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如水,灑落在蔥鬱的林木間,給天姥山披上了一層銀白華服。山風輕拂,帶來了夜晚的涼爽與山間特有的清新。遠處的山巒在月光的映照下更顯幽深,近處的景致則如同水墨畫一般,靜謐而深遠。在這如詩似畫的背景下,7月22日,由紹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辦,新昌縣文化廣電旅游局、天姥山發展中心承辦的享詩路風華·品詩韻紹興——2024紹興文旅“跟着唐詩游紹興”媒體聯合推廣行動,在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的天姥山舉辦。

文旅狂歡,釋放夏日“詩韻”多巴胺
空中詩路體驗怎麼樣?活動上,浙江文旅宣推官、游浙裏金牌體驗官、浙江文明旅游大使胡娜娜分享了她的體驗:“坐上飛機的那一刻,激動不已。當飛機升到半空中的時候,遠處的名山勝水盡收眼底……”
紹興作為“國家級通航産業綜合示範區”之一,早已探索“低空經濟”賽道。現場,浙東空中唐詩之路(新昌航線)産品發布。産品以萬豐航空小鎮為依託,在天姥山景區設置直升機起降點,開通“空中游天姥”航線,開發“空中唐詩之路”研學課程,讓更多游客通過“空中游天姥”的全新視角,盡情領略“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新昌山水人文美景,讓立體式游覽成為現實。
“航空小鎮擁有目前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基礎設施最完善的A1類通用機場,園區內設直升機起降點,可乘坐直升機或固定翼飛機,真正將空中游覽‘唐詩之路’變為現實。”浙江萬豐航空服務有限公司營銷部經理李軍介紹。

近年來,紹興依託稽山鑒水、千年古城、名士之鄉、唐風宋韻等人文資源,以浙東唐詩詩路帶為軸,串珠成鏈,推動詩路沿線自然景觀、文化遺産等資源的活化利用和傳承發展,致力於以人文托底紹興文旅長虹,用詩路文化帶高質量建設賦能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
以天姥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例,在天姥十景的基礎上,天姥山發展中心創作了天姥山風景名勝區主題曲《天姥》,並在活動現場首次對外發布,讓“人文底蘊”聲聲入耳。

天姥論劍,詩路“流量密碼”大揭秘
紹興,這座承載着深厚歷史文化和濃郁詩詞意蘊的古城,不僅讓詩路游在筆墨典籍裏興盛,更在現實場域中興旺。
近年來,紹興文旅以“唐詩”這一文化符號為媒介,巧妙地將空中、山間、陸路、水上、雲端五個維度的詩路游線相互交織,形成了一條條獨特的文化旅游線路。同時,這些線路又與安昌古鎮、鑒湖裏、紹興魯迅故里—沈園景區、山下湖珍珠小鎮、西施故里旅游區、覆卮山景區等5個核心大景區,以及5個新業態相互串聯,共同構成了一幅豐富多彩的紹興文旅畫卷。
為了更好地展示紹興文商旅融合的新成果,本次活動邀請了網絡達人、攝影師等通過兩天一夜的采風,訪唐詩路,品味那些流傳千古的佳句;嘗唐詩宴,感受紹興美食與詩詞的完美結合;住山水間,親身體驗紹興自然景觀的獨特魅力。受邀嘉賓從五個維度解鎖紹興詩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隱藏的“流量”寶藏,用自己的鏡頭和筆觸,記錄下了紹興的每一處美景、每一份文化、每一份情感。

“通過這次的采風活動,我對紹興本地的自然景觀和文化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切實地領略到了紹興人文美景的魅力。”一名攝影師分享了此次采風之行的感受。
變“流量”為“留量”,紹興不斷踐行着文化賦能旅游、創新引領發展的理念。紹興市文廣旅游局負責人&&,他們深知,只有將文化的魅力轉化為旅游的動力,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紹興、愛上紹興、留在紹興。因此,紹興不斷探索創新,努力將詩路文化打造成一張張獨特的城市名片,吸引更多游客。
矩陣傳播,文旅繁花競相綻放
紹興作為唐詩之路的“首倡地”和“精華地”,其詩風歷經千載,至今仍然熠熠生輝。
“走進紹興,如同翻閱一部厚重史書,可以觸摸一萬年前小黃山先民孕育出的稻作文明,感受2500多年來城址未變的世代傳承,領略越州先民千年不息的青瓷薪火,探尋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活動上,紹興市文廣旅游局負責人着眼於紹興全域資源稟賦,從詩路文化傳承的角度,詮釋了紹興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文旅“靚”城的舉措。
為全面展示紹興全域盛景,進一步宣推城市文旅品牌,紹興市文廣旅游局發揮新媒體矩陣優勢,組織策劃“遇見紹興”全球短視頻/圖片徵集活動。即日起,至2024年9月30日,比賽共計向社會公開徵集優秀攝影作品100幅。參與短視頻大賽的選手可在抖音&&發布參賽作品,帶上#遇見紹興#話題,加上作品定位,並在發布時@遇見紹興官方抖音號,即可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紹興文旅在2023年發起的#越國古都 東方水城#全球網友短視頻徵集大賽,活動期間共收到上千件來自游客粉絲、專業機構有關紹興旅游的精彩短視頻作品,相關話題總傳播量超1.2億次。
此外,紹興文旅還啟動了新媒體矩陣賦能文旅企業發展計劃。在去年遴選的包括鑒湖旅游度假區、蘭亭景區等6家企業作為首批紹興文旅新媒體矩陣賦能單位的基礎上,2024年,紹興市文廣旅游局擴大聯動範圍——經各區、縣(市)文廣旅游局推薦和市局擇優選取,將紹興魯迅故里·沈園景區、紹興市咸亨酒店有限公司、會稽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文旅企業納入2024—2025年度重點宣傳推廣對象,計劃全年賦能文旅企業,實現傳播量超2000萬。(蔣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