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2月開始,浙江省紹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按照《浙江省文化和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試行)》的要求,對區域內的文旅資源進行了普查,摸清了紹興文化和旅游資源的家底。作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市開展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將會更好地推進文旅發展戰略部署,為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推動文化旅游産業真正成為紹興的支柱産業,成為紹興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家底豐厚 個性突出
紹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按照浙江省文旅資源分類標準,對全紹興市6個區、縣(市)所有鄉鎮、街道進行了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本次普查確認紹興市文化和旅游資源單體總量為2590個,有18個資源優集區,涉及8個主類、25個亞類、92個基本類型,單體密度為0.31個/平方公里,家底非常殷實。
紹興文化旅游資源家底豐厚,首先表現在總量豐富、類型多樣,自然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兼容並蓄。經省文化和旅游廳評審確認特品級和五級文化和旅游資源單體29個,四級資源單體76個;紹興市審核三級文化和旅游資源單體534個,二級資源單體913個,一級資源單體1038個;優良率為24.67%。紹興的人文旅游資源比自然旅游資源擁有更多的單體、更高的儲量。這為紹興面向國內外旅游市場、滿足不同層次消費群體的需要、開發多樣化文旅産品提供了堅實的資源支撐。
紹興文化旅游資源家底豐厚,其次表現在資源平均品質高、優良級旅游資源多、單體市場競爭力強。紹興市已申報639個優良級旅游資源單體,佔全部資源單體總數的24.67%。優良級單體中,人文類資源相較於自然類資源在數量及質量上,都要相對優秀。紹興文脈綿延數千年,時至今日,越文化、黃酒文化、書法文化、陽明文化等依舊熠熠生輝。舜禹遺跡、越國古址、書聖故里、魯迅故里以及9.09平方公里的紹興古城等歷史遺存,無不映射着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一優勢為紹興市文旅産品“出圈”,增強文旅市場競爭力、品牌影響力提供了有利條件。
紹興文化旅游資源家底豐厚還彰顯其突出的個性。紹興地文景觀類有45個優良級,水域景觀類有43個優良級,生物景觀類有17個優良級,天象與氣候景觀類有4個優良級,功能建築與設施類有243個優良級,歷史遺存類有200個優良級,文化和旅游購品類有33個優良級,人文活動與標識類有46個優良級。各類資源個性突出,凸顯紹興市江南水鄉特色,為紹興“重塑城市文化體系、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爭創文旅融合樣板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保障。
這次普查中,紹興初步評定有29個五級以上資源單體,有紹興古城、中國越劇發源地、魯迅及文化記憶(紹興)、大禹治水文化(包含大禹陵、大禹祭奠)、蘭亭與中國書法文化等,還有紹興古橋群、中國大運河(紹興段)、倉橋直街、陸游(含沈園)、宋六陵、楓橋經驗發源地等,彰顯出紹興文旅突出的個性。
人文為魂 山水為韻
紹興市旅游資源品種較為齊全,類型較為豐富。紹興市旅游資源佔全部100種基本類型的92%,地文景觀單體數157個,水域景觀單體數175個,生物景觀單體數102個,天象與氣候單體數41個,功能建築與現代設施單體數962個,歷史遺存單體數894個,文化和旅游購品單體數149個,人文活動和文化標識單體數110個,總計2590個,形成較為豐富的文旅産品體系。
在各類資源構成中,以功能建築與現代設施類集聚度最為突出,歷史遺存類其次,這兩個類型綜合性強、涵蓋內容豐富,分別體現了過去和當代文旅産業的建設成就,與其他類型&&緊密或交叉包容,是紹興當代文旅産業的主體構成部分。紹興市文旅資源類型多樣,可開發成多種旅游産品,形成豐富的旅游産品體系。
本次普查結果表明,紹興市人文類資源佔了2115個,自然類資源佔了475個,人文類資源與自然類資源所佔單體總數的比例分別為81.66%和18.34%。這表明,紹興在文旅産業的發展上,要依託古城歷史底蘊,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以優秀人文資源為主幹,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旅游經濟發展,精心打造出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形成自然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互融的發展格局。在首批100個“浙江文化標識”培育項目名單中,紹興擁有陽明文化、黃酒文化、魯迅文化等8個,這些單體資源基本上都屬於優良級資源單體,對提高人文活動與文化標識類資源單體的平均品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普查表明,紹興是江南丘陵的典型代表,90%的區域在海拔500米以內,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薈萃於此。紹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水域景觀類文旅資源單體的平均品質良好,接近於整個城市全部資源25%的優良率,反映了紹興作為水鄉的特徵,堪稱江南水鄉最佳代表。在紹興82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縱橫交錯着總長10887公里的6759條河流。這些河流加上大大小小的山塘水庫、湖泊,使紹興的水域面積達到了503平方公里,佔了市域面積的6.08%。其中紹興市區水域面積341.7平方公里,佔了市區面積的11.55%。作為中心城區的越城區,水域面積74平方公里,佔了全區面積的15%。這樣的水域面積,在國內外城市中,實屬罕見。水,是紹興的靈魂與血脈,是紹興歷史與文化的獨特載體。
這次普查,為紹興全力發展“水美經濟”、水美城市奠定基礎。紹興可通過實施“水利﹢”,促進“生態﹢”,弘揚“文化﹢”,帶動“經濟﹢”,推出“幸福河湖”IP游、研學游線路,充分發揮水資源優勢,將生態價值有效轉化為經濟價值。
碩果纍纍 積蓄力量
這次普查摸清了紹興文化和旅游資源的家底,掌握了紹興市各區、縣(市)的地文景觀、水域景觀、生物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功能建築與現代設施、歷史遺存、文化和旅游購品、人文活動與文化標識8個方面文旅資源的位置、外觀形態結構、內在性質、歷史演化、組成成分、規模體量、環境背景、關聯事物、保護開發現狀、轉化利用價值等,為紹興市及其各區、縣(市)正確認識、全面了解旅游資源總體概況提供了依據,是資源保護、産品開發、規劃編制和科學決策的前提條件。
這次普查不僅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還對普查成果內容進行延伸與完善,形成了紹興市文化和旅游資源單體表、資源普查分區報告、資源分佈圖和優良級資源分佈圖、資源優集區匯總表、資源基礎圖表影像資料等,並形成了紹興市八大類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專題報告等延伸成果。普查為紹興旅游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文旅資源向文旅産品轉化提供了科學依據。
紹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謝文權説:“紹興市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之所以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關鍵在於普查的全過程始終貫穿着保護和利用、傳承和創新的理念,為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轉化利用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在普查過程中,我們積極探索出‘領導重視、輿論引導、部門配合、公眾參與’的‘紹興模式’,率先依靠數字媒體,發動地方居民來探索、發現、提供文旅資源線索,使得本次文旅資源普查深入千家萬戶,大大增強了群眾的文旅資源保護意識。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好普查成果,堅決守護好紹興家底,活化利用好文旅資源,創新推動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周能兵/文 紹興文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