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平簡介
陸維釗(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署劭。書齋名莊徽室,亦稱圓賞樓,新倉人,是我國現代教育家,著名的書畫、篆刻家,同時也是著名的學者和詩人。他獨創的“陸維釗體”,在書法界獨樹一幟,蜚聲海內外。民國九年(1920)陸維釗考入南京高等師範文史部,十四年應聘在北京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擔任助教,為王國維的助手。後因祖父和母親相繼病重,十六年辭職南歸,曾先後在松江女中、杭州女中、上海聖約翰大學任教。解放後在浙江大學、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中文系執教。1960年調浙江美術學院任中國畫係教授。1963年,受院長潘天壽委託,主持創辦書法篆刻科,任科主任,填補了我國藝術教育中的一個空白。
陸維釗多才多藝能詩詞,擅書法、繪畫、篆刻。書法造詣尤深,早年即臨摹歷代名跡,對甲骨文、金文、篆隸、行草等書法法功力深厚。晚年自辟蹊徑,創造出非篆非隸,亦篆亦隸的書體,在書壇獨樹一幟,蔚為大家,蜚聲海內外。其繪畫取“南派”之法,溶書法於畫,擅作潑墨山水,格高意遠,配上詩詞題款,以三絕著稱畫壇。
陸維釗蜾扁書
蜾扁是借用古書體名,徐鉉、吾丘衍等以為"非老筆不能到"。然古之蜾扁,今人無由見之。陸先生晚年獨新創此體,非篆非隸,亦篆亦隸,曾稱陸維俞釗體,現已稱為扁篆。這是陸先生在書體上之重大突破與創造,也是對當代書壇的傑出貢獻。
陸先生創造此體,有一個極為艱難的過程,歷時亦約十數年之久。先生自言:"《三闕》、《石門銘》、《天發神讖》、《石門頌》,余書自以為得力於此四碑。"先生所創扁篆,即立基於《石門頌》,此點似未見尚論者拈出。如謂不然,則請看《石門頌》中坤、靈帝、堂、尤、則、登、荒、意、"寧靜"之寧等字,當謂吾言不虛,然代僅此何足以創新體,故須十餘年之反復探求始畢其功。
陸先生原長於篆隸,而特精隸書,隸書亦喜用篆法。六十年代中期,隸書已經成熟,集中所收"抽寶劍;縛蒼龍"、"同心幹;放眼量"二聯,筆力千鈞,龍威虎鎮,氣象萬千,近世無有其匹。先生不滿於已得之成就,甚欲創造將篆隸合一之新體。此創造慾望源於陸先生天賦中之固有(如先生喜用篆法為隸),亦緣於數十年功力之所積,創此體大致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易扁為長,純用隸書之內法,整幅布局亦用隸法,即字距寬,行距緊。唯字畫構造按許氏篆文,顯得生硬,且篆體筆書多,扁形中顯得擠壓,結體不安,亦不美。
第二階段:易扁為長,篆隸筆法並用,字書構造不變,結果,整幅布局不穩。因長形中入隸法,上竄與橫突之筆梢甚多,行距難緊,整幅布局與個字結體均不美。
陸先生乃作反復推敲,反復試驗,反復書寫,偶有成功之字則檢出,一時入於着迷狀態,積少成多,尋其所以美之規律,據此進行更詳細之總體設計,進入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字形易成扁方,實已接近正方,個別甚至有稍呈長方者。字書構造仍用篆文,筆法亦基本用篆,即使長撇亦用篆筆內。惟橫書長者用隸之波磔,然絕對不用雁尾,只如《石門頌》或《曹全碑》之書尾微微上揭而已。有雙肩者,如寶蓋頭,用隸內法,但不用點。或用甚短之直將曲度甚微之弧線分向兩旁,兩旁用直攔住,直必稍稍上聳出弧線之上;或即金字塔形斜分兩邊,頂角一百二十度左右,到字之寬度時兩肩直垂而下,不上聳。無點之蓋,亦用隸法。其餘則全用篆法矣。然亦甚有講究,小口純用篆法,大方框雖則用篆筆,但橫用須時針向之弧線外拓,弧形向上拱,底線與之平行。方框內不管幾橫,均作平行線。結體最後還是歸結到筆法組合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