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2/10 19:14:24
來源:龍泉市委宣傳部

城市更新煥新出彩 “老地標”釋放新活力

字體:

  當初冬的陽光照耀在浙江龍泉望甌·陶溪川那極有年代感的紅磚墻、舊廠房上,斑駁的城市記憶也在工業遺存的“變身”中愈發明亮起來,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龍泉,很多鐫刻着工業時代痕跡、留存着幾代人記憶的老廠房、老街區搖身一變,或成為文化創意産業園區,或成為網紅打卡地。這座有着千年文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今正以獨特的“城市更新+”模式讓城市更“新”、生活更“新”。

  重構與活用,空間“活”起來了

  從老舊街區到廢棄工廠,從古建築到咖啡廳,近年來,龍泉市聚焦人文品質城市建設,搶抓入選省級首批城市更新試點機遇,圍繞“‘留改拆增升’並舉、‘投融建管運’一體”發展思路,採用“城市更新+”模式,讓城市煥發新生。  

  望甌·陶溪川的前身,是始建於1917年的浙江省立改良瓷業工廠,1965年改建為小三線工具廠,後又成為540藝術瓷廠、國鏡藥業。多重的身份讓這塊土地留存了許多工業遺跡,如今經過設計師的妙手,已被打造成“本土化、年輕態、國際范”的龍泉城市文化客廳,成為“城市更新+”模式的典範。

  “工業遺存見證了龍泉的發展變遷,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龍泉市望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馮俊説,在望甌·陶溪川設計、建設過程中,推行“原址恢復+空間重塑+設施提升”改造模式,以工業遺産為基底,刻意保留水塔、煙囪、倉庫框架、樹木等原始風貌風格、文化肌理,有機融入現代設計理念,最大程度留住這段工業歷史,延續這座城市的工業記憶。

  一根早已冷卻的煙囪,曾是藝術瓷廠工人們的驕傲;一棵鬱鬱蔥蔥的大樹,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在龍泉,遺址改建項目不止望甌·陶溪川一處。

  走進西街,古韻撲面而來。這裡是龍泉現存最古老的街道,自唐乾元二年起,西街便與龍泉相伴相生。西街的建築既有徽式建築的氣派,又有水鄉建築的精緻。建於宋代的雲水渠自西向東伴街而去,構成“一渠一街”的獨特景致。至今,西街仍然保留有廟祠、宮觀、寺院等24座,歷史建築75處,文保單位10處,是龍泉保持歷史風貌最完整的街區。

  “西街歷史風貌保存完整,最可貴的是原住民、自然生態業態都保留在街區中。如何把它們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是改造的關鍵。”西街街道辦事處主任方岳説,龍泉採取“不停業、不封街、不大拆、不大建,市場化、漸進式、微改造”的保護方式,先後實施了基礎設施提升、里弄小巷整治、街區風貌整治等30余個項目,推動千年老街蝶變。

  串聯山與水、惠及城與人,龍泉精雕細琢,打造了一個“山水滲透、城園一體”的開放空間體系。2023年,以西街歷史文化街區為核心的“煙雨甌江·古城新韻”傳統風貌樣板區,入選全省首批“新時代富春山居圖樣板區”。

  轉型與升級,産業“活”起來了

  一面是老舊紅磚墻,一面是創意夢工廠。望甌·陶溪川不僅僅是一個工業遺産保護項目,更是一個文化創意和産業升級的典範。園區內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藝術家、設計師和創客,他們在這裡創作、交流、展示和銷售自己的作品。  

  每逢周末,來自各地的手藝人可以在街區主幹道上申請免費擺攤,展示自己的原創手工作品。這種集市文化不僅激發了年輕人的創作熱情,也為文創産品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和銷售&&。目前,望甌·陶溪川對外開放運營面積佔比約75%,為近千位優質攤主提供青瓷文創、手工潮品、農特産品、展示和銷售的&&,點亮了龍泉的“月光經濟”。

  除了市集,望甌·陶溪川正打造“文旅+産教”融合&&,立足於教育創新,探索高等教育生態賦能城市更新與文旅項目運營,通過構建“多個院校合作+N個商業主理人+文旅産業配套”運營模式,推動文旅産業升級與人才創新培養,讓文旅發展和城市更新有機協同。據悉,目前,望甌·陶溪川已經打造了鍛造工坊、泥釉料實驗室等核心業態,十多個商業主理人即將入駐,涵蓋美學、博物探索、鑄劍、金工、古瓷修復等多個門類。

  如今,龍泉正全力打造青春品質城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龍泉、扎根龍泉。古老的西街,已蛻變成了時尚的集聚地。茶館、酒館、咖啡館、文創等時尚小店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從西街33號的“龍泉娜妮”、西街42號的“芝田咖啡”,到水塔咖啡,每家店舖都散發着青春的氣息,為老街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水塔咖啡不久前在GFDA2024全球未來設計大獎中獲金獎。

  年輕人懷揣着熱愛,將休閒業態注入老街,賦予了老街新的生機。

  保護與利用,文化“活”起來了

  能夠良性發展的更新項目,一定離不開對當地文化的深度挖掘,這裡的挖掘絕不是布景拍照、招商賣票。

  龍泉把望甌·陶溪川定位為“劍瓷文化的國家名片,長三角的藝術客廳”,與傳統非遺、當代青年文化以及國際藝術緊密聯結,在主題業態選擇上,也以文旅+教育創新為核心,融合國際藝術交流、青年雙創、教育研學以及休閒度假。

  今年年初,望甌·陶溪川啟動了“候鳥計劃”即百位藝術家駐場計劃,以“為你•跨界”為宗旨,面向希望探索、體驗龍泉優秀青瓷傳統技藝的國內外藝術家開放,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藝術工作室,打造多元化藝術領域的藝術駐場。  

  目前,已經進駐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知名藝術家,他們或心無旁騖地深居,或候鳥式棲息。有自然與創作的生態,更能産生文化的碰撞交流。藝術家們還會開辦藝術講座,與龍泉當地青年一起,分享各自的創作經驗和藝術理念,讓彼此碰撞出新的藝術火花。

  今年10月22日舉行的“龍泉論劍·萬邦造物”青瓷藝術共創活動,是望甌·陶溪川策劃的又一品牌IP活動。活動以青瓷為媒介,打破空間限制,匯聚了40個國家的130名國際藝術家,與龍泉青瓷工匠開啟青瓷藝術共創活動。共創的形式,不是閉門交流,而是覆蓋整個龍泉,讓國際藝術家們先感受龍泉文化,再去體驗和創造,留下獨一無二的印記。

  在望甌·陶溪川項目之前,龍泉市已在西街探索出一條“激活工業遺存、轉變為文化空間”的城市更新路徑。在西街的改造中,不僅注重歷史街區物理空間的改造,也注重挖掘非遺文化優勢,通過“審美型”與“敘事型”相結合的展示模式,將固態的街區建築與動態的非遺項目有機融合。

  從“看見”到“觸及”,西街以宋韻文化為底蘊,先後精心策劃了紹翁文化節、“尋宋·西街”宋韻生活節等活動。市民游客仿佛穿越時空,親身體驗宋朝生活。

  西街的諧音為“喜街”,龍泉更是將西街打造成了“龍泉喜事一條街”。原有的馬鞭廠廠房被改造成龍泉市婚姻登記服務中心,將婚姻登記服務、婚姻家庭輔導、非遺婚俗展示、文創婚俗品牌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宋韻西街”品味的婚俗文創基地,目前已經成為網紅打卡點。

  城市更新,給龍泉這座千年古城帶來了新的生機。如今的龍泉,古典與現代交織,老街與新景共生,非遺與時尚共舞,傳承與創新融合,正洋溢着一股獨特的魅力。(劉茜、劉影/文 龍泉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責任編輯: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