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0/22 09:36:07
來源:浙江日報

從三個關鍵詞,看浙江電影發展

字體:

  原標題:青年電影人才如何培養?有浙江標識度的電影精品怎樣打造? 從三個關鍵詞,看浙江電影發展

  這兩天,2024青年電影周(浙江)很熱鬧。在“浙影同行”影人座談會、浙港電影産業高質量發展對話、創投大師課、“未來在映”新片發布會等活動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電影業從業人員圍繞青年電影人才培養、新質生産力賦能影視創作、打造有浙江標識度的電影精品等話題展開探討。記者從中提煉出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傳承

  浙江電影源遠流長,底蘊深厚。

  1958年,浙江電影製片廠成立。1959年,浙影廠首部故事片《人小志大》攝製完成並在全國公映。從此,在新中國的電影史上,浙江邁出了歷史性一步。

  影片根據發生在浙江的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一群少年兒童學大人種試驗田,團結合力、邊種邊學,最終喜獲豐收的故事。

  本屆電影周,片中的兩位演員何建華和吳小紅來到現場。她們分享了60多年前的電影拍攝經歷:“那時候,拍電影很艱苦,但沒有人退縮。白天出外景,不管有多遠,每個人都背着自己戲裏的道具;晚上睡地板,上面鋪一層草席,放一床棉被,就是休息的床。”

  老一輩電影人的故事,讓一眾聆聽的青年電影人倍感激勵。

  青年導演祝新説:“就像是錢江浪潮,我們在一代代的傳承接力中,一浪推着一浪,共同助力浙江乃至中國電影不斷前行。”

  電影的發展主要在於培養年輕人,這是業內形成的共識,也是浙江青年電影周舉辦的初衷。

  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劉智海欣喜於近幾年不斷涌現出的浙江青年電影人。他説:“他們在一部部影片的拍攝中慢慢成長起來,接下來也要繼續以創作推進青年電影人才的培養。”

  本屆電影周的創投單元,還特別設立了“千禧賽道”,這是在國內電影創投領域首次提出針對00後的賽道。該賽道的入圍選手竺程楨和劉纖纖告訴記者:“這是我們的項目第一次入圍創投,很珍惜能跟業內導師和投資方面對面洽談的機會。”

 關鍵詞二:科技

  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方形銀幕到寬銀幕、從二維到3D……各種技術的産生讓電影業不斷創新迭代。

  “今年,從暑期檔到國慶檔,都説觀眾進電影院變少了,是他們真的不看電影嗎?我認為不是。”黃建新説,是因為技術的變革,讓更多人開始介入電影創作,而觀眾也有了家庭投影、移動終端等更多觀看&&的選擇。

  本屆電影周總顧問王紅衛也認為,電影觀眾還在,只是觀影所需的視頻敘事産品發生了變化。怎麼用創作去面對這種變化,這是現在電影人所面臨的變局,也意味他們要有更大的自我創新和更全面的學習。

  執導《長空之王》等影片的導演劉曉世對此頗為認同。“AI技術在快速發展,並已應用在電影創作生産的環節中。”他説,如今電影技術變革來勢洶洶,但中國電影在特效製作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人才培養、産業培育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無論是拍電影還是看電影,業內人士都應該及時抓住這些新的發展機遇。

  如今,新質生産力正加速賦能影視內容創作和傳播。

  青年導演陳小雨&&,自己從15歲開始拍微電影至今,見證了3D技術、AIGC技術等發展變革。他始終認為,這些新技術無法取代真正的內容創作,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什麼樣的故事適合用什麼樣的技術。

  關鍵詞三:本土

  “浙江有優美的自然資源,也有成熟的影視産業鏈配套,可以説具有良好的電影發展條件。”在“浙影同行”影人座談會現場,《獨行月球》導演張吃魚對此不吝讚嘆。在他看來,這是未來拍出更多有浙江標識度電影的基礎。

  如今,浙江的影視基地數量和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橫店影視基地是全球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象山影視基地已建成場景1091畝、攝影棚35萬平方米。同時,浙江也是全國電影的重要票倉,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三。當前,全省影院數量達843家,總銀幕數達5900多塊。

  “在杭州、寧波、金華,包括橫店影視城、象山影視城、中國(浙江)影視産業國際合作實驗區等,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産業布局,以期吸引更多優秀電影人才來到浙江,助力浙江電影更高質量發展。”浙江省電影局有關負責人&&。

  點讚的同時,也有許多業內人士提出建議。

  參與創作《萬里歸途》《刺殺小説家》等多部電影劇本的導演、編劇秦海燕説:“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如何創作出更多帶有浙江元素的作品。比如,可以挖掘本地獨特的文化IP,把這些帶有浙江文化基因的故事借由電影媒介傳播到全世界。”目前,她正參與編寫王旭烽的茶人四部曲,希望能用電影講好茶文化的故事。

  “我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每次在寫劇本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融入一些浙江文化元素,這些都是伴隨我從小長大的記憶,是刻在骨子裏的基因。”編劇陳舒&&,對浙江電影來説,要發掘原創故事、打造本土品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當下的城市新發展是兩片藍海,其中都有很多故事等待着大家去挖掘、創作。 (本報記者 沈聽雨 姜曉蓉)

【責任編輯:張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