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5/20 09:00:00
來源:新華網

“速”寫磐安“三”千年①丨漫步櫸溪古村,尋古問今千年廟

字體:

  編者按:浙江磐安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千年儒學文化、千年中醫藥文化、千年茶文化,這些文化交相輝映,推動着磐安經濟、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杭溫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前夕,新華網特別推出“‘速’寫磐安‘三’千年”系列策劃,圍繞櫸溪孔氏家廟、大盤山、玉山古茶場三個文化地標,通過“千年廟”“千年藥”“千年茶”三個篇章,全面展現磐安文化自信與人文氣象,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磐安的探索實踐。

  5月18日,時值國際博物館日,浙江省磐安縣盤峰鄉櫸溪村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親人——孔子第79代嫡孫孔垂長。從走進孔氏家廟緬懷先祖到主持崇聖成人禮,從參觀婺州南宗講堂到藍蓮坊體驗文旅項目……循着孔垂長在櫸溪古村的足跡,我們看到了婺州南孔的歷久彌新,也看到了千載儒風的“守”與“望”。

  守:一眼千年 文脈悠長

  説起婺州南孔,不得不提“扈蹕南渡”。

  公元1130年,金兵大舉南下,孔子第47代裔孫孔若鈞和哥哥孔若古、兒子孔端躬,隨同衍聖公孔端友及近支族人護送宋高宗一路南下。逃亡路上,孔若古、孔端友定居於衢州,史稱“孔氏衢州南宗”。而孔若鈞、孔端躬一直護送宋高宗至台州。返回途中,孔若鈞病逝,葬於櫸溪。孔端躬為父守孝3年後,便帶着族人隱居櫸溪。後宋理宗恩例櫸溪敕造孔氏家廟,婺州南孔自此發脈。

  世上孔廟逾千所,但家廟只有三座,只有孔子子孫所建祭祀先祖的,才能稱為孔氏家廟。如今在全國範圍內只有山東曲阜、浙江衢州、磐安櫸溪有孔氏家廟。據金華市婺州南孔研究會會長孔令維介紹,元明清以來,櫸溪孔氏家廟曾屢遭毀壞,現存的家廟並不在原址上,重建費用來自孔氏族人的募捐集資,當時困於資金,其規模也大為縮小。

  數十年來,磐安一直在努力重現孔氏家廟的輝煌盛景。1996年,浙江東陽建築專家洪鐵城梳理當地資料、找建築專家論證,最終確認櫸溪孔氏家廟身份;隨後10年,櫸溪孔氏族人開始奔波,為婺州南孔立名正身;2006年,國務院批准櫸溪孔氏家廟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櫸溪孔氏家廟成功加入中國孔廟保護協會……

  “櫸溪孔氏家廟是孔氏後裔‘扈蹕南渡’歷史見證,也是儒家文化在江南地區活態傳承的生動詮釋”、“孔子博物館走進櫸溪孔氏家廟之際,也讓櫸溪孔氏與孔氏大宗再一次血脈相連、心靈共振”。5月18日,在“繁花深處·飛馳磐安”2024磐安賞花季系列活動之一、孔子博物館走進櫸溪孔氏家廟系列活動上,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孔子第79代嫡孫孔垂長如是説。

  “家廟所在的櫸溪村,孔子後人繁衍生息、古村風貌原汁原味、儒家文脈延綿不絕,是一座活態的儒學文化博物館。”磐安縣委書記金艷&&,近年來,在浙江省、金華市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磐安縣堅持保護與利用並重,持續深入挖掘婺州南孔文化,解碼文化基因,傳承弘揚儒風儒韻。同時,堅持政府合作與民間交流並舉,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曲阜、衢州、婺州三地協作交流不斷加強。

  深化儒禮交流,再現禮樂盛景。活動當天,櫸溪孔氏家廟前,由孔子第79代嫡孫孔垂長主禮,崇聖成人禮啟幕;山東孔子博物館與磐安縣聯合打造的大哉孔子館也正式對外開放。金艷&&,磐安將以此為起點,不斷深化南北互動合作和兩岸交流,全力擦亮具有磐安鮮明辨識度的“婺州南孔”浙江文化標識。

  從孔氏家廟重現的“物之守”,到祭孔大典傳承的“禮之守”、儒家精神的“心之守”,當一個個婺州南孔記憶被逐漸喚醒,千年儒學文化正重放熠彩。

  望:古村依舊 煙火煥新

  櫸溪村,坐落在大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麓,是江南最大的孔氏後裔聚居村落之一,在此居住的孔氏後人有1300餘人。從櫸溪村遷移到東陽、永康等周邊10多個縣、92個村的孔氏後裔,超2萬人。

  雖地處深山、遠離城郭,但此處的孔氏後裔始終秉承儒家精神,對內忠孝持家、教化兒孫,對外開辦學堂、教授鄰里……

  點開孔國軍的微信朋友圈,幾乎全是櫸溪的日常和“子曰”,頗有溫故知新的感覺。孔國軍是孔氏第75代孫,大學畢業後,他在城市工作,後來為了照顧父母回到家鄉。14年過去,他已經是櫸溪孔氏家廟的“專職”文保員和講解員,通過他講述,櫸溪每一樣古物都有着鮮活的故事。“深入了解儒學文化後,就會發現,它其實一直就在我們櫸溪人的生活中。”孔國軍説。

  盧震不是孔氏後裔,卻比任何孔氏後裔還了解櫸溪的“人”。

  2017年,盧震與櫸溪結緣。在這裡,他看到了孔氏後裔的日常生活,感受到了婺州南孔的傳承力量。於是,他留在了櫸溪,和團隊一起將所見所聞所感編撰成一本獨屬櫸溪的書籍——《一個人的村莊》,書中記錄了木匠、養蜂大叔、織帶阿婆等孔氏後裔的故事,以及“新鍋開灶”“重陽節的鹼水粽”和“家家戶戶腌菘菜”“百家飯”等民俗,全方位展現了櫸溪溫暖的人間煙火。

  2022年,“一個人的村莊”圖文展在杭州西站展出;2023年,“櫸溪村·十禮”亮相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在盧震努力下,櫸溪頻頻在全國舞&亮相。“流淌着孔子血脈的櫸溪村民,自南宋至今,他們的真實生活狀態如何?他們傳承了怎樣的儒家文化?只有‘人的村莊’中那些具體的生活可以給出答案。”盧震説。

  歷史賦予櫸溪厚重的人文底蘊,為其保存好古村落、古樹、古道、古建築、古遺址,使其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如今,在新的歷史起點,櫸溪也迎接着新的發展、新的期望。

  扎染、刺繡、編織、活字印刷、儒學文化體驗等,從學生研學到文人雅集活動,藍蓮舫研學基地是古村的新業態,近年來吸引着不同年齡層次的游客走進櫸溪,深度體驗儒學文化;野米文創融合科創、文創、農創,為磐安中草藥開發拓展思路和空間。

  盤峰鄉黨委書記董君介紹,依託婺州南孔儒學資源,櫸溪村做好“儒學+文旅”文章,家家戶戶吃上了“旅游飯”。2023年,櫸溪村接待游客10余萬人次,年旅游收入近150萬元。今年,盤峰鄉借助數字化技術,通過打造婺州南孔家風館、婺州南孔儒學館、“讓孔子説話”全息館,又為櫸溪開啟了文旅新模式。

  一村一廟窺古韻,方寸之間覽千年。孔氏家廟、大哉孔子館、婺州南宗講堂、藍蓮坊、杏壇書院、婺州南孔家風館、上祠堂廉政教育基地、太公樹……漫步櫸溪,孔子第79代嫡孫孔垂長髮出感慨:櫸溪孔氏一族,就像這櫸溪一樣,幾百年來默默傳承,走過無數激流險灘,才能柳暗花明,終於迎來枝繁葉茂,發展壯大。

  這,不就是婺州南孔的“守望”?(徐融 魯新/文 磐安縣盤峰鄉人民政府/圖)

【責任編輯:張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