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6/21 15:06:4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運河之舟,通達天下

字體:

  遊船駛過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的運河商務區(資料圖)。新華社發(常鳴 攝)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鋮 黃筱 徐嘉懿

  公元13世紀,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馬可·波羅從元大都沿京杭大運河南下,成為第一個走完大運河全程的外國人。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大量篇幅記述了他在中國運河區域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無比嚮往。中國大運河,通過游記走向世界。

  700多年後,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申遺圓夢,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

  奔流近3200公里,跨越2500年,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它溝通了南北,融通了中外,也串起了古今。

  十年過去,大運河申遺的光華依舊清晰。有關運河的每條路、每艘船、每塊磚石,皆有故事。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一景(2024年6月16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鋮攝

 在“運河之舟”回味運河盛景

  申遺十年來,大運河沿線陸續興建起主題博物館,保護傳承大運河文脈。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於2023年12月27日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成為大運河畔又一顆明珠,光彩閃耀。

  遠處看去,博物館南側狀似巨帆,高高揚起,北側形如船隻,堅實厚重。屋頂錯落有致,曲線飽滿,頗具水韻動感。其設計以運河為線索,隨處可見船、帆、水等元素。

  這座位於北京通州的智慧型綜合博物館,又名“運河之舟”,總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集收藏保管、文保修復、展覽展示、社會教育等功能於一體。它與北京藝術中心和北京城市圖書館一起,組成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已經成為人們觀光打卡、沉浸式體驗文化的新地標。

  2024年6月16日,游客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參觀。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鋮 攝

  進入博物館,一幅大運河的宏偉畫卷徐徐展開。館內展品多樣,內容豐富,蘇州織造、景德鎮瓷器、揚州漆器、字畫、石刻……令人目不暇接。

  那些塵封已久的文物,跨越時間長河,訴説運河往事。展陳的三件展品,讓記者印象格外深刻——一把鐵鍤、一方磚刻和一塊船板。

  隋代的“帶木柄鐵鍤”,是當年人們用來鑿修運河的工具,正是如此簡單質樸的工具,修築了幾千里的河道,百姓付出的艱辛,可見一斑。

  “大業五年十一月甘三日納社倉粟銘”是隋代社倉向官府交納粟糧的磚刻,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提出一項創新政策,每戶自願納粟麥一石,存於鄰里之間,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最初的義倉,也稱為社倉,旨在保障災年時百姓的基本生活。社倉之後演變為官倉,這塊磚的銘文恰好揭示了這一歷史變遷,見證了從民間自助到官方接管的社倉制度演變。

  展廳內陳列的一塊唐代船板,於安徽省淮北市柳孜運河出土,歷經歲月洗禮,船板上方擺放着用現代工藝復刻的三艘運河船隻模型。歷史與現實交織,大運河的盛景在這一刻仿佛重現。

  2024年6月16日,游客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參觀。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鋮 攝

  借助現代科技,運河盛景不止重現。用大型三維衍射影像系統構建的“不止運河——沉浸式體驗展”,用時15分鐘,帶領觀眾從漕運鼎盛時期的通州出發,游遍運河沿岸十余個城市,最後回到生機勃發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體驗古今融合的奇妙之旅。

  首都博物館副館長譚曉玲説:“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的展陳體系也以人、水、城為內容主線,展現大運河與北京相輔相成的密切關聯。”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為公眾提供了一個直觀了解大運河的窗口。豐富的展品和生動的場景,再現了大運河的輝煌與滄桑。

  這是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的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一角(資料圖)。新華社發(常鳴 攝)

  在“漕運通濟之地”品賞“流動的文化”

  北京市通州區是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通州因運河而興,曾是歷史上盛極一時的皇家碼頭,名取“漕運通濟”之意。

  通州的北運河自通州北關的攔河閘至西集鎮,全長42公里,據考證自秦代開始,就有了用北運河運送軍糧的歷史。此後,北運河一直作為北方最重要的漕運河段。元代,北京成為全國都城。忽必烈時期,對隋唐大運河“裁彎取直”,從大都直通杭州,構建出京杭大運河的基本形態。

  此後,京杭大運河成為南北交通動脈,通州也成為享譽全國的漕運重地。大量船隻來往,使北運河終日一派繁忙,形成了通州八景之一的“萬舟駢集”景觀。南方的糧食和物資經大運河運至通州,全力保障都城北京的供給運轉。

  昔日的人們怎麼也想不到,當年他們在運河上奔波忙碌,把糧食、煤炭、絲綢、陶瓷裝滿貨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螞蟻搬家,竟搬來了國都北京。難怪民間常説,“北京城是大運河上漂來的”。

  大運河不僅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南北交通,更架起了一座文化溝通的橋梁,大大便利了南北知識群體的互動往來,也促成了音樂、工藝、語言、飲食、民俗等非物質文化的傳播發展,滋養着運河兩岸的千家萬戶,流動的運河文化由此形成。

  元代以來,通州成為交通樞紐,文人墨客在此觀賞唱和,賦詩迎送,留下了眾多精美篇章。元代學者張翥有詩《上元宿通州楊原誠寓宅》,稱朋友盛情款待,堪比家鄉故園,“離居有酒春堪醉,小市無燈月自明。還憶故園今夕賞,玉人花底共吹笙。”元代著名詩人馬祖常善寫離愁別緒,“西日銜山沙水晚,通州城下雨沾巾”“獨憎楊柳無情思,送盡行人天未秋”,送別詩在通州得以賡續發揚。

  南來北往的廣大百姓也對通州運河文化的形成産生了巨大影響,流傳於通州的運河號子就是其中的突出典型。不同於北京當地的曲調和音樂結構,通州運河號子融合了山東、江蘇多地的漕運船歌,包括起錨、起帆(拉桅)、搖櫓、拉縴、出倉等勞動主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北京卷》收錄了流傳於北京地區的勞動號子36首,其中通州號子27首,14首是運河號子,為通州所獨有,具有重要的漕運文化特色。

  國家級非遺“面人湯”面塑,也是運河文化孕育的産物。湯氏面塑創始人湯子博,出生於通州運河邊,他兒時經常在運河邊上的萬壽宮一帶閒逛,這裡是通州商業集中的繁華之地。相傳小湯子博就是在此看到一個山東捏面人的攤子,從而産生了濃厚興趣。此後他開始研究面塑技藝,並走南闖北,吸收各派所長,終成面塑大家。

  “雲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這首《古塔凌雲》,是清代詩人王維珍乘船至通州時有感而作。“潞河”即今北運河,“古塔”是指燃燈佛舍利塔,俗稱“燃燈塔”,始建於北周時期。繞着燃燈塔13層重檐數一數,共有2248枚銅風鈴,塔懸銅鈴之多為世界之最。風起時兩千多銅鈴一起擺動,朗朗鈴音,破空而鳴。“一枝塔影認通州”至今仍是通州人時常提起的名句。從古至今,通州人每天見的古塔,就這樣伴着鈴音,守護着大運河。

 2024年6月16日,游客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參觀。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鋮 攝

 在“通天下之州”感受中外融通

  燃燈塔守護着湯湯河水,也見證了運河帶來的繁榮。北運河最鼎盛時,每年漕運船隻2萬多艘,可見有多繁忙。

  運河水流到哪,繁華就到哪。大運河除了帶動了經濟,也造就了一大批工程技術的發展,中國的造船、水利、航運等技術,一度領先世界。元代開始中國大規模發展海運,大運河連通海上絲綢之路,遠及歐亞多國。

  一些外國使節、傳教士、旅行者慕名而來,運河沿線的風土民情吸引着他們的目光。馬可·波羅稱,“河中的水寬而深……就像大河一樣,滿載貨物的大船,可以從瓜洲一直航行到汗八里城(北京)”;利瑪竇對京杭大運河的美景印象頗深,稱讚大運河為“世界奇蹟”;朝鮮人崔溥撰就《漂海錄》,逐日記錄了他的運河之旅,成為研究運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日本人策彥周良,號謙齋禪師,曾兩度率領使團沿運河經通州到北京,就朝貢貿易和明王朝進行談判,兩次出使歸國後,先後寫下《初渡集》《再渡集》,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大運河聯結了中國與世界,成為外國人觀察中國經濟發展和地域文化的一扇門。他們用生動的描述記錄下運河沿岸的商貿往來、風俗習慣和生活故事,再現了運河盛景,這些記載很大程度上轉化為世界對中國的認識,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載體。

 這是在北京市通州區拍攝的橫跨大運河的玉帶河橋(2022年8月15日攝)。新華社發(劉宇 攝)

  運河之通,溝通南北,連通中外。通州之通,也不止於交通,還在於中外融通。

  通州在明清兩朝對外關係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於其獨特的區位特點,通州是日本、朝鮮、爪哇、琉球等國進京的必經之地,留下了無數中外交流的印記。

  明代學者李東陽曾多次寫詩描述他在通州見到外國使節的情景,留下了“中華使者塵隨節,南海倭兒布裹頭”“使節南行又北旋”等詩句。

  另一方面,明清兩朝派出的使臣也往往從通州出發。明代外交家郭汝霖曾作為正使率領五百人出使琉球,他在通州寫下了《奉使琉球出都門》,“難易非所擇,夷險又何忡”,字裏行間盡顯大國豪氣。

  通州南部的張家灣古鎮素有“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自元代試行海運起,到清代光緒年間漕運停止,700多年間,張家灣一直是商賈雲集、漕運發達的水陸重要碼頭。從這裡出發的駝隊,最遠通達莫斯科。張家灣古城遺址西側的立禪庵村,還存有琉球國墓地遺址,埋葬着多位琉球國貢使和官生。

  物換星移,如今的通州光彩依舊,承擔着對外開放的新使命,更加生機勃發。北京城市副中心已全面開啟“兩區”建設,即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未來,這裡將是向全球展示大國首都的新窗口。

  大運河畔,燃燈塔巍峨聳立,昔日的通州地標已化身“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這裡有年輕人喜愛的國潮文化集市。沿着北運河向東南六公里,新落成的“運河之舟”與古塔遙相呼應。

  2024年6月16日,游客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參觀《北京大運河攬勝圖》。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鋮 攝

  “運河之舟”的帆影之下,一幅長卷吸引眾多游客駐足。這幅名為《北京大運河攬勝圖》的畫卷,由北京畫院8位藝術家歷時兩年8個月聯袂創作。長27.4米的畫卷上,勾勒出北運河波涌千年的綺麗。畫中是令馬可·波羅當年驚嘆到詞窮的景致,大運河沿途的歷史文化遺産和北京的標誌性建築如明珠散落。

  徜徉畫卷,一眼千年,穿過歷史傳遞到當下的城市脈動,直抵人心。

  大運河還將開啟新的畫卷。正如展覽的結語寫道,“此刻的你我,是觀畫者,也是畫中人……歷史在流淌,與現實交匯;而現實也將與未來擁抱,三者又將繪於一幅新的畫卷中。因為,這是我們生生不息的家園。”

【責任編輯:韓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