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網浙江頻道10月31日電(記者王俊祿)位於浙江杭州的之江實驗室,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事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這個創辦剛滿7年的實驗室,於2023年發出了“二次創業”的總號角,以自我革命的勇氣和銳氣,聚焦科研方向、成果、人才、效率等方面的若干短板,通過體制機制系統性變革,不斷提升高能級科創&&質效,之江實驗室整體面貌為之一新。
改革如何推進,積弊如何破解,變化如何産生?記者近日走訪了之江實驗室,與管理團隊、科研人員等進行深入探討,以探求其“二次創業”蘊含的方法路徑。
問:如何實現“真正的有組織科研”
答:找準“國家隊”定位,探索“總體部”科創新機制
今年2月,星載智能計算機智加X1搭載東方慧眼高分01星成功發射;9月,智加X2搭載國星宇航新時代-21號衛星發射升空。與第一代星載智能計算機相比,在滿足同樣功能的情況下,智加X2的集成度更高,功耗和重量降低了30%。
成果快速迭代,之江實驗室的創新加速度從何而來?
星載智能計算機團隊進行科研攻關。新華網發 之江實驗室供圖
“我們這次改革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實現真正的有組織科研。”之江實驗室總工程師趙志峰介紹説,“實驗室以重大科研任務為牽引,成立了4個總體部,集成化配置創新資源,推動産學研協同創新。”
有別於航天系統的總體部,之江實驗室作為一家非營利性的新型研發機構,充分發揮樞紐型公共科研&&的作用,鏈結、聯合多元創新主體共商共建共享共發展。
走進之江實驗室天基計算系統研究中心,記者看到了四大總體部之一的“良渚星座”架構圖。圍繞打造具有千星規模的太空計算星座的目標,國星宇航、地衛二等商業衛星公司成了“良渚星座”總體部的重要成員,與之江實驗室的科研團隊開展緊密協同攻關。
據“良渚星座”總體部技術副總師李超透露,明年,“良渚星座”首發星座的發射計劃已提上日程,“天感天算”的太空計算系統將初具雛形。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所説,“人工智能+,不是加什麼東西,而是怎麼加,更重要的是機制創新。這個創新就是數據、模型和算力的組合。當數據、模型、算力的規模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就一定要引入新的東西,那就是AI的基礎設施。”
新型算力中心智算集群。新華網發 之江實驗室供圖
2023年7月,之江實驗室獲批建設全國首批、浙江首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為進一步夯實智能計算技術底座,之江實驗室智算集群總體部正在全力推進新型算力中心建設。通過與算力産業上下游創新機構的聯合攻關,新型算力中心已經具備支撐萬億參數規模大模型訓練的能力。“我們將充分發揮&&作用,為人工智能産業發展提供高質量算力供給和技術創新支撐。”之江實驗室智能計算設施創新中心科研副主任高翔説。
問:如何引育青年創新人才?
答:讓“種子班”變身“蒲公英”,加強青年人才自主培育
10月30日舉行的中國天文學年會上,700億參數規模的天文語言大模型AstroOne首次亮相。這是之江實驗室和國家天文&共建的天文大模型種子班,歷時三個月“實訓+科研”攻堅的成果。作為當前天文知識能力最強的大語言模型,它能將海量數據轉化為科學研究的基礎,加速天文成果産出。
大模型種子班學員開展技術研討。新華網發 之江實驗室供圖
“我們迫切需要培養一批懂模型和系統的創新人才,實戰育才是最好的方式。”王堅&&。作為之江實驗室青年人才托舉計劃的重要載體,截至目前,實驗室已舉辦大模型種子班4期,與國家天文&合作開辦天文大模型培訓班2期,與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聯合舉辦科技語料庫種子班1期,培育了200余名具備全棧大模型訓練能力的青年人才。
記者在大模型種子班培訓現場看到一條橫幅,上面寫着“熱烈討論、不懂就問、會了就牛、持續學習,成就卓越!”據了解,從熟悉模型工具、蒐集數據、整理清洗數據,到跑預訓練模型、微調模型、測評模型,每一位大模型種子班的學員必須在培訓期間全流程跑通一個大模型,大家以“超常規”的速度在大模型領域吸收知識、提升技能。
同時,種子班也以零距離的高密度交流推動着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我是偏計算背景的,跟天文背景的同學每天在一起學習、研究,能夠更準確地了解天文的訴求,蒐集到更高質量的數據,進而更快地推進模型開發和優化。”天文大模型種子班學員唐曉瑜説。
目前,已有35名種子班學員在培訓後投身“科學基座模型”任務中,其中5人擔任總體部基座模型組骨幹,3人擔任垂直領域模型組骨幹。“大模型班培訓為實驗室重大科研任務攻關培養了一批急需的人才。我們將繼續集中資源開展針對性、普惠性、長期性的青年人才托舉工作。”之江實驗室副主任陳偉&&。
問:如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強不強”?
答:以大討論“凝心”,以編制規劃“起筆”,以機構改革“破冰”
科研方向不夠聚焦、頂尖科技人才缺乏、戰略地位提升不夠快、創新效率不夠高……直面這些前進中存在的問題,之江實驗室在開展高質量發展大討論、凝聚幹事創業精氣神的基礎上,一手抓新一輪發展規劃編制,一手抓綜合改革。
之江實驗室高質量發展大討論、新一輪發展規劃編制。新華網發 之江實驗室供圖
走出新路,並不容易。“之江實驗室已經邁入了從‘有沒有’向‘好不好’‘強不強’轉變的新發展階段,唯有改革創新,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之江實驗室黨委書記佟桂莉説。
為給新階段的高質量發展謀定“任務書”與“路線圖”,實驗室堅持需求導向、應用導向,組織300余位科研骨幹參與,做到“規劃編制完成之日,就是任務落地實施之時”,戰略目標更加清晰。
架構重建、幹部重聘、人員重組、任務重整、資源重配……“二次創業”一年來,之江實驗室大刀闊斧的改革全面啟動:聚焦重大任務實施,實驗室由原先的7院32中心重組為11個研究中心;堅持幹部“能上能下”,重聘中層幹部67人,選聘優秀年輕幹部26人;考核評價、人才激勵等相關機制同步啟動改革,招招“新打法”都旨在打破傳統桎梏。
“這次改革給我們帶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研究方向更加聚焦了,任務也十分明確,剩下的就是幹了。”正在調試相場望遠鏡的實驗室新型計算傳感與智能處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專員王鈺説。
天文語言大模型AstroOne亮相中國天文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新華網發 之江實驗室供圖
之江實驗室“科學基座模型”總體部垂直領域模型協同組成員齊新宇&&,“如果沒有總體部這種組織形式,我們的科研任務就不是提高效率的問題,而是根本無法完成的。”
當被問及為什麼在這一年裏快速産出成果時,李超的回答非常質樸:“靠人、靠團隊。大家認同這個方向,哪怕是三班倒也要拼出來。”
“我們希望能夠蹚出一條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之路來,為探索新型舉國體制浙江路徑打造出一個實踐樣板。”佟桂莉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