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7/10 09:41:21
來源:潮新聞

越窯青瓷魅力何在?

字體:

  千年越窯又起“新火”。

  從先秦到北宋,上虞獨特氣候和環境産生了含鐵量高的陶土,從而孕育了越窯青瓷。練泥、拉坯、晾幹、修坯、裝飾、素燒、上釉、裝匣、裝窯……每一道工序都有學問,也蘊藏着千百年來上虞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在上虞青·現代國際陶藝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的陶藝大師來了一批又一批。至今,已有22個國家和地區的102位國外藝術家在這裡創作並捐贈作品,共計1800余件各具特色的現代陶藝作品。

  從復原越窯青瓷,到吸引國外陶藝大師們前來“打卡”,越窯青瓷在蛻變,也在走向世界。

  上虞這座浙東小城有何魅力,能夠讓全球的藝術“大咖”們爭相拜訪?

 越窯青瓷基因強大

  “上虞是青瓷的發源地,有着深厚的歷史。此次是美國佛羅倫薩大學的藝術家安娜邀請我過來創作,我打算創作兩個作品。”在上虞青陶藝中心,來自美國的伊麗莎告訴記者。

  世界瓷器看中國,中國瓷器看越窯。越窯青瓷的歷史文化,確實擔得起“深厚”一詞。

  越窯,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原始瓷生産,在上虞曹娥街道嚴村鳳凰山麓的李家山,發掘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龍窯遺址。

  原始瓷的産地廣泛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但因種種緣故,唯獨上虞的人文和地理催開了成熟瓷器的絢爛花朵。以小仙壇窯場為代表的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最早燒制出了成熟瓷器,從而結束了由陶到瓷的漫長歷程。

  “陶至唐而盛,始有窯名。”唐宋時期,習慣以所在州縣命名窯名,越窯即是越州窯的簡稱。上虞窯是越窯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它燒造瓷器最早、生産規模最大、器物種類最全、花紋裝飾最豐富而聞名於世。

  越窯青瓷曾有過鼎盛時期。漢六朝時期,以上虞曹娥江兩岸的窯場為代表的早期越窯,一直引領着中國制瓷業的發展,不僅為唐宋越窯的蓬勃興盛奠定了基礎、開闢了通衢,而且將優秀的窯業技術輻射到了甌窯、婺州窯、德清窯、宜興窯、岳州窯、洪州窯、壽州窯等許多著名窯口。據傳,在景德鎮被尊為“制瓷師主”的晉代陶工趙慨,曾在浙江為官,並把越窯工藝傳到當地,推動了景德鎮的窯業由陶器階段進入瓷器階段。上虞亦有傳説,景德鎮陶工開窯之前必到上虞取瓷土行祭禮,取士之地久而成塘,被稱為“江西塘”。

  青瓷青瓷溫其如玉,又似冰,一直是文人們的最愛。“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越瓷自古有名聲,宋代官窯近代精”……

  文人、詩句,都在補充説明着越窯青瓷曾經的輝煌。

  曹娥江畔“窯火”再燃

  考古調查發現,在上虞境內發現東漢中晚期瓷窯遺址61處,三國西晉時期瓷窯遺址140多處。東晉南朝時期,窯場數量陡然下降,共發現窯址18處,截止目前為止,已在上虞境內共發現東漢至宋代的青瓷窯址400多處。

  如何讓熄滅的窯火再度燃起?在傳承和保護上,上虞做了不少文章。

  紹興市上虞區越窯青瓷研究所主任劉吉告訴記者,上虞區一方面以遺址保護為主,加強與高校機構的合作,獲得科研成果,整合周邊資源建立青瓷主題公園。另一方面堅持創新,與國內外現代陶藝融合,宣傳推廣上虞青瓷。

  在上虞區上浦鎮大善小塢村,總投資1.28億元的鳳凰山考古遺址公園,以鳳凰山窯址、禁山窯址、尼姑婆山窯址等上虞早期越窯重要考古發掘遺存為依託,建設有瓷國之源陳列館、倣古龍窯、五座倣真民窯等,是一處集文化研學、科普教育、休閒游憩為一體的生態文化旅游勝地。其中,鳳凰山窯址群是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禁山窯址榮獲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園於2019年1月22日建成開放,並列入傳承發展浙江優秀傳統文化行動計劃青瓷體驗專線項目。

  説到上虞青瓷,不得不提國外“大咖”的聚集地——2015年,上虞成立的一個國際交流機構上虞青·現代國際陶藝中心。這個當時不被人關注、也很難讓人想象會有什麼可能的小空間,在短短的幾年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近百位藝術家。

  其實,這些藝術家是在中國陶瓷文化的感召下追尋着青瓷的源頭,試圖用泥與火的元素,將他們各自的情感、創造、想象與感知,通過他們的雙手創造出迥異於上虞傳統青瓷的新作品。

  此外,上虞區與高校深化合作。2018年,上虞區政府與景德鎮陶瓷大學簽訂《紹興市上虞區人民政府景德鎮陶瓷大學戰略合作協議》並召開戰略合作交流座談會,瓷源與瓷都雙方在人才培訓、學生就業招聘、就學優惠、資源共享等方面展開闔作。2019年4月24日,景德鎮陶瓷大學上虞陶瓷高等研究院揭牌儀式在上虞科創中心舉行,推動陶大教育、技術、人才資源優勢和上虞區的經濟、産業、文化優勢相融合,實現“雙贏”提供了新的路徑。

  斷燒千年之後,越窯青瓷傳承一度淪為白地。在零基礎上,上虞區通過老、中、青三代傳承人的不懈努力和堅持鑽研,建立了完整有序的傳承序列。隨着與清華、陶大等高校的合作、區職教中心青瓷班的開設,後續人才必將源源不斷的加入傳承隊伍,助推青瓷産業發展。

  奪得千峰翠色來

  早期越窯是上虞歷史文化的豐碑,它曾經惠及天下,給斯人斯地帶來無盡的榮光。

  北宋中晚期,隨着吳越國的滅亡,其它窯場的興起,加上當地農業極度繁榮所導致的燃料緊缺等原因,使上虞越窯迅速衰落,最後徹底走向消亡,歷時800餘年。

  沉寂了近千年後,在上世紀80年代,越窯的故鄉上虞又開始重新生産越窯青瓷。

  1980年,上虞陶瓷廠的科技人員在上海博物館、省輕工業廳、省考古所等單位的協助下,選定蛙形水盂、雞首壺、羊形燭&等器物,經過幾十次胎釉配方試驗,終於成功燒制出倣古的越窯青瓷,把古老的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起來。産品曾獲省科技成果獎、省輕工業廳優秀“四新”産品獎,還赴美參加“路易斯安娜世界博覽會”、日本“築波世界博覽會”、北京“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國際博覽會”。

  接下來,上虞區將與德清縣、台州市黃岩區、慈溪市、龍泉市以及杭州西湖博物館,聯合申報“青瓷窯遺址”申遺。以聯合申遺為契機,推動上虞青瓷的發展,拓寬上虞青瓷的傳播渠道。

  除了擴大傳播渠道,也要賦予青瓷新的創作內容。

  “越窯青瓷的工藝已經很成熟了,但是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宋代,越窯青瓷的窯火會斷掉?”上虞青的工作人員韓向東認為,因為青瓷受材料性質的限制,表現形式相對單一。他覺得,瓷器不只是局限於上虞、景德鎮、德化、龍泉等地,不只局限於做一個杯子、一個碗,還可以有更現代、更超前的表達方式。

  有識之士也認為,越窯青瓷不僅要“奪得千峰翠色來”,更要飛入尋常百姓家,讓越窯青瓷回歸到生活,比如一杯茶、一盤菜,都是對青瓷的詮釋。

  不難發現,上虞青瓷的文化內涵、上虞對青瓷孜孜不倦的保護和探索,那種堅韌不屈的態度,讓這座小城處處充滿着生機與獨特的魅力。(記者 朱銀燕 共享聯盟·上虞 李麗)

【責任編輯:韓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