍在全國各大中城市,1998年購銷額達3億多元。
(五) 農産品市場逐漸發育。
市場是農産品實現其價值和農業産業化經營的載體。目前,全市已建立各類農産呂交易41個,初步實現了生産和市場的對接,1998年41家市場交易額達26.6億元。如城關、仙降、馬嶼、陶山、荊谷、汀田、莘塍、麗岙等地均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蔬菜專業市場和水産呂交易市場,使我市的水産品、花菜、大白菜、白銀豆等源源銷往長江流域的大中城市,從而促進了種養捕撈業的發展。我市農業産業化經營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廣大幹部群眾産業化經營意識淡薄,發展規劃滯後,職責不夠落實,市場經濟的觀念和品牌意識不強;二是重種養業的發展,忽視加工業和銷售企業的培植和扶持,産業鏈不長;三是市場建設滯後,農産品流通不很順暢;是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偏小,産業帶動力欠強,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五是對主導産業(産品)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二、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的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和實施戰略
(一) 指導思想
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實現農業兩個根本性轉變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生産科技為先導,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培植主導産業,建設農産品基地,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培育社會中介組織,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産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
(二) 奮鬥目標
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優化結構、合理布局、延伸加工、開拓市場,逐步形成農林牧漁各業的主導産業或優勢産品的産業化經營體系。具體目標是:
──生産專業化。農産品生産能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逐步形成合理的和産結構、相對集中的區域布局和規模化的生産基地。着力培育水産、蔬菜2大主導産業,建設3大農業區域、7大農業産業帶。到2005年2大主導産業的産值佔農業總産值的比重達到75%。
──産品優質化。農産品質量能不斷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逐步建立農産品的質量標準,形成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産品質量的機制。對質量優、知名度高、市場擴張能力強、群眾基礎好、對其它産業拉動力強的特色農産品進行重點培植。到2005年,創立農産品加工品牌10個,其中4個農産品加工品成為省級名優産品。
──加工系列化。農産品加工能不斷適應人民群眾小康生活和消費結構變化的需求,逐步形成多類型、多品種、資源高效、集約利用、多次增值的農産品加工系列。全市農産品加工率和年出口創匯額,到2005年達到30%以上和1.5億美元以上。
──經營一體化。圍繞主導産業,把産前、産中、産後講環節有機連接起來,重點發展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能通過農業龍頭企業的組織管理,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和生産經營的程序化、規範化、制度化,逐步形成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産要素的優化配置機制和責權利明確、産加銷分工協作的農業産業化有序運行機制。到2005年,全市10家骨幹農業龍頭企業和5家市級農産品綜合批發市場及産地專業市場基本形成生産要素優化組合、産加銷利益一體的良性運行機制。
──服務社會化。農業服務能不斷適應農業産業化經營的需要,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信息、技術、銷售三大服務體系。到2005年,信息、技術、銷售三大服務體系網絡健全、功能完備,能及時、準確、有力地為農産品的生産、加工、流通提供各項服務。
(三) 發展戰略
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重點要實施以下三大戰略:
──優質名牌戰略。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大力開發名特優新農産品及加工品,通過提純復壯、嫁接改造、模式栽培、改進包裝、精深加工、名優産品的評審等多咱措施,創出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較高知名度的名優農産品。
──龍頭帶動戰略。在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避免重復建設的前提下,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一起上,積極興辦農業龍頭企業,鼓勵鄉鎮企業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和
儲藏、保鮮、運銷業,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生産、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帶動廣大農民參與産業化經營,推進農業的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
-----外向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我市地處沿海開放地帶的區位優勢,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引進外資和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先進設備、科學管理方法,加強農業交流與合作,辦好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加快對傳統農業的發行提高農産品深加工、精加工的水平,增強我市農産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三、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的重點
(一) 建設農副産品市場,搞活農産品流通。
完善的市場體系是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的重要依託。大力培育農産品市場,加強市場的冷凍、冷藏、倉儲和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吞吐能力,增強市場的配套服務功能,圍繞我市的主導産業和優勢産品,在2005年前,建成5個市級市場、糧食流通市場;大力發展農民購銷員隊伍,積極鼓勵各種中介服務組織參與農産品流通。同時,根據需要,開闢鮮活農産品運銷“綠色通道”,促進大宗農産品的流通。
(二) 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培育“龍型”農業産業鏈。
農業龍頭企業是通過合同契約關係或産權聯結等多種形式,帶動基地和農戶從事專業生産的農産品生産、加工或流通企業。農業龍頭企業的規模和實力決定着農業産業化經營的層次和水平。大力扶持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産品的加工水平和市場佔有率,實現農産品的綜合利用和多次增值,是我市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的重要任務。加快培育發展100家市級龍頭企業,重點扶持10家起點高、規模大、覆蓋面廣、競爭力強的骨幹農業龍頭企業。到2005年建成較為完備的水産、蔬菜等“龍型”農業産業鏈。
1、 水産系列開發産業鏈。以東山漁業公司、上望漁業公司、北麂漁業公司、莘塍漁業公司為龍頭髮展遠洋捕撈;以華盛水産品加工廠、市水産品批發市場為龍頭髮展水産品深加工和銷售;以梅頭、上望、閣巷、林垟等有關鄉鎮為主,發展水産養殖業。到2005年漁業産什達到8億元,其中漁業捕撈産量達成11萬噸,實現産值得.5億元(90不變價、下同);水産養殖面積超過60000畝,實現産值1億元;水産品加工量達7.5萬噸,加工産值達2.7億元。
2、 “瓜果蔬”系列開發産業鏈。利用涂園和部分水田,重點發展蔬菜、瓜果類為主的季節性經濟作物,通過發展農産品交易和企業深度加工等手段,逐步形成蔬菜、瓜果為主的産業規模,到2005年,實現産值2.5億元。
在此同時,其他優勢産品系列開發也要有較大的發展。
(三) 培育主導産業和優勢産品,建設優質高産的生産基地。
充分發揮我市的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從現有的産業中確立糧食作為基礎産業,着重培植水産、蔬菜2大主導産業,發展若干個優勢産品。按照“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相對集中、高産高效”的原則,進一步搞好山水資源開發,重點建設一批專業化水平高、生産規模大的主導産業及優勢産品的生産基地。
1、 優質米基地。加快標準農田、現貨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和中低産田改造、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按照保證29萬噸糧食生産能力的要求,建設15萬畝優質米基地,重點發展優質早秈、雜交晚稻等品種,到2005年優質米佔水稻生産總量的90%以上。建設好2000畝特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和1000畝優質糧種繁育基地,雜交水稻種子和優質糧種自給率到2005年達到85%以上。
2、 水産品生産基地。按照“捕養並舉”的原則,大力發展水産養殖化,建設灘塗養殖基地8000畝,圍塘(包括淺海)養殖基地28000畝,淡水養殖基地(包括平原河網和山區半山區稻田養魚)24000畝。積極發展以外海捕撈業,建設5個重點外海捕撈基地,發展具有外海不同作業類型的漁船1000艘,其中270匹以上的大馬力鋼質漁輪700艘。
3、 優質蔬菜生産基地。積極發展蔬菜生産,大力引進優質新品種,以馬嶼、仙降、陶山沿江涂園,莘塍、汀田、鮑田、梅頭、閣巷等沿海涂園為重點,建設總面積為5萬畝的三大蔬菜基地,年産蔬菜30萬噸。建設反季節棚栽培蔬菜基地10000畝,年産5萬噸,其中無公害優質新品種高檔設施栽培蔬菜基地1000畝,年産5000噸,沿江、沿海重點建設花椰共、榨菜、白銀豆等生産基地40000畝。到2005年,蔬菜播種面積20萬畝,産量40萬噸。
4、 馬蹄筍和花卉基地。積極發展花卉和馬蹄筍生産,大力引進高産、高效、優質新品種,在飛雲江上游兩岸的龍湖、平陽坑、順泰、梅嶼、馬嶼和金潮港沿岸的陶山、鹿木、潮基等鄉鎮建設馬蹄筍基地3萬畝,年産值1億元。在麗岙、仙岩、羅鳳等鄉鎮建立花卉基地1萬畝。其中設施型苗圃2000畝,實現産值1億元。
5、 優質畜禽生産基地。大力發展畜牧業,引進優良品種,山區和半山區重點建設長毛兔、菜羊、菜牛三種食草動物基地,年出欄10萬頭;城關、莘塍、塘下、仙降、林垟等地重點建設生豬基地,存欄65000頭,年提供商品豬肉10400噸。發展商品肉雞、肉鴨專業大戶320戶,年生産商品肉禽300萬羽,提供商品禽肉4625噸;發展商品禽蛋基地,存欄52萬忌(蛋雞4萬羽,蛋鴨48萬羽),年提供禽蛋11700噸。建立珍稀動物試驗場。
(四) 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自我管理、自主經營的實體性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保護農民利益的有效方式。圍繞我市的主導産業和優勢産品,本着自願、民主、平等、原則,積極引導和鼓勵從事同類産品或銷售的農民尤其是專業大戶組織起來創辦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通過專業合作組織,為分散經營的農戶提供市場信息、農資供應、技術輔導、資金信貸和産品加工、運銷等系列化服務,化解市場風險,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在水産、蔬菜、林果産業等領域重點發展若干個農民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農技推廣部門和科協組織要發揮技術優勢,與農民聯合興辦專業協會或專業合作社,逐步向農工商技一體化經營發展。供銷合作社要積極發揮點多面廣、網絡健全、設施良好、信息靈通、與農民&&密切的優勢,主動牽頭辦好各類專業合作社,重新加強與農民的聯合,把供銷合作社真正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到2005年,農民專業協會和農村專業合作社要有較大的發展,入會、入社農戶佔專業農戶數的比重達到50%以上。
(五) 推進科教興農、提高農産品質量。
在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中,要十分重視科技對農業增長的作用。一是實施“種子工程”。加快對我市名特産品的改良,大力引進良種、良畜、良苗。各級政府對“種子工程”的實施要在資金上給予傾斜。二是狠抓先進適用技術的普及推廣。繼續實施“豐收計劃”、“星火計劃”和“燎原計劃”,大力推廣高産栽培技術、農機化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科學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洽技術。進一步辦好現代示範園區、農科教結合示範區,使之真正成為高新技術的試驗區、“一優兩高”農業和外向型農業的基地、農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基地。各級都要通過領導幹部、科技人員、專業大戶的結合,興辦試驗田、示範畈。三是採取優惠政策,吸引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及其科技人員,以各種形式來我市興辦農業科研試驗基地、示範基地,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應用高新技術,、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生産工藝水平和企業技術素質。四是加強基層農技隊伍建設。在搞好“五有”鄉鎮農技站建設的同時,深化改革,實行政事分開,使農技人員能集中精力從事農技術推廣工作;對農技人員實行聘任制,鼓勵農技人員到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協會去工作和承包開發農業,興辦良種基地、農資服務部和農業龍頭企業等,增強自向的實力和活力。五是加強對農村基層幹部和廣大農民的教育培訓。普遍開展“綠色證書”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等現代化媒介推廣農業先進技術,不斷提高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的素質,使全市80%以上的農民掌握一門經上專業技術知識。此外,要進一步健全氣象、水文工團、防汛等服務體系,加強自然災
害的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加快颱風災害天氣研究,提高颱風暴雨等重大災害性天氣預報能力。 四、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的對策措施
(一) 統一思想,加強對農業産業化工作的領導。
(1) 統一思想,轉變觀念。設施農業産業化經營戰略,首先要更新觀念。要把解放思想,統一認識,轉變觀念作為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的首要環節,採取多種形式加強對農業産業化經營的宣傳,把幹部群眾思想認識統一到黨的十五大精神和提前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上來。要改變單純就農業抓農業、就生産抓生産的舊觀念和工作方式,把抓農業由只抓“産中”環節的初級産品小生産轉變到一體化經營社會化大生産思路上來,以市場經濟觀念考慮問題,以新的辦法、新的方式解決新的矛盾,為農業生産經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認識基礎。
(2) 加強領導,形成合力。推進農業經營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切實加強領導。市農業産業化領導小組要加強對農業産業化工作的領導和協調,指導、督促各責任單位組織項目設施。把農業産業化規劃的設施列入各鄉鎮和部門的目標考核。各業務部門要做好計劃制定、項目選擇和工程管理工作,抓好示範基地、良種基地和園區項目建設。市紀委、經委、財政、稅務、土地、規劃、城建、工商、科委、外貿、供銷、供電等部門要明確職責,齊心協力,主動為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服務。新聞要加強對農業産業化經營的宣傳報道,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業産業化經營的發展,形成良好的氛圍。
(3) 深入調查,解決問題。各級幹部要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深入調查研究,即使解決處理好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扎紮實實做好各項工作,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産業化各利益主題的積極性調動好、保護好、發揮好、促進全市農業産業化經營健康發展。
(二) 積極培育和開拓市場,加強中介組織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在農産品的集中和專業和批發市場,擴大交易規模,規範交易行為,搞活農産品流通。抓好農村流通組織、農民聯合運銷組織、專批發銷售組織建設,把他們納入産業化一體化組織系統,使其按一體化經營的要求運作。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組建和發展為農民提供産銷、科技等多項服務的各類專業協會、聯會、溝通産銷關係,促進産業發展要不斷深化供銷社體制改革,把供銷社真正辦成集體所有制的農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辦成農村綜合服務組織。要鼓勵個體、聯合體和私營經濟在搞活流通、發展市場方面發揮作用。
(三)深化改革,加快農産品基地建設和農業龍頭企業發展。
1、 加快形成農産品基地建設機制。一是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通過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土地股份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形成規模化生産、區域化布局的農産品基地。二是引導全社會力量,特別是要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工商企業與農戶聯合,通過資金、技術、土地承包權、勞動力等生産要素的優化組合,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建設農産品基地。
2、 加快形成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機制。一是農業、林業、水産和科技等部門,要發揮技術、信息等優勢,與農民合辦農業龍頭企業。二是商業、糧食、供銷和外貿等流通部門,要充分利用多種流通渠道,在搞活農産品流通和擴大出口創匯中發揮龍頭企業作用。三是現有的各類農産品加工、流通企業要到農村建設原料基地,與農民建立穩定的購銷關係,主動充當龍頭企業。四是鄉鎮企業要結合結構調整,積極開發農産品精深加工項目,爭當龍頭企業。五是從事專業生産的農戶或個體工商戶,可以按股份合作制的方式,聯合起來興辦農業龍頭企業。
3、 建立健全農業産業化經營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實施農業産業化經營涉及到生産、加工、銷售之間,生産者與經營者之間,以及城鄉之間、條塊之間的利益關係。要按市場經營法則,完善産業經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正確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係,這是産業化經營順利發展的重要保證和內在動力。一是實行産業化經營與合作制相結合,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使合作製成為産業化經營的重要機制,使合作經濟組織成為産業化經營的載體。在農村中發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按自願互利原則,吸引農民通過資金、土地、勞力、技術、設施入股,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二是培育市場主體,擴大農村生産經營組織和農戶的經營自主權,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業勞動者按市場要求組織生産;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保護他們的生産積極性,不斷增強農村市場經濟主體的生機和活力。三是發揮經濟組織、服務組織的作用,把廣大農民組織到各類合作社、專業協會、産業聯合會中來,引導農民聯手進入市場。四是建立健全約束機制、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通過簽訂産銷合同、衽保護價收購、按農戶交售農産品的數量返還利潤、建立風險基金、吸收農戶入股等方式,建立穩定的産銷關係,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沾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讓農民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五是教育企業和農民增強法制意識和法制觀念,嚴格按照《經濟合同法》和《公司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辦事,規範、引導、保障産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
(四)因地制宜,培植主導産業。要從實際出發,以市場為導向,立足本地資源和基礎條件,發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優勢産業和産品,形成區域性主導産業,從而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産業優勢,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要鞏固提高傳統産業。通過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提高産品科技含量,擴大産品生産規模,發揮産業系列優勢。要着眼發展新的支柱産業,對資源優勢突出、經濟效益明顯、技術優勢領先的項目要重點培育。要注重名、特、優、衡産品的開發,在創特色、創名牌上有所突破。要有一個切合實際的發展目標,走出各具特色的路子。
(五)不斷加大科教興農的力度。加強農技推廣網絡和農技隊伍建設,要把依靠科教貫穿於農業生産、加工、流通各個環節,研製、引進、推廣一批優良品種、種養技術、加工貯藏技術;加快高新技術的示範推廣和應用,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科技含量。不斷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為科技成果的研製,引進、推廣提供保障。積極探索農科教結合的新機制、新途徑,促進科學技術進入農村經濟領域。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群眾及農村基層幹部科技人員的培訓、教育,提高農村經濟的科技素質和水平。
(六)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嚴格遵守《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法》和《氣象條例》等法律法規,把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管理結合起來,把農業龍頭的發展與工業污染等,減少不利因素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為農業産業化經營的長期穩定發展打下基礎。
(七)加大扶持力度,為農業産業化經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認真落實省委[1998]9號、市委[1998]9號文件的規定和各級&&的扶持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的政策措施,同時,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農業産業化經營的發展。
1、 建立市本級農業産業化發展基金。嚴格根據市委[1998]9號文件第10條規定,籌足市本級農業産業化基金,專項用於扶持農業産業化經營的發展。主要用於農産品基地建設、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産品批發市場的建設和新品種、新産品的引進與開發。同時,市扶貧基金重點用於山區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
2、 加大金融機構對農業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農行、信用聯社等金融部門要將扶持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實行信貸傾斜。從1999年起,市人行要牽頭組織協調落實每年1億元的貸款規模,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項目建設,滿足農業龍頭企業收購農産品和技術改造的資金需要,貸款利率原則上按基準利率執行。對大型農業龍頭企業要逐步落實主辦銀行制度,實行銀企協作。
3、 依法實行稅收優惠。(1)對農業龍頭企業直接向農戶收購並進行加工、銷售的農産品,按13%的稅率計徵增值稅。(2)對從事農業生産的單位(包括農林牧漁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等)和個人,銷售自産的農業産品,免徵增值稅;開發荒山、荒地、荒灘、荒水、從事養殖、養殖生産的,自有收入之日起,3年內免徵農業稅或農業特産稅。(3)對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農業龍頭企業,按稅收管理權限經批准後,可減徵或免徵企業所得稅。(4)按國家規定並經有關部門批准,農業龍頭企業的固定資産可加速折舊。
4、 優先安排農業産業化項目的建設用地。對聯展農業龍頭企業的建設農産品批發市場的項目建設用地,優先安排,優先審批,其徵(使)用土地的各項費用給予必要的優惠。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包括種養場)的臨時生産用地,在明確年限和不改變土地使用屬性的前提下,視作農業用地;其永久性建築用地,在辦理徵用手續時,除支付農民費用和應交稅款及上繳省、溫州市各項費用外,其餘規費一律免交。
5、 建立風險保障機制。農業龍頭企業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可按利潤的5-10%提取風險基金,專項用於對企業和農戶的生産風險、價格風險的補嘗。有關保險機構要研究推出面向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産品基地的新險種,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6、 大力鼓勵農業對外開放。(1)外商、“三胞”直接投資新開發荒山、荒地、荒灘(涂)、荒水的,其使用年限可延長到50年,除按規定年限受外資企業優惠政策和免徵農業特産稅外,從獲利之日起,免徵地方所得稅10年。(2)外商、“三胞”投資或合資興辦的農産品加工企業,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農業特産稅按投産前核定數繳納,企業所得稅從獲利年度直前2年免徵,後3年減半徵收,期滿後經批准在以後10年內繼續減徵15-30%。(3)積極為農業龍頭企業申報自營進出口權做好服務工作。(4)凡引薦外商、“三胞”投資興辦出口創匯農業龍頭企業、實際到位外資在50
萬美元以上的,對引薦人員給予引資額3%的獎勵,由市財政和市本級農業産業化基金各負50%。
主題詞:農業 發展 規劃 通知
抄 送: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辦公室,市人武部,市法院、檢察院,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新聞單位,溫州市農辦(共印350份)
瑞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印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