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浙皖攜手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 從同護綠水到共謀發展
最近,安徽來浙江挂職幹部張石龍到衢州龍游調研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一天就跑了6個村莊。村裏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終端讓他印象深刻:“學習這些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維護管理機制,對安徽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今年1月,經組織選派,張石龍從安徽省生態環境廳來到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挂職擔任土固處副處長,與他同批來浙挂職的還有36名來自不同單位的安徽幹部。這是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的新內涵——從資金補償拓展至産業、人才等多種補償,這項試點邁入全新階段。
新安江發源於安徽黃山,向東流入杭州千島湖。2012年,浙皖兩省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對賭”機制採取“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的原則:考核斷面年度水質達標,浙江每年補償安徽1億元,否則相反。隨着三輪試點生效,中央及浙皖兩省累計撥付補償資金56億元,新安江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每年為下游送來近70億立方米優質水。
去年起,由浙江省發展改革委與安徽省政府辦公廳牽頭第四輪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浙皖攜手共建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曾經的“對賭”轉為“共贏”,多項改革創新機制走在全國前列。
比如補償資金,有了新算法。前三輪單方補償、單方受償的模式轉變為由雙方共同出資和共同分配,形成專項“資金池”。在兩省交界處的新安江街口斷面,監測數據匯成的水質補償指數P值,曾是決定“對賭”勝負的關鍵依據。
新一輪協議則規定,由浙皖共同籌措生態補償資金10億元,P值用於劃分兩省出資比例。在三檔P值範圍內,浙皖分別出資4+6、5+5或6+4億元,也就是斷面水質越好,浙江出資越多。而在資金分配環節,新設産業和人才補償指數M值,同樣分為三檔,兩省産業和人才合作越多,浙江分得比例越高。
此外,“資金池”還設有增長機制,自2024年起,每年資金總額與兩省年度GDP挂鉤同比遞增,本輪2023年至2027年累計將突破50億元,創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資金之最。
再如補償概念,有了新解法。試點不再局限於資金補償,更支持産業、人才等多種補償方式。M值融入了安徽黃山、宣城的經濟指標及浙皖合作成效評分,鼓勵上下游共同推動合作區産業轉型升級、科技人才集聚。
“立足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省發展改革委農經處相關負責人&&,在多種補償方面,兩省將“浙皖合作十件事”作為抓手。首批2023年度“十件事”,聚焦項目共推、人才共育、産業共建、基本公共服務共享等,涉及雙方數十個省市部門,共達成合作成果49項。
當前,浙皖持續拓寬多種補償領域。去年,浙江組織民宿服務認證國際聯盟專家深入黃山、宣城,開展民宿認證認可行業標準宣傳貫徹和認證培訓。一年之內,4家民宿通過認證,成為原定“浙皖合作十件事”之外的新成果。這一項目也被納入2024年“十件事”,由杭黃宣三地聯動促進文旅高質量發展。
多年來,這項開全國先河的機制已推廣至19個省份、15個跨省流域。2023年,街口斷面年均水質達到河流Ⅱ類水,千島湖庫區水質保持湖庫Ⅰ類水,流域共保成果顯著。隨着機制迭代、改革創新,浙皖之間從同護綠水向共謀發展更進一步。(記者 胡靜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