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岱山又稱“蓬萊仙島”,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上到尋找長生不老之藥而得名,自唐開元年始,一千多年來,一直被列朝命名為“蓬萊鄉”。全縣532座島嶼,星羅棋佈,猶如朵朵荷花散落在碧波東海之中,素有“海上仙境”的美譽。
岱山位於長江口以南,杭州灣外的舟山群島北部,總面積為5242平方公里,陸地面積為326.5平方公里,總人口22萬。岱山背靠滬杭甬等大中城市,距上海市108&&,字波48&&,普陀山17&&。是全國十二個海島縣之一。
岱山縣是“海中之洲”,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岱山成為多元文化的過境地和交匯點,歷代文人墨客,英雄豪傑,在岱山留下許多蹤跡。
|
唐代大詩人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川,曾多次從揚州一帶出發經海上到天台山,在其東入溟海,求道訪仙時,多次經過岱山海域,在他的《瑩禪師房觀山海圖》中,曾寫下經過東海蓬萊岱山時的印象:“蓬壺來軒窗,瀛海入幾案。煙濤爭噴薄,島嶼相凌亂。”另外,唐朝的陳陶、羅隱,宋朝的蘇軾,元朝的吳萊,清代的朱緒曾及現代的趙樸初等,都曾揚帆海上,涉足蓬萊,為岱山留下過珍貴的墨寶。岱山作為中外交往的中間站,候風站潮的錨地,歷史上曾有不少文人、政客、僧侶、商賈過境岱山,浪跡天涯。從秦時為始皇帝求仙的徐福方士,到唐朝應邀去日本的鑒真和尚;從唐宋以下韓日貢使船的西來到清末留學生的東渡,這一切,都曾在岱山留下歷史的印記。岱山作為戰略要地,金戈鐵馬,也鑄就許多故事。隋朝時,驃騎將軍陳棱奉命征伐琉球國,途經岱山,曾在後沙洋海邊殺馬祭旗;元朝初年,南宋將領張世傑曾把衢山島作為抗擊元軍的最後一塊基地;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方匡珍曾佔據岱山,一段時間曾作為起義軍的根據地;明朝年間,倭寇大肆侵擾東南沿海,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曾在岱山多年周旋,打擊倭寇,至今還留有倭井潭等遺跡;清嘉靖年間,海若匪蔡牽等曾在岱山海域及各島與清軍轉戰達八年之久:清朝末年,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攻陷舟山本島後,抗英烈士定海三總兵之一鄭國鴻的兒子鄭鼎臣,從乍浦招來義軍,與英軍在岱山南浦激戰,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擊外敵侵略的悲壯史詩,辛亥革命期間,孫中山先生為圓強國之夢,曾親臨長涂島,察看其理想中的軍港在中共黨史上,岱山還出過一位著名的共産黨人、女中豪傑,她就是李維漢的夫人、李鐵映的生母金維映女士。金維映在岱山渡過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這兒至今還保留着她的故居,故居的匾額是由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的。
岱山又是宗教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的地方,這兒是佛教天&宗、禪宗東傳的經由地。唐時著名的日本學問僧阿倍仲麻侶(漢名晁衡)回國,在海上遇險,他的好友李白得知消息後,曾專門為其寫了哭祭詩,後來阿倍仲麻侶被當地島民救起,奇蹟般地又回到了長安,這一見證中日人民友誼的歷史佳話,一直流傳至今。據説,阿倍仲麻侶遇難被救的地點,就在岱山海域。唐朝,鑒真五次東渡日本,每次都是從揚州出發,經過岱山島及嵊泗列島,日本人真人元開寫的《唐大和尚東征傳》中還詳細地記錄着岱山不少島嶼的地名;舟山最早的寺院定海祖印寺,是從衢山島拆遷過去的。舟山四大古寺院,僅有一座在普陀山以外,那就是岱山的超果寺。岱山又是普陀山觀音文化的分支,衢山的觀音山,據説是觀音菩薩説法傳道的陪場。岱山有十八大廟之説,地方史志有記載的廟宇,在岱山境內就有130座之多,而且每座廟宇供奉的菩薩都有一個動聽的故事。這種供奉道教俗神的宗教現象,以及在單位面積中廟宇密度之大,在全國也極為罕見。岱山的寺院廟宇建築具有浙東寺廟建築的風格,兼有海島抗風防暴的特點。古樸典雅,又不失富麗。
 |
海洋資源豐富是岱山一個獨特的優勢,岱山地處我國沿海南北航線與長江“黃金水道”交匯的咽喉要;中,扼富庶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前沿門戶,居浦東為龍頭的長江開發開放前沿,與&&、金山、香港等地構成一個近平等距離的航線網絡,特別適合建成國際海運和江海聯運的中轉站。岱山縣群山懷抱,海岸線曲折綿長,形成近百個深水良港。具有建造國際第五六代集裝箱深水港、貨物中轉碼頭的巨大潛力。岱山是全國十大海洋漁業重點縣之一,素有“東海活魚庫”之稱。魚類品種繁多。岱山還擁有旅游資源的優勢。岱山兼有山海之勝,擁有眾多秀麗、雄渾而獨特的自然景觀。山上鋪就翠綠,海裏涌動金色,靠岸怪石嶙岣,近海沙灘平緩,海上突兀奇礁,空中時現海磁。到一些小島上,還能看到上一冰川期留下的沙灘岩及從海底隆起的有機物結核化石等自然奇觀。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曾泛舟攬勝,縱情於山水之間,寫下了“蘭山搖動秀山舞”的優美詩句。清朝詩人劉夢瀾更是沉醉於“蒲門曉日”、“石壁殘照”、“鹿欄晴沙”、“南浦歸帆”、“白峰積雪”等山水名勝,即景賦詩“蓬萊十景”傳誦至今。 |
“東海蓬萊岱山島,神仙逍遙好地方”。的確,岱山氣候條件得天獨厚,宗教文化底蘊深厚,漁家風情獨具特色。博大的海洋鑄就了岱山人寬廣的胸懷、豪爽的性格、好客的習俗。岱山不愧是觀光旅游、休閒度假的絕佳選擇。
觀音得道第一山
觀音山,位於衢山島西南部,縱橫7.5公里,由天燈山、小天燈、烏賊岩三個山峰組成。與海天佛國普陀山相距34&&,素有“佛國姐妹”和“第二海天佛國”之稱。
相傳,觀音菩薩得道成佛後,要選有100個山頭的地方作道場。一天,她帶着善男、龍女,駕着五彩祥雲,從東海上空冉冉而來,行至衢山島上空,見最高山上雲霧迷漫,蒼松挺拔,景色優美,是建道場的理想之地。她落下祥雲,坐在山上,從東數到西,從南數到北,連數幾遍,只有99個山頭,覺得不夠如意。她又駕雲到了普陀山,見景色也十分秀麗,數四週山峰,數來數去又是99個。這時她身旁的弟子説“菩薩坐的不也是一個山頭嗎?”觀音這才想起先前在衢山數時,也是把自己坐的那座山峰忘記數進去。從此,她雖定居南海普陀,但把此山作為“陪場”,每每來此傳道講經,布恩解難。觀音山名稱由此而來。
 |
1986年,衢山島上傳出了曠古未有的奇聞:7月20日上午8時45分,上海徐玉珍、王秀鳳、楊蘭英等13名香客,在上庵旁邊一座古亮&上層看到難以數計的群佛像,釋迦牟尼、觀音、地藏等佛清晰顯見。8月2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以“令人驚異的群佛蜃景”為題,報道此事。
觀音山上建有三個古寺。上庵洪福寺位於該山主峰天燈山頂上,因空凌無角,風猛霧重,四週用5米高、128米長的巨石墻圈圍,氣勢雄偉,殿宇為樓式,樓下是齋堂,樓上為佛殿。主佛釋迦牟尼佛,係玉石雕成。兩旁有金身玉石的18羅漢。
|
中庵普慶寺。位於山胸,倚山面南。主佛毗盧觀音,係香樟木雕成,1986年從普陀山普濟寺請來。佛容秀骨清香。婉雅端莊,周圍32尊金身玉石化身觀音。神態各異。
下庵洪因寺。位於山腰,倚山朝東。該寺原主佛阿彌陀佛。1943年從普陀山請來釋迦牟尼等三尊大佛,當時傾鳥轟動,成千上萬人於三日前沐浴吃素,送大佛上山。現主佛為玉石觀音。洪因寺集殿、亭、園、鼎於一體,是衢山島上保存比較完好的清代古建築。1985年4月13日,經岱山縣人民政府指令,開放觀音塵上、中、下三庵,統一改稱為廣濟寺。
妙趣橫生參與游
岱山風景名勝區內千島星布,洞幽岩奇,青山古剎,碧海金沙,雲霧繚繞,風光旖旎,是集觀光、旅游、休閒度假、娛樂運動於一體的海島旅游極佳處。根據特有的自然條件和人文資源,岱山縣最近推出了體驗軍旅、荒島探險、海灣垂釣、灘塗滑泥、漁家尋樂五大參與旅游項目。
體驗軍旅
岱山是國防前哨,祖國的東大門。小小的岱山島,海陸空三軍俱全。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岱山的許多地方,如海浪輕搖着戰艦的軍港,銀鷹起落的機場,崗巒上夕陽下透着剪影的炮陣地等,都還蒙着神秘面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幾次裁軍和中央對台灣政策的轉變,這兒駐軍銳減,留下了許多軍營、戰壕、坑道等。部分設施向地方開放,成為青少年體驗軍旅生活的極好地方。目前岱山縣已建成長涂海軍少年軍校、石馬岙軍旅生活點、衢山漁羹碗軍旅生活點等一批體驗軍旅的營地,組織旅客觀看軍營,參觀軍史館、爬戰壕、鑽坑道,了解軍人生活。這些地方還可作為夏令營基地,讓大中小學校師生前來過一週軍人生活。
荒島探險
岱山是個千島之縣,許多小島距離大島很近,且有淡水資源,是探險活動的最佳選擇點。泛舟大海,涉足荒島,探奇尋幽,其樂無窮。目前岱山縣旅游部門已在高亭的小蛟山,長涂的大西寨,大園山經營這一旅游項目,受到游客歡迎。海灣垂釣
岱山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海島周邊的魚類資源極為豐富,有鱸魚、石斑魚、泥魚、白果子魚、海鰻及蟹,蝦等,到處都能垂綸下釣。近期,在高亭的山外山及周邊海域已推出線釣、桿釣海魚、用蝦網釣蝦,用蟹籠捕蟹等項目,在秀山海灣及衢山的南掃箕、鼠浪等海灣推出岸邊垂釣、坐船海釣等項目。這一參與旅游項目既安全又有趣,旅游者參與踴躍。
 |
灘塗滑泥
滑泥活動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參與旅游項目。在歐美極受歡迎。這一項目宜在夏秋季節進行,清涼、滑膩的泥涂會在炎熱的夏秋給你帶來一種涼爽和愜意。海泥涂是鹹鹼性的。滑泥活動對皮膚病的治療很有幫助。在海涂中,寄生着各類小魚、小蝦、貝類等。滑泥活動又是在趕海,當你抓着活蹦亂跑的魚蝦、橫行霸道的海蟹,或者捉到海瓜子、蛤蜊、蟶子、香螺等貝類時,一種童趣會在你身上油然而生。這是一種與自然親和的感覺。目前岱山縣已建成秀山景區的大歡喜滑泥場、岱西仇家門滑泥場,供游客滑泥玩樂。
|
漁家尋樂
來海島旅游,總想了解和親近一下打魚人家,他們的生活、勞作、民俗風情,甚至是她們的喜怒哀樂。同時也想體驗一下海島漁民家庭的生活。“漁家尋樂”就是為有這種心理需求的游客準備的。這一參與旅游項目自推出以來,很受游客歡迎。目前在岱西的雙合、秀山的三礁,長涂的東劍及衢山的冷峙、鼠浪島等一些獨具漁村風情的地方都設有漁民旅館、餐館。游客們可任意選擇一個地方,去體驗幾天漁家生活。吃漁家飯,各種海鮮隨你挑;睡漁家床,濤聲送你入夢鄉;漫步沙灘、漁港,海風陣陣精神爽;酌杯酒,沏壺茶,對着海上明月,還可以與漁民兄弟姐妹聊家常;你可以與漁姑們一起織網,漁民兄弟還會帶你們出海去捕魚。在短短的幾天中,你會領略到漁村那古老的風情、純樸的民風以及與漁民和睦相處、與自然親近的樂趣。
東沙古鎮
東沙位於著名漁場岱衢洋沿岸,岱山島的西北角,是一座百年古鎮,是舟山群島著名的漁港。自清至新中國建國初期為岱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沙三面環山,一面瀕海,原自西向東有一個半圓形海灣,鎮區就坐落在這海灣東角的沙灘上,古稱“東沙角”,鎮名因此而得。
東沙海岸邊原有一座“海天一覽亭”,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亭有一聯“停橈欲訪徐方士,隔水相招梅子真”。亭中原有一碑,鐫刻着徐福來蓬萊仙島尋找長生不老藥的事跡。這一亭子雖已被毀,但在原址上樹有一塊遺址碑,足以見證東沙鎮那深厚的歷史底蘊。
東沙建置可追溯到唐朝。五代時阿育王曾鑄鐵塔一千尊,藏於各地,吳越錢忠懿王派人送兩尊鐵塔藏於東沙山渚頭的普明院中,可見其當時的影響。但因明清兩代曾實行兩次海禁,海島一度荒蕪,直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起弛禁,各地漁民先後進入岱衢洋捕魚,漸使東沙漁船雲集。隨着漁業的興起,招來了四方居民和百作工匠,人口集居,日久成市。據《中國漁業史》載,東沙漁港形成於清康熙年間,之後,每逢漁汛,江蘇、浙江、福建沿海諸省漁船集聚東沙,船以千計,人以萬數。據記載,1917年漁汛,停泊在東沙洋面的漁船計有12601艘,漁民達8萬多人,每到夜間,海面上排排漁船停泊達10多裏路,100多只駁魚船日夜運魚,近海口50多具落地灶連夜烤網,各加工廠通宵加工魚貨,從海上到鎮區,千萬盞圍燈象天上無數的星星。熱鬧的場面無可言喻。
漁鹽之利帶動了漁鎮的商貿發展。東沙也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商業貿易區。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一景“橫街魚市”。清朝文人王希程有首描寫“橫街魚市”的詩“海濱生長足生涯,出水鮮鱗處處皆,才見喧闐朝市散,晚潮爭集又橫街。”可見當年橫街魚市的熱鬧景象。與魚貨買賣相伴隨的是一批商號的誕生“嚴永順米店”、“三陽泰南貨”、“鼎和園香千”、“王茂興老酒”、“高元春餅店”、“聚泰祥棉布”等,還有許多木材、柴炭、毛竹,鐵器、繩索等商行。1933年,上海《申報》曾登過一則消息説:“東沙角一隅,居民三千,大小店舖四百餘號,其商業密度實為罕見。”從中可見當年東沙商貿之發達。
悠久的歷史,繁榮的經貿,形成了東沙鎮特有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內涵,尤以建築文化、宗教文化、食文化與民俗文化獨具特色。
 |
朝着老街往裏走,悠悠的古巷,古色古香的民宅,留着舊商號印跡的店舖,還有漁廠、鹽坨、貨棧等觸目皆是,古樸典雅。整個鎮區縱街橫巷,井然有序,房屋建築布局嚴謹、結構牢固。有人把東沙傳統建築概括成六大特點:一是房屋錯落有致,所處地勢開闊,南高北低,有一定的層次感二是不少房屋建在海邊,帶有濃濃的“海味”;三是建築種類多樣,集各地之大成而獨具特色,既有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築,宏偉氣派的宗祠建築,古樸典雅的廟宇建築,又有功能各異的商號建築,還有近代歐式建築四是建築用料特別講究,不少殷實人家其廳院立柱大多是專程從福建北部山區運來的樟樹、柏樹、杉樹等,廳院用平直石板鋪設,屋墻石料也多用大理石、花崗石等上等石材五是東沙建築具有古典風範,飛檐畫廊,精雕細琢,其建築藝術極富明、清兩代特色六是東沙建築歷史悠久,現存的近百處古建築中,最早已有200多年的歷史,100年左右的建築到處可見。近幾年來,東沙相繼成為《地下秘密戰》、《苦瓜弄》、《徐福東渡傳奇》、《東方欲曉》等多部影視劇的內外景拍攝地,被一些影視界行家稱為“原汁原味的海上影視城”。 |
東沙是個匯集四海漁民、客商於一處的古漁鎮,各地文化在這兒交匯,佛教、道教、基督教多種信仰並存。鎮區內寺院宮廟眾多,較有名氣的如資福寺、報恩寺、凈觀寺、羊府宮、五都府、真神堂等。
東沙的俗文化也是隨着東南沿海各地的漁民、商人、前來定居者等帶入並融合而成的。早在東沙漁港開埠時起,大陸的調龍燈、舞獅子、跑旱船等民俗活動就傳入東沙,最熱鬧、最具海島特色的要數“迎神賽會”,且行且演,禮炮相接,鼓樂不絕,熱鬧非凡。其中當年的東沙還有廟會戲、舞花燈、説走書、演雜耍、扭秧歌、打花鼓、打腰鼓等。每遇重大節慶或是漁汛季節,這濃濃的民俗風情充滿着古鎮的大街小巷。
到東沙,吃海鮮是不能錯過的。岱山魚的種類數不勝數。有老漁民説,捕了一輩子魚,叫不上名的還很多。著名的有黃魚、帶魚、鰳魚、鯧魚、目魚、虎頭魚、馬鮫魚、鰻魚、梭子蟹及各種蝦、海蜇,另有香螺、海瓜子、蟶子、蛤皮等貝類。新鮮烹制、美昧可口。比如一道簡單的龍頭魚煮豆腐湯,可説是岱山人的家常菜,但其以鮮美、爽口而享譽滬杭甬各大飯店,並冠以“飛龍臥雪地”的美名。另外有些魚類加工成鹹幹品,別有風味,其製作工藝歷代相傳,沿襲幾百年,非常講究。鰳魚加工成腌製品或醉糟品,上海、寧波一帶稱舟山香魚,老上海有一碟子香魚下酒和飯,會津津樂道。三礬海蜇頭子、皮子,現在更是宴會桌上的佳肴。
除海鮮外,東沙還有鼎和園香幹、三洋泰薄脆、三里香大餅、胡氏陽春面等特色小吃享譽滬甬一帶。
慈雲極樂寺
游岱山,首選景區是磨心山。這裡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崗綿延疊翠,登臨山頂可攬海山之勝,視野開闊。
磨心山景區位於岱山島東南部的高亭鎮北境,距縣城2.2公里。乘汽車行進在蜿蜒的盤山公路上,路兩旁有一大片翠綠的茶園,茶名為“蓬萊仙芝”,色味俱佳,曾與西湖龍井、開化龍頂、仙居碧羅春等齊名,為浙江十大名茶之一。這裡空氣新鮮,春夏季節,青翠的茶園上常常籠罩着乳白色的霧氣,如裹着輕紗一般。每年清明前後,濕潤的空氣把茶園洗得蒼翠欲滴。翠綠叢中,一群群姑娘飛舞靈巧的雙手忙碌地採茶,輕快的歌聲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好一派田園風光!
穿過一個牌坊,就到了慈雲極樂寺。牌坊上寫着“蓬萊仙島”四字,是趙樸初先生的手書。 慈雲極樂禪寺初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有二百四十多年歷史。寺院自始建至今曆盡劫難,於1983年起由國內外香客募資修復。就單個寺院規模來説,目前在浙東已屈指可數。寺院倚山而建,鱗次櫛比、層次分明。整個建築顯得莊重、嚴謹又不失典雅。
 |
走進山門,由放生池邊往裏走,看到石壁上刻着“梵谷清音”四個字。據佛經記載,“梵谷”乃清凈、輕靜之意。這兒原有一石洞,洞內積聚有清澈的甘泉,洞頂岩縫中滲出水珠滴落在水池中,不時發出珠落玉盤般清脆的聲音。由於泉水清醇,口感甘甜,含有不少礦物質,泉眼又出在寺院之內,所以,當地群眾把它看成是能祛病消災、延年益壽的“聖水”、“仙水”。洞內供有一尊楊枝觀音,觀音面露慈容,手持聖瓶。甘泉從聖瓶中潺潺流淌。上山來寺院朝拜的人,大多先到洞內,喝點聖水,以求去病益壽。
|
慈雲寺的羅漢殿與別處不同,建在一個山洞裏。長方形的殿內,中間設一尊臥佛,是釋迦牟尼79歲涅架成佛時的造像,另有阿彌陀佛和藥師佛。這三尊佛都是用緬甸玉雕成的,非常珍貴。尤其是那尊臥佛,長達4.2米,統體用一塊玉石雕琢而成,全國罕見,且制工精細。佛的臥姿神態自若,面容安祥。這三尊佛像合供在一起,通常稱為三世佛。殿的兩旁分列着十八羅漢的坐像,統一用溫嶺瑩石雕成,這些羅漢造型都是比丘的形象:光着頭頂,赤着腳或穿着僧鞋,身披袈裟,神態各異。
慈雲寺主殿“三聖殿”供奉的主佛是阿彌陀佛。大殿高25.3米,比普陀山普濟寺主殿還要高出兩米,殿四週由四十八根合抱的大柱支撐,整座大殿飛檐凌空,氣勢雄偉;雕梁畫棟,全碧輝煌。殿宇兩側,配有兩排三層的廂房,使整個主殿的建築格局顯得巍峨而又莊重。“三聖殿”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靜安寺方丈、中國著名的高僧書法家明暢法師手書的。正殿供奉的三尊大佛連基座高達10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主尊,觀音菩薩為左脅侍,大勢至菩薩為右脅侍。後殿供奉着十五尊觀音玉佛。大殿兩側列四十八尊阿彌陀佛,與支撐大殿的四十八根環抱通天大立柱相和,應合四十八願。
慈雲極樂寺還有一個獨特景觀,就是“華藏世界”。這是同濟大學著名古建築教授陳從周根據《華嚴經》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述,在高僧悟道法師的參謀和資助下,特地為慈雲寺設計的。在一個15平方米的房間裏,墻壁和屋頂全部鑲上了比利時進口的特種鏡子玻璃,並拼成不同的幾何圖形,關上門,分不出東南西北,中間供一尊阿彌陀佛,佛兩旁設兩盞蓮花燈,頂部正中挂一盞大吊燈。燈光一亮,玻璃間以光折射的原理幻化出無數尊大佛和無數盞蓮燈,一人參拜,如有萬人稽首,令人仿佛置身於一個神奇的世界之中。
站在殿前廣場舉目遠眺,整個蓬萊仙島盡收眼底。向北,青山鎖煙霞,鬱鬱蔥蔥;朝南,碧海浮仙島,飄渺朦朧;海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
作客海盜水寨
長途叮嘴門海盜水寨是岱山縣近期推出的“趕海樂”旅游項目。
飄過青山碧海,落腳叮嘴門渡口。叮嘴門三面山礁圍環,西南處海門暢開,能避風擋浪,納潮換水,是省級海水養殖示範基地。現有浮式網箱養殖2000平方米。海盜水寨就建立在這浮式網箱上,通過一層縹緲的輕霧,隱約可見水寨的風姿。
搭乘十來米長,二米寬的倣古漁船,高挂船帆,啟動馬達,敲起擱在船頭的鑼鼓,引吭高歌直指水寨,船在風口浪尖穿梭顛簸,感覺優哉游哉。六十分鐘後,水寨豁然展現在眼前。
海盜水寨面積約500平方米,由松木裝砌而成,樸實自然。寨內設置了棋牌、茶室,休息室和燒烤房。海盜水寨除寨門正中的那張虎皮椅和兩邊陳列的兵器略顯霸氣外,其娛樂、休閒的格調不減。
 |
寨中央就是網箱垂釣處。網箱內活蹦亂跳的岱衢族黃魚、美國紅魚、鱸魚等搖動着尾巴,濺起朵朵水花。讓你不由自主拿起魚竿與之較量。現場時有魚兒上鉤,令大人們心花怒放,孩童們歡呼雀躍,個個躍躍欲試。不時有游客舉起手中的照相機,攝像機定格這難忘而愉快的瞬間。
“拉蟹籠去羅”不知誰吆喝了一聲。大夥兒一呼百應。在漁夫的指領下,雄糾糾氣昂昂地登上倣古漁船到海中獵物。船緩緩地行進着,隔一段距離就可以看到海面上漂浮的繩索。那是漁夫昨日放下的蟹籠,此時,大膽地挨着身子,撐起帶鉤的竹竿,鉤住浮繩,繞上幾圈,然後往上收拉,一個比鑼鼓略大的籠就被擄上,收穫的不僅是橫行的石蟹,跳躍的小蝦,更有那份出海的喜悅和樂趣,而後,提着“戰利品”讓燒烤師傅加工一番,叫上啤酒、可樂,圍桌啜飲,海闊天空,其樂無窮。
船靠碼頭,過一長堤,眼前是清純素淡的小漁村,意猶未盡的游人徜徉在海灘上,撿貝殼、拾海螺,捉螃蟹,各有各的收穫。 |
徐福與蓬萊
在戰國、秦漢之間,山東沿海出現過一批以鄒衍為代表的方士,徐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個。
據史書及浙東各種方志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欲求長生不老藥,曾遣方士徐福等率數千童男女出海求仙,欲尋找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中的仙藥。據説岱山就是三神山中的蓬萊島。直至今日,岱山島上還廣泛流傳着徐福求仙、八仙過海等許多動聽的故事。許多與徐福傳説有關的地方,也成為人們競相游覽觀賞的好去處。
岱山本島北部的鹿欄山下,有一片寬闊的沙灘,被稱為“鹿欄晴沙”,為“蓬萊十景”之一,這裡既是天然的大型海濱浴場及活動中心,又是傳説中徐福東渡的啟航地,鹿欄晴沙全長3.6公里,沙灘呈南北走向,東西寬300米,是江浙沿海最長一條沙灘,沙灘坡平,寬闊,凡百米外才及胸,漲潮時波浪洶湧,回聲響徹,氣勢宏大,退潮時潮水平靜、安寧。沙色呈鐵灰色,沙質細膩偏硬,沙灘上可行駛汽車,被冠以“萬步鐵板沙”美稱,沙灘三面秀峰環抱,中間有灘中小嶼——泥螺山,四週礁石各異,其近處有一雞冠礁。清晨,可站在沙灘上透過雞冠礁觀東海日出。清代詩人劉夢蘭有詩讚曰:“一帶平沙繞海隅,鹿欄山下亦名區,姦將白地光明錦,寫出瀟湘落雁圖。”
 |
在古鎮東沙的小嶺墩,有一組別具風格的石質徐福浮雕。三中是徐福座像,他頭束綸巾,手持書卷,神態自若,端坐於前。旁有一聯,寫着“蓬萊山山秀生雲緣仙人得仙氣,小嶺墩墩幽入月乃真君傳真諦”,背面刻着有關蓬萊仙島岱山與秦時徐福求仙之間的關係,説是當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下東海求三神山中的長生不老仙藥,帶三千童男女先到岱山,後至日本。岱山成為徐福求仙的中間站,候風站潮的地方。南面一列浮雕是秦始皇帶文武百官來海邊送徐福啟航的場面,北面一列浮雕是徐福船隊經過艱苦航行,看到了海上三神山時欣喜若狂的場面。兩列背面,雕刻着民間傳頌的二十四孝圖。 |
|
整組浮雕耗資26萬多元,全由民間集資,可見徐福在岱山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這組石雕還在日本引起反響,前些年曾有日本朋友把這組浮雕拍攝成錄像,在日本國內播放,作為中國徐福遺跡的一個內容,之後凡日本朋友來岱山,大都會一游此地。中央電視台《祖國》專題片裏,有關海疆的內容中也有這組鏡頭。
為紀念徐福東渡,岱山縣政府在磨心山景區西側建了一座徐福廣場,廣場朝南面海,視野開闊,佔地面積1877平方米。廣場中心位置建有一座身高10米的大型徐福石雕像,四週設石欄、石椅,入口處門闕、八卦柱採用倣古式鋼筋混凝土精製而成。目前這裡已成為當地道教文化活動場所。
1998年,浙江電視劇製作中心根據在岱山流傳的眾多徐福故事與傳説,以岱山各景區為主要外景地,拍攝了大型電視連續劇《徐福東渡傳奇》,為岱山人文景觀旅游增添了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