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8/24 17:26:45
來源:半月談

拿“氣人”賺“人氣”,情緒價值被濫用

字體:

  半月談記者 俞菀

  賣慘不好使了,部分自媒體開始用“氣死人不償命”來收割流量——渲染家庭矛盾、製造身份對立、劍指社會公正……屏幕裏,雞飛狗跳地演着讓人咬牙切齒、恨不得“隔着屏幕給兩拳”的人和事兒,配上“無不良引導,僅供娛樂”等肉眼快要看不見的小字。屏幕外,是氣得只恨評論手速不夠快、不吐不快的網友。

  在大眾娛樂生活很難脫離網絡媒介的當下,我們至少要保持一份警惕心,避免被過多的垃圾情緒反噬。

 盤點那些“極度氣憤”的瞬間

  在真實的新聞事件之外,短視頻、微短劇中總是充斥着讓網友“極度氣憤的瞬間”。最氣人的就是渲染家庭矛盾。保姆虐待孩子、兒子手撕親媽、丈夫毆打妻子、被養母逼迫相親……不是這頭在扇巴掌,就是那頭跪地痛哭,“氣人”的程度決定了上熱搜的速度。還有微短劇裏各種手撕“惡人”,寶媽故意把孩子倒着抱……到處烏煙瘴氣。

  儘管一些&&對宣揚不健康和刻意放大矛盾等內容的微短劇進行了下架處理,但“小懲”未必産生“大誡”的效果。在巨大流量誘惑面前,總有奇葩的倫理劇不斷上演。

  宣揚暴力、製造群體對立。“和閨蜜吃飯卻遭陌生男子要求陪喝酒”“女子輸液被陌生男子拔針扎進水桶”,一段段“全程窒息”的視頻被廣泛傳播,最終卻發現是自媒體自導自演。評論區裏一波波山呼海嘯的“對線”,最後網民發現小丑竟是自己。

  其實,這背後源於一種“情緒陷阱”:人們往往容易在此類事件中代入自己曾體驗或遭遇過的歧視和偏見,並且在流量的反復沖刷中被一次次“貼標籤”而激怒。

  放大個體命運,劍指公平正義——“抗震英雄無錢給孩子治病,留遺書欲自殺”“女大學生墜樓身亡,霸凌室友全是保送”“關係通天舉報無門,希望相關部門介入調查”……幾千字長文泣血求助,加鞠躬視頻配上打馬賽克的圖,似乎滿屏皆是聲討“不公”。

  “老實人就活該被欺負嘛!”在這樣的情緒包裹之下,事實真相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即便知道視頻可能是假的,但又覺得背後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是真的,評論轉發後,自己心裏的那口氣才能順一些。

 培訓“氣人”有套路

  以戲劇化的情節展示,“類新聞”的拍攝套路,包括炮製熱點、製造爭議、轉載抄襲文案、分工擺拍造假,批量生産“氣人”短視頻的成熟流程令人細思極恐。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他網民完全可以在公開的互聯網搜索中找到炮製這些“傑作”的手段和技巧,以“零成本”掌握流量密碼。

  首先,確定選題,説白了就是樹立起一個具象化的仇敵形象。這個形象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激發觀眾的負面情緒。比如“惡婆婆”這個形象,點開某知名短視頻&&,你會發現婆婆形象佔據了家庭微短劇的半壁江山。

  然後是進行文案寫作,也就是設定故事情節。居然還有針對劇情模板的專業搬運軟體,當然這個肯定是付費的。有了模板以後,再“蹭熱點”做一些改編創作,用哪些流量詞,標題撰寫的公式是什麼,文案的每一段分別要達到什麼目的等等,總之,核心就是製造衝突,要足夠真實和慘烈。想要不斷刺激觀眾,就得不斷設“鉤子”,反轉接着反轉,沒有最氣人只有更氣人。

  緊接着是拍攝和剪輯。用單機位還是多機位拍攝?用採訪拍攝方式,還是連麥、口播的拍攝方式還是劇情拍攝方式?視頻界面怎麼排版?用什麼樣的背景音效,怎麼調動情緒?怎麼建立信任?怎麼引起互動……虛假內容的發布者,往往會刻意模糊“擺拍視頻”和“真實記錄”的界限。不得不承認,要讓現在的網友“信以為真”“持續關注”是真的需要技巧的。

  再來看流量如何變現。一個視頻可以裂變成100個視頻,一個賬號能複製出1000個賬號。只要內容不重復,不斷有新的爆點和角度,就能得到&&的推薦流量。廣告收益、捐款眾籌、直播帶貨,將客戶引入私域消費……“在引爆客流方面,如果社群、朋友圈是手雷,視頻號就是核彈!”一位網絡品牌創始人曾這樣説。

  抵制“垃圾情緒”

  短視頻時代的娛樂至上有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現代人和短劇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就像深夜煮麵打個蛋,你不嫌它廉價又荒誕,它會最快給你足夠的刺激和爽感。

  這大概就是令人生氣又能給人爽感的微短劇風靡當下的很重要原因。也能解釋為什麼一些原本立志於做新聞二手搬運或評論的公號,會轉而去做狗血短視頻。真要想吃點好的?那就只能換個地兒。

  套用“孟母三遷”的典故,就是遠離那些會讓你生氣、讓你頹喪、讓你覺得周圍都是壞人甚至自己也在變壞的視聽環境。物理隔離那些大數據推送的垃圾視頻,當你堅定地每一次都選擇取關、劃走或者舉報的時候,這些東西就不會再頻繁地出現在你的視野裏。

  當然監管部門必須要更給力才行。對游走在法律邊緣、挑戰公序良俗、擾亂社會風氣的直播和短視頻,加大打擊力度,構建“風清氣朗、生態良好的網絡空間”,必須加快構建完善涉及相關內容審查和&&運營的管理辦法。

  對於那些靠“氣人”來賺“人氣”的視頻,當我們看清楚它背後的套路和用意,就會發現,其實它們對現實生活並沒有多大幫助。自詡為“情緒價值”至上的流量密碼,不過是一場心理騙局,只會固化人們的偏見,甚至誘發社交不良和幸福感降低等問題。

  這世界上已經有太多讓我們生氣的事情,放任這種情緒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會對身心帶來不良影響,也會逐漸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和氣場。在信息爆炸卻又互聯互通的時代,你關注的東西決定了你看到的世界,選擇去相信什麼,決定了你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責任編輯:韓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