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6/18 09:52:40
來源:浙江日報

寧波超百萬畝水稻“入保”

字體:

 原標題:讓農民飯碗端得更穩 寧波超百萬畝水稻“入保”

  早稻播種面積33.06萬畝,比計劃任務增長10%。初夏,寧波的田野換上新綠。

  靠天吃飯,是人們對農業生産的固有印象。現在,農業保險讓農民飯碗端得更穩。2022年,中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突破千億元大關。

  作為經濟大市,寧波持續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創新,政策性農業險種超過130個。今年,寧波落地首單“水稻育秧險”,並推廣高標準農田質量保險。

  一張保單,如何幫農民抵禦農業風險?發揮保險“穩定器”作用之餘,又如何通過科學施策讓農民的“飯碗”端得更穩?

  為農業生産擋風遮雨

  農業生産過程中,免不了受風雨、乾旱、冰凍、病蟲害等因素影響。以育秧為例,育秧期間很容易遭遇“倒春寒”。

  “每年種糧,阿拉最擔心的就是育秧那幾天的天氣,太冷太熱都不好。”寧波鎮海區種糧大戶竺懂説,有些年份,秧苗在移栽到大田前就要損失20%。

  風險如何規避?去年起,寧波市農業農村部門聯合承保機構訪大戶、走企業,經過廣泛調研論證,最終制定出一款針對育秧期秧苗損失風險的政策性農業保險産品。

  “因雨水、內澇、凍災等導致秧苗死亡損失達到30%及以上的,一畝田最多可賠付9000元。”人保寧波分公司農業保險負責人王凌介紹,育秧險一經推出就受到歡迎。“特別是近些年快速發展的‘育秧工廠’,育秧風險成倍增加,保障需求十分強烈。”

  生豬菜籃子供應保險、小龍蝦天氣指數保險、毛尖低溫凍害指數保險……聚焦農業生産各種風險“痛點”,政策性農業保險創新産品層出不窮。寧波如何發力?

  “關鍵是掌握農民的保險意願和需求。”寧波市農業農村局發展規劃與計劃財務處負責人介紹,他們每年都會組織人員走進田間地頭開展調研,聽取小規模農戶、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的意見和建議。

  截至去年底,寧波政策性農險已擁有43個品類130余個險種,基本實現保物化成本、保産量目標,水稻和生豬均已推廣完全成本和部分收益保險。2020年以來,寧波累計新增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增幅在浙江居於領先。目前,寧波市承保水稻面積109萬畝,覆蓋率達85.4%。

 將保險“網”織得更密

  “部分農險産品覆蓋面已接近‘天花板’,未來重點是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從保物化成本邁向保完全成本、保收入的同時,專業化、精細化是方向。”王凌&&,寧波作為經濟大市以及全國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在政策性農險領域有廣闊的探索空間。

  今年開春,寧波不少農戶參保了當地新推出的高標準農田質量保險,解決了以往困擾農戶的一個大問題:農田誰來修?

  高標準農田是糧食高産的基本保障,但其維護需要投入充足經費。通過市縣聯動,寧波為全市數十萬畝高標準農田買了保險,一旦農田損毀,保險機構會承擔相應維修責任。

  從水稻險到“農田險”,險種創新的背後,是對農業生産發展規律的再認識。“包括農田在內,基礎設施已成為決定農業質效的重要支撐。作為惠農舉措,未來的政策性農險必然要更加契合農戶持續生産的實際,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寧波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説。

  不止是農田,眼下,寧波正加快研究農機設備綜合保險、氣象指數與産值産量保險聯動的創新險種,在農業基礎設施、倉儲物流、産品品質等領域推出保險産品,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樣化風險保障需求。

  發展出題,改革破題。聚焦政策性農險缺乏巨災補償準備的共性化難題,寧波今年將試點在縣(市、區)或若干鄉鎮試點開展巨災保險;圍繞保險專業性和理賠質量“瓶頸”,寧波首創區域經營承保模式,組建理賠專家小組;針對費率厘定難題,寧波還將試點以縣為單位執行差異化保險費率動態調整機制。

  此外,為解決資金這個産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各地正積極探索“保險+期貨”“農險+信貸”等多樣化服務。寧波也將鼓勵支持金融機構全面推廣農業保險保單質押信貸産品,強化部門統籌,破解制度瓶頸。

 端穩飯碗,不只靠保險

  保險的背後是信心。農民的“錢袋子”如何更鼓,種糧信心如何更足?

  寧波糧食面積和産量在浙江均居於領先。“截至目前,全市糧油規模戶總數超過3000戶,種植面積佔比超過75%。”寧波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和種業管理處處長賈紅軍告訴記者,“總量可觀,但從結構看,3000戶裏頭有一大半都在60歲以上,45歲以下還不到20%。”

  一邊是愈發集中的糧食生産社會分工,一邊是居高不下的從業人員平均年齡。這也是多數地方糧食生産的一個縮影。

  政策性農險的核心是“穩”。而要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必須打造一整套包含政策性農險在內的惠農支農富農政策體系。

  記者從寧波農業部門了解到,該市近日&&了現代設施農業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簡單來説,就是通過強有力的項目補助,提升全流程農業設施的精細化、高端化,拉動就業,擴大投資。

  這折射出農業政策的進化趨勢——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集成各種優惠政策和支持保護措施,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民的獲得感。

  梳理寧波近年來的強農舉措,這樣的信號可謂明顯。

  推動糧田高産,寧波探索生態種養模式創新,形成糧經輪作、稻魚(蝦)共養等一批成熟的“千斤糧、萬元錢”模式。僅去年,寧波就新建綜合種養基地1.4萬畝。

  深化“藏糧於地”,寧波全方位集成農村承包地流轉、高標準農田建設、招引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等改革項目。2023年,完成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務10.23萬畝。

  寧波還實施農業領域企業培育計劃,開展萬名農創客培育行動。截至目前,寧波市農創客群體規模達7400餘人。

  千斤糧,萬元田,這是浙江效益農業的代名詞。如今,千斤糧已不難實現,萬元田也漸漸增多。通過系統化思維和政策“組合拳”來提升農業生産“保險系數”,增強農民的獲得感,田野將迎來更美風景。(記者 翁雲騫 通訊員 嚴舒瑋)

【責任編輯:韓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