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5/02 09:48:55
來源:新華網

荷蘭籍工程師皮特:我在中國“種蘑菇”

字體:

  恒溫恒濕恒氧的“菇房”內,一排排鋁合金菇床架整齊排列,一朵朵白胖胖的白菇悄悄探出了圓潤的“腦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食用菌實現了工廠化生産。作為一名食用菌工廠化栽培設備的研發者和設計者,來華八年的荷蘭籍工程師皮特不僅推動了國內雙孢菇工廠化栽培技術的進步,也成為中國發展進步的見證者。

  專心“種蘑菇”的荷蘭工程師

  今年69歲的皮特從事蘑菇設備技術行業已有45年,曾是荷蘭一家蘑菇工廠化裝備企業的技術工程師和項目經理,具有豐富的裝備項目運行經驗。

  2016年,退休後的皮特作為溫嶺市引進的海外高端人才,進入浙江一家致力於食用菌工廠化栽培設備等機械裝備的研發、製造、銷售與服務的公司擔任技術工程師和技術總監。

  皮特(左一)與同事開展技術交流。新華社發 章毅 攝

  作為技術總監,皮特主要負責雙孢菇工廠化栽培設備,包含設備、控制系統、空調的設計,可以説是蘑菇的“超級保姆”。他的到來,讓雙孢菇工廠化栽培設備實現了人工經驗種植向系統化精準種植的轉變。

  “利用農家舊房或搭建大棚培育食用菌,環境差,規模小,靠‘天’吃飯,而工廠化培育食用菌便可以避免這些問題。”皮特説,“蘑菇工廠”裏無論是溫度、水分還是二氧化碳濃度的調節,都採用精細化智能控制,不僅大大降低能耗和人工成本,而且與農民的傳統種植模式相比,産量提高了90%。

  蘑菇的智能化、工廠化生産在歐洲已經有四五十年的歷史,過去中國的蘑菇工廠化生産設備大多依賴進口。多年來,皮特通過穿針引線,為公司技術人員提供了國內外的交流渠道。如今,公司生産的設備不僅滿足國內蘑菇工廠化種植要求,還開拓了俄羅斯、西班牙等地的海外蘑菇工廠化訂單。

  見證身邊的發展變化

  來華八年,皮特透過溫嶺這座濱海城市的窗口,見證了中國城鄉的快速發展。

  “這些年浙江高速路不斷延伸,在溫嶺新河小鎮就能上高速。溫嶺作為縣級城市還開通了輕軌,前不久我坐輕軌去椒江購物,體驗感非常好。”皮特説,中國掌握了高鐵核心技術並領跑全球,他在中國出差經常坐高鐵,非常便捷。

  皮特(中)與同事開展技術交流。新華社發 章毅 攝

  這些年,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突飛猛進,一再刷新他的認知。“我剛來時走訪的一些工廠,以手工或者傳統為主,如今很多走上智能化和産業化道路。”皮特説,以他所在的蘑菇行業為例,從當初的設備靠進口到如今基本實現了國産替代進口、甚至走出國門的目標,“中國製造”的含金量不斷提升。

  在溫嶺,皮特感受到了整個社會蓬勃向上的力量。“在街上經常能看到志願者。溫嶺還組織了山海越野跑、彩虹跑,吸引人們參加。”在皮特看來,這座城市充滿了活力。

  在皮特心中,同事對技藝的執着和工匠精神讓他佩服。“他們思想開放、勇於挑戰,交給他們的任務,總能讓你滿意,有的甚至超出預期。”

  讓好産品服務更多國家和地區,是皮特和同事們未來的目標。“目前我們已經進入歐洲市場,接下來希望能進入亞洲和北美市場。這並不容易,我們會一直為實現這個夢想而努力。”他説。

  溫嶺成為第二故鄉

  在溫嶺生活多年,讓皮特充分吸收了這座城市的養分與氣質,他早已把溫嶺當成第二故鄉。錦屏公園、石夫人、長嶼硐天……他對溫嶺的大小景點如數家珍。

  入鄉隨俗的皮特他幾乎吃遍了全國各地的美食,對中餐讚不絕口。皮特不僅能熟練使用筷子,更愛上了中國的蘭州拉麵。2017年,皮特花了3個月時間,成功拿到了中國駕照。買車時,他選了一輛中國品牌汽車。“中國車內飾精美,性價比也很高。”皮特説,目前這輛車就像他的夥伴,陪他出差和旅游。

  閒暇時刻,皮特喜歡坐在茶桌前安靜地泡茶。“我愛喝咖啡,也愛喝茶。”皮特告訴記者,在溫嶺政府組織的活動中,他還學習了剪紙和刺繡,他對中國的武術文化也非常感興趣。皮特説,中國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接下來,他打算多帶家人朋友到溫嶺來玩,感受中國的文化魅力。(記者王俊祿、唐弢 參與采寫:鄭靈芝)

【責任編輯:張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