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嘉興,探尋人民公安一路走來的足跡 紅船旁的守望
夏秋之際,蟬聲繚繞。嘉興南湖紅船旁,人們回顧建黨歷史、緬懷革命先烈、重溫入黨誓詞。
從南湖起航到引航中國夢,“紅船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在慶祝新中國75周年華誕前夕,嘉興迎來了“人民公安從這裡走來”主題宣傳活動。帶着深情和嚮往,我們來到這片紅色夢想的起航之地,探尋人民公安如何守護紅色根脈、傳承紅色基因。
一
嘉興南湖,紅船靜泊,湖心島游人如織。
9月5日上午,明晃晃的陽光照在湖面上,汗水不斷從嘉興市公安局南湖分局七一派出所民警唐傑凡的額前流下。剛剛扶着中暑游客到長椅上休息,他又馬不停蹄拿着打撈桿,從湖中撈起游客落水的手機。來來回回,他的衣服已經濕透。
看似平常的巡邏,是嘉興公安守護紅船精神的又一次探索。創新設置便民“百寶箱”、自己研發便民裝備……在一項又一項的小小創新中,保障更多游客安心出行。
七一派出所的“年齡”很小。它成立於2018年10月,至今只有6個年頭。作為離紅船最近的派出所,它一出生便帶着“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的基因。
作為“首創”“爭先”的代表,七一派出所不僅承擔着守護紅船,維護南湖景區、南湖革命紀念館等區域秩序的職責,更是打造新型警務運行模式的先行者。
走進派出所指揮中心,一場應急演練與我們不期而遇。盯着大屏上各個景點的實時圖像,所長支軍指揮調度最近警力向南廣場集結。駐點巡防隊員、雷鷹中隊隊員、機動力量……所有人員集結完畢,用時不到一分鐘。
“科技助力,現代化的警務模式大大提高處警效率。”支軍説,如今一起警情發生後,不只是出警民警在參與處置,前端和幕後還有多方力量同步支撐,確保警情處置得力,風險隱患化解到位。
幾天的採訪中,可以感受到立體化、智能化、精準化的防控體系正在加速形成。嘉興探索警源治理,推出的“民聲一鍵辦”打通了110、12345和基層智治綜合應用&&,形成了三方高效聯動、多方力量協同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發生警情時,巡特警可以在指揮室裏選擇距離案發點最近的無人機機巢,遙控操作無人機以最快速度到達現場。
二
南湖革命紀念館裏,有着許多珍貴的歷史記憶。“每一次實地走訪和瞻仰,都能感受到百年前風雲激蕩的歲月和革命先驅者的風采。”耳濡目染,七一派出所紅盾女子巡邏隊隊長凌碧瑾覺得,前輩們堅定的理想和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值得每一位民警傳承弘揚。
前人的豐碑,後人的課堂。
這幾年,治安形勢和犯罪形勢多變,公安機關的任務也日趨艱巨繁重。而在打擊犯罪、維護穩定、服務群眾等工作中,人民公安始終保持着奮鬥精神和攻堅克難的勇氣。
走進嘉善縣公安局合成作戰中心,副主任季熊講起剛剛辦結的一起案件:某市民想買彩票,卻被犯罪分子盯上並告知可以精準預測中獎號碼,結果被騙了12萬元。9月2日,該市民向警方報案,嘉善縣公安局立即組織精幹警力對案件進行偵查研判。僅一天時間,警方就將4名涉案嫌疑人抓獲。
“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形勢嚴峻,不少當事人防不勝防。”季熊説,傳統的辦案手段已無法應對當前最新的犯罪形勢。想要破案,民警必須不斷在手段和能力上自我更新。
嘉興市公安局偵查(反詐)中心研究了一套大數據智能化分析手段。通過系統,公安機關已獲取某境外地區人員信息11.27萬條,發動的全國集群戰役已抓獲詐騙犯罪嫌疑人1萬餘名。
今年以來全市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55%,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破案數同比上升110%,電詐止付凍結3.8億元……在偵查中心“強力引擎”驅動下,嘉興公安向群眾痛恨的違法犯罪揮出最硬重拳。
三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公安機關的根本宗旨。在嘉興,這種溫暖與力量得到了詮釋。
當湖派出所所史館內,一張泛黃老照片挂在墻上:當時的社區民警魏堅身着制服,騎着一輛老式自行車,正準備入戶走訪。社區民警范良興説,時至今日,當老百姓看到民警騎着車打着鈴,依然會感到親切,“交通方式在變,形勢在變,但是服務群眾、貼近群眾的理念不能變。”
在數十年如一日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中,當湖派出所已經獲得四屆全國公安機關執法示範單位稱號。
民警沈紅琴遠赴青島,給身患疾病的黑戶人員辦理戶口;民警朱小良在一次突發事件中,不顧自身安危制服持刀男子,成功將女子救出……在“紅船精神”指引下,更多的公安民輔警在寒來暑往、風雨無阻中,守護着人民群眾。
嘉善縣公安局門口,一塊巨石上用紅色篆體刻着“為民”二字。2005年8月,嘉善縣公安局被國務院授予“模範公安局”,也是迄今為止獲評的唯一縣級公安局。
當走進社區深入了解後,“為民”二字有了更加具象化的體現。
9月7日清晨,嘉善縣魏塘街道南橋新村,一間小院、幾把竹椅,網格員、新居民、本地居民坐在樟樹下歡聲笑語不斷。
南橋新村區域面積0.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09人,流動人口5622人。人口流動性大,導致各類隱患矛盾、治安警情高發。
2022年,魏塘派出所在這裡建起了“平安小院”,將“一站式”綜合調處&&的服務窗口,搬到了群眾家門口。每天,社區民警周軍帶領着輔警、網格員、志願者走街串巷。依靠這些“哨兵”,每當群眾有需求,周軍都能第一時間響應。
“如果説一個轄區是一張網,每一位社區民警就是其中的一個‘網結’。”在周軍看來,“網結”牢靠,整張網就穩定了。除了群防群治外,他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只要群眾需要,我一直都在。”
人民公安從哪來?周軍的話中顯然有了答案:人民公安,從群眾中來。(記者 王逸群 王志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