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不斷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立法,將創制性立法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
2023年,浙江共完成合法性審查11.9萬件,經審查後的重大行政決策、重大執法決定等事項實現零敗訴
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示範區目標,浙江已建成省市縣三級公民法治素養觀測點1019個,實現國家工作人員、青少年、村(社區)幹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職工等重點普法對象全覆蓋,每年服務、觀測對象超過1000萬人次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袁震宇 吳帥帥
浙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地,法治精神深深印刻在浙江發展歷程之中。
2003年,浙江制定“八八戰略”,鮮明提出“切實加強法治建設、信用建設和機關效能建設”。
2006年,浙江省委全會審議通過《中共浙江省委關於建設“法治浙江”的決定》,將經濟社會發展與法治建設同步謀劃,開啟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持續安全穩定的嶄新面貌。
2020年底,浙江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審議通過《法治浙江建設規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示範區的目標。
……
以法治護航經濟社會發展,以法治規範行政權力運行,以法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以法治守護百姓群眾幸福感安全感,如今的浙江,正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涉外法治多維度積極探索法治建設創新經驗,全力爭創法治中國示範區。
立法先行護航經濟社會發展
2024年初,浙江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浙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政務服務機構應當設置‘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對拒絕或遲延支付經營主體款項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應在公務消費、辦公用房、經費安排等方面採取必要的限制措施”……把比較抽象的“優化營商環境”要求落實到每一項具體法規條款中,通過立法改善社會預期,成為這部地方性法規的主旨要義。
堅持立法先行,運用好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地方立法權,着力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焦點問題、前沿問題,是浙江加強法治建設的鮮明特點。
全國第一部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省級地方性法規《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全國第一部以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為主題的地方性法規《浙江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不斷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立法,將創制性立法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
為了確保立良法、促善治,浙江在全國率先設立立法公開專門網站“地方立法網”,率先建立地方立法專家庫,率先建立法規起草小組制度,以更好推動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從2021年開始,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啟動立法數字化改革,建成省和設區市人大立法工作一體使用的地方立法綜合應用,改革後,大部分新制定的法規草案徵求意見在綜合應用上“一端”發布後,即在代表聯絡站、人大代表、基層立法&&點、立法專家等“多端”同時觸達,便於民主立法的相關各方第一時間參與、實時互動反饋。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高興夫介紹,以《浙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為例,立法過程中累計發動了3200多名各級人大代表參與,實地調研70多家企業,邀請300多家企業和國外駐浙商務機構參與座談,立法質量得到有效保證。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安洲小學的學生在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了解防校園欺凌的法律知識(2024年5月10日攝) 黃宗治攝/本刊
積極探索依法行政執法經驗
2023年4月1日,全國首部規範行政合法性審查工作的創制性政府規章《浙江省行政合法性審查工作規定》正式施行,明確將全省行政合法性審查範圍從行政規範性文件拓展至重大行政決策、重大執法決定、行政協議等領域,以及其他重大涉法事務領域。此舉意在從“4+X”領域入手,加強前置性審查,從源頭深化法治政府建設。
目前,浙江省90個縣(市、區)全部成立縣級合法性審查中心並實體化運行,正在全面建立縣鄉法治審查員制度。截至2023年底,浙江已建立起2550人的縣鄉法治審查員隊伍。2023年,浙江共完成合法性審查11.9萬件,經審查後的重大行政決策、重大執法決定等事項實現零敗訴。
率先開展“四張清單一張網”建設規範並公開政府權力清單,在行政復議體制改革試點中設立全國首家行政復議局,開展“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試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既自下而上生發多項依法行政創新做法,也自上而下承接好各項改革試點。
每週三下午,杭州市蕭山區義橋鎮都會進行一場討論會。2022年4月,這個鄉鎮掛牌成立了綜合行政執法隊,297項執法事項通過賦權方式下沉鄉鎮,實現“一支隊伍管執法”。
“除了‘綜合查一次’外,我們每週都會利用討論會,針對轄區內居民頻繁反映的問題主動研討、集中執法。例如把渣土車偷倒等此前鄉鎮‘看得到、管不到’的問題管起來,用好改革下沉的執法權提升社會治理成效。”義橋鎮綜合信息指揮室主任桑步天説。
2022年1月《浙江省加快推進“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獲中央批復同意,浙江成為全國唯一的“大綜合一體化”改革試點省份。浙江省司法廳相關處室負責同志&&,截至2023年底,全省市縣執法隊伍精簡至682支,精簡率達50%;統一的綜合執法事項清單1355項,覆蓋62.5%的執法領域。
在浙江省德清縣洛舍鎮,當地綜合行政執法隊根據企業需求,建立“綜合執法駐企服務站”。德清縣綜合行政執法指導科科長沈亮説,嚴格執法的目的是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接下來還將結合屬地園區實際情況,提供法律服務、幫助培訓合規人才等。
以高質效司法回應群眾期待
誕生在浙江的互聯網法院、“移動微法院”,讓在線立案、遠程庭審從“稀奇事”變成平常事,提升當事人的司法獲得感和滿意度;應用大數據碰撞技術的“數字檢察”,讓隱蔽性強的“幕後黑手”從同類案件中現形,及時挽回群眾經濟損失……近年來,浙江不斷通過提高司法質效的改革創新回應群眾期待。
在全國範圍內,因被執行人暫無可被執行財産而被法院裁定為“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的案件,可謂數量龐大。浙江麗水、湖州長興等地率先“啃”起了這塊硬骨頭。
2021年底,麗水市黨委政府和法院聯合開展“終本出清”行動,對“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積案進行集中清理化解。各鄉鎮黨委將破解執行難作為推進社會治理的分內事,發揮村社幹部、鄉賢、基層網格員等群體人熟、地熟、事熟優勢,與執行法官高效協同查人找物、引導履行。行動開展以來,麗水已累計化解“執行不能”積案2.86萬件,執行到位47.19億元,約佔當地“終本”案件總量的30%。化解“終本案件”的“麗水經驗”,由最高人民法院明確提出,在全國範圍推廣。
在加強立案、檢察、審判、執行環節司法創新的同時,浙江積極探索確保公正司法的各項制度建設,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比如,為有效預防冤錯案件,浙江司法機關連續&&33項制度,包括公安機關取消破案率排名通報,對冤錯案件終身追責;檢察機關實行審查逮捕案件時當面提審犯罪嫌疑人的制度;審判機關&&死刑案件證據收集審查、補充程序等一系列新規,等等。
近年來,浙江省各項司法質效指標穩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浙江實現連續7年現發命案全破,發案量連續20年下降。近3年,浙江推進少捕慎訴慎押,訴前羈押率低於全國水平。2023年,浙江全省法院收案量121.8萬件,比2017年下降49.2萬件,連續6年穩步下降。
持續提升社會法治素養
2021年,一起事關公民名譽權的公訴案件,在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法院一審開庭。這就是當年引發網民熱議的“女子取快遞被造謠案”。面對網絡謠言侵害名譽權這一新問題,當事人吳女士堅定地通過法律程序,讓造謠者付出代價。
一起看似保護個體人格權的小案件,折射出浙江民眾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濃厚氛圍。
2021年3月,《浙江省法治宣傳教育工作規定》正式施行,在多個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率先制定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行動綱要,部署實施公民法治素養精準提升、科學評價、基礎保障“三大工程”,明確了提升公民法治素養的總綱領、宣言書和路線圖。
目前,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示範區目標,浙江已建成省市縣三級公民法治素養觀測點1019個,實現國家工作人員、青少年、村(社區)幹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職工等重點普法對象全覆蓋,每年服務、觀測對象超過1000萬人次,為浙江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行動提供有力抓手和有效載體。
作為民營經濟大省,浙江還提出重點産業預防性合規體系建設,推動企業更好守法合規。2023年,司法部批復同意浙江開展合規改革試點,支持浙江探索政府依法行政、企業合規經營、群眾誠信守法的營商環境法治化新路子。
目前,首批納入浙江省級合規指引目錄管理項目64個,指導發布省級指引33件,地方指引74件,行政指導清單150余個。這些指南包含了常見違法行為、法律依據、違法責任、合規建議等內容,聚焦産業發展面臨的涉法問題,強化高頻涉法風險預防的行政指導和法律服務,推動構建企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産業守法合規格局。金華市合規改革做法被國務院辦公廳作為優化營商環境典型經驗推廣。
浙江省委依法治省辦副主任王中毅説,浙江將努力在健全黨領導法治建設的制度機制、在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在法治政府建設率先突破、在踐行公正高效權威司法制度、在建設明德守法的法治社會、在數字法治創新突破、在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等七個方面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推動浙江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地方實踐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