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袋、塑料瓶、廢報紙……生活中,我們每天産生各種廢品。廢品怎麼分類、如何賣、賣什麼價格,成了不少人的“小煩惱”。
去年以來,嘉興為這件“小事”提供了新解法。“嘉興推出了一鍵預約上門服務的‘嘉家收’模式,實現再生資源的全品類兜底回收。”10月底,在生態環境部的公開會議上,“嘉家收”模式獲點讚。
構建15分鐘回收圈
把一大堆快遞盒、包裝袋、壞掉的豆漿機等堆到家門外,打開微信小程序“嘉家收”,點擊“預約上門回收”,填好地址、時間,並上傳微信收款碼,沒多久,正在上班的市民姚君就收到了一筆9.93元的微信轉賬。
而與喜歡用小程序的姚君相比,退休居民陳和華則喜歡去實體站。陳和華一直有賣廢品的習慣,自從小區附近建起“嘉家收”農翔路站點,每天一大早出門買菜,他總會順手帶上前一天的廢品,先賣廢品再去買菜。
陳和華們的信任,源於“嘉家收”制定的全套標準,如將廢品細分為七大類26小類,僅廢紙就細分為紙板紙箱、書本等四小類,價格隨行就市。
2022年,嘉興市被列入全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名單。為打通居民賣廢品“最後一公里”,2023年嘉興在線上打造了“嘉家收”微信小程序,截至今年11月,註冊用戶已達13.59萬,上門回收6000余次。在線下則按照兩公里半徑規劃布設23個回收網點,形成15分鐘城鄉覆蓋圈。2023年,嘉興累計回收各類再生資源32.99萬噸,比上年增長28%,可減少碳排放約77.6萬噸。
遊擊隊變正規軍
“以前是‘遊擊隊’,現在變成‘正規軍’了,更有盼頭!”在“嘉家收”長秦站,虞桂鳳笑呵呵地説,一旁,她的丈夫正開着叉車一趟趟將廢鐵運進倉儲區,兒子則在作業區切割鋼條。
收了20多年廢鐵,虞桂鳳一家一直在附近幾個緊鄰高速口的村裏“打遊擊”,每年收來的上千噸廢鐵都在租住的村民院子裏堆放和處理,環境、安全、噪音、交通等問題突出。
去年,“嘉家收”長秦站建成,根據廢品回收行業的需求和特色,設計了能容納2輛大貨車同時進出的大門、標準地磅、數十個監控攝像頭、倉儲區、作業區等。虞桂鳳説:“這兒場地寬敞、設施齊備,還舉行消防、安全生産培訓,雖然租金高,但更有利於生意做大,長期看肯定划算。”入駐後,生意不錯,她還花幾十萬元添了&廢鐵料壓包機。
“取締非法經營戶,‘收編’合法經營戶,從源頭上引導從業者規範經營,更有利於個體和行業的長遠發展。”嘉興市廢舊商品回收利用有限公司負責“嘉家收”系統的運營,企業相關負責人&&,嘉興鼓勵個體回收者通過自營、參股、租賃等方式入駐,參加專業培訓,持證上崗、統一管理。目前,入駐的經營戶超過30家。
推動行業提質升級
一堆塑料瓶進入AI智能分選設備後,迅速被分成了可樂瓶、礦泉水瓶等4類,這是今年上半年,南湖區新豐鎮廢舊商品(南湖)分揀集散中心引入的“神器”。
該中心負責人倪新陽介紹,隨着“嘉家收”系統發力,集散中心的廢品量明顯上升,每天光塑料瓶就有十幾噸,靠人工分揀效率低。今年,他們引入了最新設備,精細分類後一噸塑料瓶的價格能比以往提高300元左右。這些塑料瓶全部賣給了幾公里外的浙江嘉麗再生資源有限責任公司——廢塑料瓶被製作成各類打包帶。
嘉興市發改委資源環境處處長韓曉磊介紹:“目前,嘉興以政府主導、國企牽頭、市場參與的形式重構了再生資源回收網絡。”
目前,嘉興正在努力推動行業提質升級,如圍繞廢鋼鐵、廢紙、廢塑料等領域,推動有能力的生産企業開展回收、加工利用一體化模式項目;聚焦再生資源加工利用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領域,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在金融、稅收、財政補助等方面&&相關政策。(記者 李茸 通訊員 黃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