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8月3日電 臨近傍晚,57歲的阮秀華穿上一件印有“紅楓義警”字樣的馬甲,開始了晚間巡邏工作。
阮秀華和丈夫在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上經營一家婚慶店。6年前,她加入了當地的“紅楓義警”協會。和阮秀華一樣,協會的成員大多是當地的個體工商戶,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
自2017年以來,阮秀華陸續參與了治安巡邏、反詐宣傳、疫情防控、愛心救助等工作。治安巡邏是義警的其中一項工作內容,主要解決電瓶車亂停亂放、老百姓爭搶車位等問題。
“我們這裡道路很窄,如果車輛亂停亂放,難免影響交通。有時候老百姓為了一個停車位發生矛盾,我們會就地勸導,避免小矛盾激化。”協會另一位成員陳曉芳説。
20世紀60年代,諸暨楓橋幹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60年來,楓橋鎮依靠群眾,預防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楓橋經驗”在中國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歷久彌新。“紅楓義警”這支守護一方平安的“民間隊”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踐行者。
2021年7月,受颱風“煙花”影響,楓橋鎮洄村受災嚴重。“紅楓義警”們守在警戒線旁,安撫受災群眾、維持秩序、參與救援。洪水退去後,又幫助洄村村民清理淤泥。
鎮上商戶王先生説:“他們(義警)基本上什麼都參與,洪水救災、維持治安、保障交通,他們都衝在前面,做了很多事。”
今年60歲的陳榮周是“紅楓義警”協會的會長和發起人之一。他並非土生土長的楓橋人。他與楓橋的緣分還得追溯到31年前。
1992年,陳榮周和妻子來到楓橋鎮,經營一家日用品商店,生意一做就是30多年。“楓橋鎮民風淳樸,營商環境很好。”陳榮周説。
生意生活都步入正軌後,陳榮周想用自己的力量回報楓橋鎮。2013年,他加入了一支義工隊伍,時常去義務打掃、看望孤寡老人。但陳榮周覺得這些還遠遠不夠。
2017年,在楓橋派出所指導下,陳榮周和鎮上的街坊鄰居聯合起來,組建了“紅楓義警”協會。這是楓橋鎮第一個平安類的公益組織,平時協助派出所開展治安整治、民間糾紛調解等工作,是楓橋鎮的“新警力”。
陳榮周説,協會始終不忘做公益的初心,所有成員都是兼職。協會偶爾會獲得一些社會獎項,不過獎金都用於協會的日常運轉。
“做公益就是做公益,做義工就是做義工,如果為了錢,那就變味了。”陳榮周&&。
對於阮秀華來説,做義警工作是一種行善積德的方式。她半月板有損,卻依然不想退出義警組織。“我們已經有感情了,和隊友、和這個組織都有感情了。”阮秀華説。(岳夕彤 蔣雨峰 穆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