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朱涵 鄭可意
莫幹山麓,鳳棲湖畔,浙北小城德清迎來“世界流量”。近日,首屆聯合國地理空間知識與創新周(下稱聯合國地信周)在浙江湖州德清舉辦,700多名來自聯合國有關機構和40多個國家的代表在這裡分享新知、促進創新。
目前,德清已集聚430余家地理信息企業,成為中國地信産業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從“零”起步到世界矚目,一座小城的蝶變折射改革開放與創新的發展密碼。
德清地理信息小鎮。
小鎮“牽手”聯合國
“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下稱創新中心)將成為提升會員國地理空間信息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關鍵合作夥伴。”聯合國助理秘書長納維德·哈尼夫近日在聯合國地信周上&&,地理空間信息管理對於可持續發展目標付諸實踐至關重要。
2018年11月,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在德清召開,2022年5月,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落戶德清。創新中心成立之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賀信中&&,這是全球地理信息提質賦能征途上的重要里程碑。
國際地理空間信息應用大會、莫幹山對話系列論壇、應用展示……由創新中心主辦的首屆聯合國地信周聚焦應用場景創新,是世界地理信息領域的高端交流&&。開幕當天,中坦地理信息技術交流中心、世界地信之家等機構相繼簽約成立。
“創新中心將密切與聯合國各成員國及全球業界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中國在地理信息領域的成功經驗,發揮産業界的重要支撐作用。”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主任李朋德説。
也因為地理信息,德清從一個普通縣域成為中國在地理信息領域對外重要展示窗口和交流&&,受到全球業界高度關注。
今年10月,德清受邀參加在墨西哥舉行的第七屆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管理高層論壇,向與會人士分享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德清探索與實踐。
改革鍛造增長極
德清總面積936平方公里,不足浙江省陸域面積的百分之一,常住人口55.38萬,不足湖州市的六分之一。
德清雖小,但改革創新的勁頭始終很大。從1978年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德清模式”,到現在承擔200多項省級以上改革試點任務,改革已成為德清一張“金名片”。
走進德清地理信息小鎮,430余家相關企業聚集,年營業收入近350億元,涵蓋北斗時空、測繪遙感、智慧城市、航空航天等地信領域的産業生態已經形成。
“德清之所以能在環繞周邊的大都市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找準了自身定位、發展時機和創新方向。”浙江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文光説。
定位、時機、方向,是地理時空信息的關鍵詞,更是事關長遠戰略的關鍵詞。
早在2003年,浙江就創造性地提出了“數字浙江”建設。2010年,當浙江開始布局地理信息産業園區,德清敏銳捕捉到地理信息這一新興産業的潛力和前景,積極搶抓機遇,主動爭取將園區建在德清。
多年來,德清高規格做好規劃布局等硬環境,更從體制機制政策上優化軟環境,全力構建為企服務生態,進一步激發市場內生動力,與企業雙向奔赴、共同成長。
“德清是吃‘改革飯’發展起來的,對於改革帶來的制度紅利、資源紅利、品牌紅利等深有體會,發展不止步需要以改革不停來支撐,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德清縣委書記王波説。
2023年以來,已有25名國家級人才、6500多名地信領域青創人才在德清追逐夢想,150余場國內外地理信息活動陸續舉辦。
“在德清,我們深化全球地理信息領域的交流協作,公司技術創新有了全球視野和技術支持,逐步鋪開出口貿易服務也有了助力。”浙江中測新圖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廖明説。
近年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落地德清,這是全國縣域裏的“獨一份”,進一步打開地理信息跨界融合的更多可能。
“車聯網産業仍在起步階段,德清先行一步的完善配套對企業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今年年初入駐德清車聯網産業大廈的斯年智駕相關負責人説。
瞄準前沿攀高峰
太空中,“德清一號”衛星環繞地球飛行,不斷傳回數據;地面上,無人駕駛測試車輛在城鄉穿梭,游客們登上無人駕駛景區公交……地理信息已從“天邊”來到“身邊”。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劉國洪説,地理空間信息已成為數字時代推動經濟、社會和環境領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引擎。隨着全球數字化發展的不斷深入,地理空間信息應用前景空前廣闊。
“湖州是長三角地區唯一的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我們始終把地信應用作為創新發展的新賽道,努力打造全球地理信息重要創新策源地。”湖州市委書記陳浩説。
2023年,自然資源部與浙江省合作共建的莫幹山地信實驗室在德清落成,目前已有10余項國家標準、50余項行業標準、400余項發明專利誕生。該實驗室將向全球科學家開放,鼓勵全球科學家來華探討地理空間信息新技術、新方法,開發和提供更多公共産品,打造世界一流科創&&。
今年,德清進一步啟動地信造峰行動,提出通過三年努力,在地理信息領域取得10大突破性進展、引進100個標誌性項目、“地理信息+”産業規模突破600億元。
根據規劃,德清將打造全球時空信息基礎設施承載地,實施龍頭企業全覆蓋和企業國際總部招引計劃,新增創新創業人才3000人以上,推動更多國內外重大展會和重要論壇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