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7/12 15:53:36
來源:紹興文旅

閱讀紹興老&門

字體:

  漫步在紹興的古城巷弄間,“&門”二字定會不絕於耳。在氤氳書香之氣的紹興,粉墻黛瓦、前廳後院、方正有度的&門隨處可見。&門,見證了這座江南水鄉的昔日繁華,也延續着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脈搏。

 古城水道兩旁的建築。

  何為&門

  &門不是普通的“門”,而是一種承載深厚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建築。早在春秋時期,“&門”一詞便已在《春秋·公羊傳》中留下痕跡:“天子諸侯&門:天子外闕兩觀,諸侯內闕一觀。”

  隨着歲月的流轉,居於&門之內不再是達官顯貴、名門望族的“專利”,&門逐漸趨於平民化,其內涵也在不斷發展中得到豐富。

  &門,是指平面規整,縱向展開的院落式組合住宅。即前有&門鬥,而後依次是天井、堂屋、側廂、座樓、園地,組成一個獨立的宅院。&門的面寬和進深則依據住戶的身份高低、財力強弱、人口多少而定,寬有三開間、五開間、七開間不等,深有二進、三進、五進、七進之別。通常大的府第,以門面的“間”與深院的“進”數多為氣派的標誌。&門裏的天井,又稱“明堂”,地面大都採用石板砌成,稱“一馬平川”。&門內廳後有“退堂”,實際上是通往後宅的過道,廳兩旁的“側廂”,則是附房。

  紹興建築。

  清代藏書家翟灝在《通俗編·居處》中寫道:“凡高大之門,時俗漫呼之曰臺門,雖未嘗有築土為基之實,而其名僭矣。”通俗點説,隨着社會發展,人們已習慣於把具有一定規模,且在&基上建造的獨立院落稱為“&門”。

 紹興為何多&門

  紹興民居,自成一格。紹興的&門之多,與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傳承密不可分。歷朝以來,紹興人在外做官經商,功成名就者要在老家造屋建宅,以榮宗耀祖,光彩門楣。而紹興傳統民居的格局以&門為正宗,自然,&門就成為了他們展現家族榮耀、傳承家族文化的首選。

  民謠中“紹興城裏五萬人,十廟百庵八橋亭,&門足有三千零。”的描述,便是對昔日&門繁盛景象的真實寫照。

  相傳,清末民初時,紹興城內&門建築遍地開花,南街一帶儼然成了“&門一條街”。近日,來王殿、司馬溫公祠、藥王廟,3座&門並肩佇立上大路全新亮相,還帶來了“意外之喜”。紹興市文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水福在藥王廟發現了多塊清朝石碑。

 藥王廟舊時位置圖。

  紹興的&門有的因聚族而居,以姓氏命名,如杜家&門、壽家&門、周家&門、高家&門等;有的以仕進或官職命名,如狀元&門等;有的以建築方位稱呼,如朝北&門、歪擺&門等。

  紹興在明清兩代出不少高官顯爵,封建時代有“文到尚書武到督”的説法,文官做到尚書,武官做到提督都屬“位極人臣”的了。這種官府&門往往以官銜命名,如狀元&門、探花&門、榜眼&門、翰林&門、進士&門、文魁&門、御史&門、帥府&門、提督&門、總兵&門等。紹興城內最最著名的官府&門有呂府&門、伯府&、孫府&門,號稱“三大&門”。

  &門記錄紹興歷史

  “鑒湖越&名士鄉”,每一座&門,關上是一個聚居的家族,打開來則是歷史與現實的連接。深深庭院中,留下了一長串名士的背影,書寫着燦若星辰的故事。

  魯迅故居。

  步入周家新老&門,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少年魯迅一同在庭院中發奮學習;推開翰林&門的大門,蔡元培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似乎仍在空氣中回蕩;而來到古韻悠長的范家&門,一股清正之風撲面而來,從文學家范仲淹到“新史學宗師”範文瀾,詩書漫卷中,清白家風代代相傳。

  正是浸潤在&門中的古越文化與精神風骨,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水鄉人。無論走得多遠,紹興&門,永遠是他們的精神故鄉。

  讓老&門可閱讀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如何讓老&門繼續發揮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紹興以開放的姿態,積極探索老&門的保護與活化之路,讓老&門“可閱讀”。有人説,古建築裏留存着一座城市的記憶,承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積澱。如今,漫步古色古香的魯迅故里、倉橋直街等,沿着青石板鋪就的小路前行,依然可以望見大小&門鱗次櫛比,與古街古巷一道,構成獨具特色的風景。

 八老爺&門。

  同時,紹興還注重探索跨界融合,讓老&門“更青春”。古今融合、可動可靜、出片率高、更適合打卡……這些都是吸引年輕人到來的流量密碼。

  發祥居是由斯元仁建於乾隆晚期,是斯宅所有&門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築,如今,已成為了吸引年輕人的熱門打卡地。濃濃的古樸氛圍把整個人包圍,目光所及之處,都是歷史留下的痕跡。

  一座座&門輝映古今,人、建築、文化互為風景,老&門連通古今,向未來走去,為文化傳承與發展寫下了更生動的注腳。(邵雯/文 紹興文旅/供圖)

【責任編輯:韓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