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昨天,杭州市人民政府向社會發布《杭州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介紹杭州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這也是杭州首次發布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
首次本底調查 共記錄到物種16000余種
杭州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物種資源。2020年—2023年,杭州開展首次全區域、全網格、全物種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綜合天目山、清涼峰調查結果,共記錄到物種16000余種。
其中陸生高等植物4868種、陸生脊椎動物689種、昆蟲6967種、大型真菌1428種、淡水水生生物2055種,發布苕溪鱲、白蓋雞油菌、半圓形膠孔菌、天鍾山泡頭菌、杭州卷膠耳共5個新物種,發現短尖護蒴苔、異美瑞絲菌等11個中國新記錄物種。經調查,杭州有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相關的傳統技藝194項、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傳統文化習俗47項。如西湖龍井茶2023年以82.64億元的品牌價值連續5年蟬聯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榜首;胡慶余堂收集保藏“浙八味”中藥植物、動物、礦物資源及標本上萬種;臨平藕粉、塘棲枇杷、富陽竹紙、淳安千島湖魚等特色資源産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品牌效應。
此次發布的白皮書,全面介紹了杭州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背景基礎、工作舉措和進展成效,深入挖掘了杭州在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珍稀瀕危物種遷地保護和繁育、推動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多樣性友好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典型經驗,系統梳理了全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評估、生物多樣性智慧監測體系、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數字化改革與賦能共富、生物多樣性執法能力建設、社會監督&&及城市生物多樣性公眾科學體系等方面的工作情況,對推進國內同類城市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實踐和理論參考價值。
創新調查方法 進一步運用好全域調查數據
很多市民對此次本底調查非常好奇:這與以往的調查有什麼不同?後續將形成哪些成果?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護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科技發展與國際合作處處長張麗榮告訴記者,此次在杭州13個縣區市同時開展12個專題類群的分類調查,難度非常大,主要採用“橫縱統籌、條塊結合”的實施方式,並有很多創新。“此次調查全部採用數字化記錄,創新開展了城市社區範圍內生物多樣性相關傳統知識演化脈絡的調查,增加了‘新群體參與’的評估指標,豐富了傳統知識的保護傳承評估內容;還加強了調查結果的公眾參與度,邊調查邊宣傳,讓調查結果走進校園、社區、公園,讓更多公眾了解杭州生物多樣性的本底情況。”
截至目前,杭州全域系統調查工作已全部完成,接下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杭州還有很多新舉措。
杭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馬利陽&&,今年年底前杭州將制定&&《杭州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4-2035年)》,實施一批重點工程項目,提升生物多樣性的友好指數。通過優化杭州市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推動清涼峰、天目山、千島湖等地的生態綜合監測站建設,新建1個以上國家級監測站。“我們將運用好全域調查數據,出版杭州常見鳥類、植物等生物多樣性叢書,探索建立杭州市生物物種及分佈資源數據庫;同時將加快各類就地保護基地和遷地保護基地建設,培育建成一批高質量的生物多樣性體驗地,開展《杭州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立法調研,探索城市生物多樣性地方標準等。”
保護與共享 共同守護動植物的美好棲息地
多年來,杭州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地監管,做好“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用實際行動讓動植物賴以生存的重要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杭州目前已建立生態警務體系,全面打擊破壞生物多樣性等違法犯罪行為;實施錢塘江源頭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建設國際濕地城市,全市濕地面積保持在13.43萬公頃以上、濕地保護率穩定在63.7%;森林覆蓋率65.35%,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就地保護體系日趨完善,建立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千島湖常年保持Ⅰ類水質;杭州植物園、建德林場等地開展種質資源圃或遷地保護中心建設;加強華南虎、梅花鹿、天目鐵木等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育、擴繁和野外回歸工作;清涼峰華南梅花鹿由建區前的80余頭增長至如今的350余頭,成為中國野生梅花鹿分佈最東端的最大野生種群……
如今,越來越多的生物多樣性體驗地,讓全民共建共享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杭州目前擁有4個省級體驗地、9個市級體驗地,主題涵蓋種質資源、楠木、中醫藥、宋韻文化等。昨天,這些體驗地舉辦了形式多樣、充滿創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活動,邀市民走入大自然感受動植物的奧妙,共同守護美好家園。(通訊員 陳愛民 記者 俞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