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黃坦鎮堅持黨建引領,立足資源稟賦、産業基礎,用好高山、水養、僑助、智造等資源,做好“山水僑智”文章,推動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集體增富。
以山為本 靠山壯農
在黃坦鎮仙果園·共富工坊,工坊負責人金玉堂正仔細觀察果樹的生長態勢,認真記錄,思索着如何提高水果産量。
以仙果園·共富工坊為&&,黃坦鎮充分發揮種植能手作用,開展免費果樹種植技能培訓及科普講座50余場次,惠及種植農戶2000餘人,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130餘人,人均增收6500元。
除高山果蔬外,黃坦鎮還大力發展糯米山藥,探索“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的産業農合聯發展模式,成立糯米山藥“共富工坊”,將分散化種植升級為規模化基地,還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銷售服務,帶動1000多名農戶參與種植。目前全鎮糯米山藥規模化種植面積達3000畝,年産量4500噸,年銷售突破3000萬元。今年,黃坦鎮將進一步放大品牌效應,提高糯米山藥認知度,提升糯米山藥“身價”。
與此同時,黃坦鎮結合自身地理環境優勢,發展起“花經濟”,積極招引鄉賢返鄉創業,創辦鮮切花基地,年産鮮花最高達2000萬支,産值5000多萬元,營銷範圍不僅輻射浙南閩北贛東,還遠銷日本、韓國等地。
以水為媒 靠水興業
在黃坦鎮依仁村稻蝦共養·共富工坊,工坊負責人葉逢右正陪同着農村指導員查看藍龍蝦成長情況。
黃坦鎮對焦依仁村的臨河優勢,經過多輪考察,實行“稻蝦共養”的産業致富方案,引進溫州依水園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引導村內41名農戶共同出資成立溫州首個藍龍蝦合作社,構建“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較好解決人、錢、地“哪來”問題。黃坦鎮還推行村民土地入股,通過“固定分紅+效益分紅”,實現村民拿租金、掙薪金、分股金,推動500多畝土地快速流轉,推進省級稻蝦共養示範基地創建,帶動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40%、農戶年度增收1.8萬元,努力打響“飛雲湖源”品牌。
同時,黃坦鎮圍繞“稻田共養”“水域涵養”“土地智養”,構建形成依仁育種、濟下、黃垟養殖、前巷食品産業園加工銷售的上下游鏈條,招引“漁光互補”綠色生態産業、智能化生態養殖等項目落地,加快推動企業集聚,打造可觀可看的水養殖示範帶,實現生態“好水”變為共富“活水”。
以僑為紐 靠僑引資
黃坦鎮生態産業園,機器聲轟鳴,味多多和博海預製菜廠房正如火如荼地建設。
黃坦鎮利用華僑資源,吸引華僑入園投資,如味多多預製菜項目就是由華僑葉子稀投資,總投資1.02億元,主要建設預製菜智能生産線、研發中心、體驗中心、電商直播室、裝配式冷庫以及人才中心等附屬配套,今年年底將投産,預計每年收購糯米山藥等農産品超萬噸、帶動上千農戶人均增收超2000元。
除吸引華僑投資外,黃坦鎮還拓展海外市場,讓産品漂洋過海,成為國外的美食。如博海預製菜項目雖然還在建設中,但卻已成為海外僑團、省內多所學校如溫州市外國語學校等學校指定食品供應商,接到預訂單金額超千萬。
以智為機 靠智突圍
在浙江沃馳傳動科技有限公司裏,工人們正在生産線上有條不紊地操作着機械組裝配件。
黃坦鎮聚焦産業高精尖發展,引進智能裝備製造業,規劃智能智造區塊,先後引進向東新能源汽車智能調整臂、沃馳能源汽車傳動軸智能製造等7個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投資打造的項目,這些項目佔地165.85畝,主攻汽摩配、裝備製造等産品,年産值預計達16億元。
黃坦鎮通過建立精準供需對接機制,鏈結“政企村”三方資源,排摸梳理企業資源、用工需求、就業意向三張清單,由企業定向為周邊群眾提供百餘個“家門口”就業機會,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增收,積極整合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等陣地,打造工坊“暖心驛站”,為企業員工免費提供茶水、充電和休憩等服務,建成集兒童游樂、休閒活動等功能於一體的職工服務綜合體,惠及職工300餘人。
此外,黃坦鎮同步組織志願者在“暖心驛站”開設“四點半”課堂、周末課堂,為職工子女提供課業輔導、免費託管、愛心接送等托育服務有效提升職工歸屬感、幸福感,實現“村企民”三方互利共贏。(黃坦鎮 劉澤龍/文 文成縣黃坦鎮人民政府/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