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1/07 11:08:11
來源:浙江日報

浙江商業航天將飛向何方

字體:

  剛剛過去的2024年底,國內航天發射活動仍然密集:11月11日,浙江製造的試驗26號A、B、C三顆衛星發射升空;12月5日,千帆極軌03組衛星發射升空;16日,衛星互聯網低軌衛星發射成功;17日,航天宏圖PIESAT-2的09~12星發射升空……

  在這浩渺的星辰大海中,閃耀着不少“浙江星”。

  2014年,國務院首次發文,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拉開中國商業航天的大幕。作為民營製造業大省,浙江迅速布局,成為全國較早發展商業航天産業的地區之一。2021年發布的《浙江省航空航天産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更是明確:力爭到2025年成為全國航空航天産業新高地、民營經濟融航發展先行省;到2035年,躋身全國航空航天製造強省之列。

  商業航天,簡言之是指以市場為主導、具有商業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動。相較於“國家隊”主要承擔探月、探火、深空探測等太空戰略,商業航天重點在於通過降低成本,在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等領域實現批量化生産與發射,從而大幅提升進入太空的能力。

  十年來,浙江交出了一張不俗的成績單。目前,浙江省內業已形成具有特色的産業集聚和製造體系,培育了杭州錢塘新區航空航天省級“萬畝千億”新産業&&;民營經濟基因與商業航天深度結合,在運載火箭、衛星研製、技術應用等多領域實現“零的突破”……

  浙江商業航天産業有哪些特色?又將飛向何方?

  加速起飛

  11月11日,甘肅酒泉,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隨着運載火箭騰空而起,阿曼智能計算衛星(以下簡稱“阿曼星”)等被送入預定軌道,成功交付。

  “阿曼星的太空大腦,也就是星上的人工智能處理載荷&&,是我們提供的。它可以在太空為阿曼的國土詳查、城市規劃、災害應急等提供支撐。”地衛二空間技術(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衛二”)市場方案副總監李則明介紹。

  作為浙江首顆由民營企業參與研製,並向海外主權國家輸出的人工智能衛星,阿曼星讓浙江商業航天找到一條新賽道——出海。

  而這,正是浙江商業航天加速“起飛”的一個縮影。

  “浙江商業航天跟國際上相比,起步並不晚。”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作為這段歷史的參與者、見證者,感觸尤深。

  本世紀初期,歐美等國為降低航天成本,開始鼓勵發展商業航天,催生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藍色起源(Blue Origin)等企業。

  差不多時間,我國也開啟鼓勵並推動商業航天發展。其中,又以2014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為重要標誌。指導意見明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遙感衛星、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等的研製、建設和運營。

  “這些領域的應用場景很豐富,民間資本可以快速找到盈利點,並不斷探索出好的商業模式。”金仲和説。

  十年來,我省商業航天基本沿着既定方向在加速“飛行”。

  一批企業快速落地、成長。2019年,浙江大學微小衛星中心孵化成立浙江眾星志連公司,目前已研製發射“浙江造”衛星11顆。國內民營商業航天龍頭企業——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天”)落戶浙江5年,打造了湖州熱試車中心、嘉興藍箭航天中心等多個基地,在2023年7月成功發射全球首枚成功入軌飛行的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號火箭。位於紹興諸暨的賽思倍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也在差不多時間發射了中國第一顆超低軌道試驗衛星——乾坤一號。而在台州灣新區,有中國首個具備完整配套能力的商業衛星超級工廠——吉利衛星超級工廠;2024年夏天,這裡出産的12顆用於汽車導航、通信等服務的衛星,在一個月內被送進太空……

  這些成績,展現着浙江在運載火箭、衛星研製、技術應用等領域的特長。

  “浙江發展商業航天具備獨特優勢。一是資本比較發達,這對以‘燒錢’著稱的商業航天至關重要。二是産業基礎好,高端裝備製造業比較發達。三是科研能力在不斷增長。”金仲和説。早在2010年9月,他的團隊自主研製的皮星一號A成功發射。皮衛星是指重量為公斤級的微小衛星。皮星一號A是我國首顆、也是當時國際上功能最為齊全的皮衛星之一。

  另一個原因,則在於市場空間在不斷擴大。

  “公司至今已研製並成功發射了12顆雷達遙感衛星,可將重點開展水利、應急等業務領域專業應用服務。”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宏圖”)浙江區負責人鄭孟強介紹。航天宏圖在浙江擁有30人的技術團隊,主要目標是孵化衛星相關的應用場景。

  據他和其他業內人士觀察,浙江在推進省域現代化先行進程中,對將衛星的遙感、通信等功能用於治理、服務的要求很高、需求很大;而且,經多年數字化改革,浙江也為衛星應用落地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作為新增長引擎,商業航天2024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相信相關需求馬上會從行業應用擴展到大眾消費市場,業務種類和市場空間將會更大。”金仲和信心滿滿。

  “捆綁”上天

  熟悉火箭的讀者知道,捆綁式火箭能産生更大推力,飛得更遠。對於一部航天器就有數十萬個零部件的航天産業而言,培育一整條産業鏈,將上下游企業牢固“捆綁”在一起,至關重要。

  幾乎所有被採訪者,無論是造火箭、衛星的,還是身處配套供應鏈中一環的,都表達了一個明確感受:浙江商業航天産業鏈發展,正進入黃金期。

  “浙江在産業鏈上、中、下游均有布局,能更靈活滿足市場需要。”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産業發展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方菁菁説,近幾年,浙江省、市、縣三級都有政策&&,鼓勵、支持、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航空航天事業,在多領域已具備較強的配套能力。

  方菁菁給記者畫了一張浙江航空航天産業集聚區地圖:商業運載火箭,集中在湖州、嘉興、寧波等地;衛星研製,主要在杭州、寧波、台州等地;發射服務,則以寧波、嘉興、湖州等地為主;北斗應用布局較廣,杭州、寧波、溫州、嘉興、湖州、金華、舟山等地各有特色。密切相關的還有重點布局在杭州、舟山的大飛機産業鏈,集中在台州、杭州、紹興、湖州等地的無人機産業等。

  各産業集聚區有各自優勢和特色。例如,藍箭航天之所以選擇湖州、嘉興,主要因為背靠浙江本土及長三角,配套産業鏈豐富,能充分滿足火箭生産、組裝對配套環境的需求。平湖一個江南小城,也因有獨山、乍浦兩個深水港,可滿足商業火箭等整機和大部件的運輸需求,成為火箭總裝、總測的重要基地。

  而且,各地也在不斷結合本地原有産業基礎,做強做特自己的空天産業優勢,培育良好生態環境。

  有“民營造車第一城”之稱的台州,製造業門類齊全,特別是汽車零部件,更是其傳統優勢産業。基於此,台州灣新區在8年前花大力氣招引了北航長鷹航空科技(台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航長鷹”),拉開發展空天産業的序幕。

  “汽車製造業和空天製造業,有很多互通、合作的成功案例。”台州灣新區黨工委副書記陳榮東介紹。

  在北航長鷹車間,兩台用於生産碳纖維複合材料製品的大型熱壓罐引人注目。“這是距我們10分鐘車程的浙江美洲豹特種設備有限公司生産的,早年主要用於車企。我們在台州還有近10家這類‘鄰居式夥伴’。這種布局,讓我們降低了物流和時間成本,也讓合作夥伴實現更新、轉型。”北航長鷹副總經理陳林説。

  “我們期待更多‘鳳凰’的到來。”陳榮東説,台州灣新區一直在完善産業鏈條,比如築了很多“巢”:2024年,28萬平方米、集研發設計、高端製造、休閒旅游等為一體的航空航天綜合體,以及星空教育培訓學校也已啟用。

  商業航天發展有一個迫切的難題:人才短缺,特別是具備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的複合型、戰略型人才相對不足。

  為此,浙江十多年來引進了一批航空航天領域的大院名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不僅在杭、甬、溫、&四地共建了四所創新研究院,更是在杭州參與創建了北航中法航空學院。這是一所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辦學總規模1260人。同樣以航空航天等為王牌專業的西北工業大學,與寧波共建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設有無人航行、民用航天、衛星大數據等7個技術中心。此外,天津大學浙江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學台州研究院、北航金華北斗應用研究院等合作共建院校,也為浙江空天産業注入智力支撐。

  産業端也在與創新端加速融合。日前,省發展改革委發布了一批新認定的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在整個浙江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名單上,有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結構件精密製造技術、五洲新春航空滾動軸承等一批依託企業或校企共建的省級工程研究中心。

  據悉,我省已培育、集聚及正在推進建設的各類航空航天關聯創新機構近百家。

  “我們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通力合作,打破學科邊界,實現多學科交匯發展,並將人才鏈深入嵌入到創新鏈、産業鏈中去。”金仲和説。

  展望星辰大海

  採訪中也有人問起:民企參與航天事業,到底能帶來什麼?

  “帶更多人奔向星辰大海啊!”方菁菁説。

  這是一個廣闊的市場。據中國航天工業質量協會統計,從2015年至2020年,我國商業航天産值由3764.2億元突破至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2%,預計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超2.3萬億元。

  當然,作為一項新興産業,商業航天也並非坦途。

  多位從業者&&,由於投入高、周期長,許多民營航天企業還無法盈利。甚至部分初創企業追求大幹快上,缺乏研發能力、盈利循環等核心競爭元素,極易被市場淘汰。

  “商業航天需要有突破性的思維、突破性的技術。”金仲和解釋道:企業要能做到“斷崖式”降低研製生産、發射、運維成本,也要完善智能技術體系化應用,進一步創新商業模式、打開市場,“比如衛星産業的商業模式,此前多年停留在通信、遙感、導航等場景,近年來已拓展到病蟲害防治、智能駕駛、大數據傳輸等諸多新領域。”

  這些,正是浙江商業航天界在不斷探索突破的方向。

  核心之一,在於降本。據浙商證券研報,目前我國僅低軌通信衛星的平均造價就高達約3000萬元。

  李則明告訴記者,衛星製造企業可以從工程材料成本等“硬投入”和模型迭代“軟成本”兩方面來降本,“比如我們的核心産品——星載智能載荷處理單元完全是自研的,不用依賴外包公司進行模型迭代處理,實現批量生産後,能夠有效縮短生産周期、降低生産成本。”他説,商業衛星成本有望從億元級、千萬元級降至百萬元級。

  金仲和則介紹説,浙江大學微小衛星中心、眾星志連公司在探索採用工業級器件、工業級材料、工業級製造工藝研製衛星,相比於傳統的宇航級的器件、材料、工藝,能更適合未來商業航天低成本、批量化生産需求。

  2024年10月,SpaceX“筷子夾火箭”技術的成功引發航天圈震動。這次發射,證明了完全可重復使用火箭系統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這一新火箭系統,將顯著降低發射成本。

  “火箭企業的資金需求巨大,包括但不限於基礎設施建設、型號研發和試驗、人員費用等。以低成本的商業運載火箭形成航班化運營,非常關鍵。”藍箭航天董事長張昌武説。就在9月,藍箭航天自主研發的朱雀三號可重復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試驗箭,標誌着我國商業航天在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據悉,目前國內火箭發射價格在每公斤8萬元到11萬元,與國外大部分同行在同一價格區間。但SpaceX獵鷹9號火箭的價格,已降到每公斤約2.1萬元。藍箭航天也希望將朱雀三號降至該水平。

  降本之外的另一個突破方向是“開源”,即培育和挖掘終端用戶的需求潛力。

  除了阿曼星,李則明介紹了地衛二推動産品和服務國際化另外幾種模式:其一是將地面站建設、數據服務提供商等相關配套設施服務一同“打包”,推廣至中東、東南亞、非洲和南美地區的40余個國家;其二,地衛二已與阿塞拜疆、盧旺達、土耳其等10多個國家簽訂了共建太空計算網絡的合作協議;其三,地衛二通過線上和線下等形式,為來自20多個國家的1500多位工程師提供了太空人工智能培訓,“做生意就是交朋友。朋友越來越多,市場蛋糕才能越切越大。”

  相比於“地衛二們”的“廣撒網”,作為遙感領域龍頭企業之一的航天宏圖,選擇了行業中的另一種模式:精耕細作。

  “我們是一家商業航天企業,但也是一家數商企業。”鄭孟強説,公司擁有目前全國最大的商業雷達遙感星座,通過打造“數據+&&+服務”模式,在自主研發的專業遙感數據處理&&上,可以提供自然資源、應急管理、城市規劃等10多個行業的數據服務,“比如在颱風過境期間提供高精度的淹沒區遙感影像,可作為應急指揮決策重要的一手資料,也方便後續復盤、提升等工作。”

  採訪中,從業者們普遍認為,隨着配套産業成熟度提升、應用場景拓寬,潛在用戶需求將會迎來爆發式增長,浙江商業航天也將在最近幾年迎來革命性的轉變時刻。

【責任編輯: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