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4/21 13:08:25
來源:新華網

聆聽長三角之“共享”圓舞曲

字體:

  軌道線路越織越密、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人才資源共育共享、産業上下游協同成鏈……記者近日在長三角走訪調研,在交通線、數據網、共育圈、産業鏈中,感受到長三角一體化共享發展的新活力。

  這是2024年3月20日拍攝的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的黃千高速公路。

  每天早上,不少蘇州市民會在地鐵11號線花橋站換乘去往上海的軌道交通11號線,用一張地鐵票無縫連接“雙城生活”。

  乘客在蘇州軌道交通11號線花橋站進站乘車(2023年6月24日攝)。

  一輪安檢、一碼聯乘……軌道交通“一碼通行”實施五年多來,已實現長三角10個城市掃碼便捷通行,“跨省通勤”“無感換乘”成為可能,長三角居民的消費半徑進一步擴大。

  滁寧城際鐵路列車駛過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境內(2023年6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

  近日,崇啟公鐵長江大橋3、4號主墩承&正在進行第二次澆築作業。項目建成後,將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間建起一條快速新通道,對於優化沿長江地區鐵路網布局、服務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2024年3月27日,在江蘇啟東長江入海口北支航道江面施工現場,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鐵控制性節點工程——崇啟公鐵長江大橋3、4號主墩承&首次澆築完成。

  打通“關鍵節點”、區域“跨界無感”,基礎設施共享讓長三角的旅客出行更順暢,長三角城市之間也越來越“近”。截至2023年底,長三角鐵路已擁有25條高鐵,2023年長三角鐵路年發送旅客8.08億人次。

  2月7日,旅客走進上海虹橋站站&準備乘車。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浙江嘉善信息技術工程學校學生張育菁家在江蘇吳江。過去這幾年,沒有特殊情況,她每週都會坐跨省公交回家,非常方便。

  2020年,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實現了跨省域中職招生和跨省域中高職貫通培養。示範區制度創新釋放出的紅利給學校帶來新活力。示範區便利的交通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讓“跨省求學”不再是難事。

  教育資源融通共享,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建立了各具特色、共同發展的“教育生態圈”。浙江省嘉善縣教育局局長俞娟&&,近3年來,嘉善、青浦、吳江7所中職學校推出了中高職一體化優勢專業近88個,跨省招生人數超過1000余個。“一體化招生最大的好處就是打破了行政區域壁壘,實現了中職人才最大化資源共享。”她説。

  2024年3月14日,杭州人才市場舉辦杭州市民營企業專場招聘會。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近日,安徽銅陵市民何建國來到當地公安局窗口,為兒子辦理首次申領身份證業務。何建國的兒子出生在2012年,戶籍在浙江溫州,目前一家人在銅陵生活。由於以前辦理身份證必須要在工作日到戶籍所在地辦理,這件事就一直被耽擱了下來。

  安徽省銅陵市民何建國説,“異地申領身份證‘一網通辦’業務,周末也可以辦。十來分鐘填個表,就把它辦好了。速度也是出乎我的意料,特別快。如果要像以前要去原籍辦理的話,我可能來回路上就要兩天時間。”

  截至目前,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已開通跨省通辦服務應用173項,推進40類高頻電子證照共享互認,長三角各類政務數據共享交換累計達8.94億條。

  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姜寧介紹,長三角民生服務的一體化這些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於長三角經濟社會活動的進一步地相互融合,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2023年5月12日,市民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政務服務中心“一網通辦”業務區辦理業務。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汽車業,全球最大的工業産業之一。全國四成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産自長三角地區。通過産業集群協同發展,長三角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形成獨具特色的“4小時産業圈”。

  在理想汽車常州基地車間,機械手臂在進行焊接作業(2024年1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江汽集團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釔威科技董事長夏順禮&&,現在,一輛新能源汽車從硬體到軟體、從設計到生産,都可以在4小時車程的長三角地區內完成。“以我們江汽集團江淮釔威品牌為例,我們在安徽合肥完成新能源車的設計和生産製造,在上海進行智能駕駛的開發與驗證,在浙江進行智能座艙的開發與生産,在江蘇出海走向國際。”夏順禮説。

  交通線、數據網、共育圈、産業鏈……長三角“攥指成拳”,發展合力不斷提升。從全方位資源共享到立體式人才共育,再到多元化活動共聯,佔國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的長三角地區,如今正處處回蕩着高質量發展的“共享”圓舞曲。

  安徽省肥西縣在建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園(2024年1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陳家樂 攝)

記者:張夢潔、金劍、屈彥

陳思、史依靈、有之炘

王懌文、李濤、宋立峰

毛俊、孫青、竇易欣(實習)

報道員:王康、王齊璟、周全

編輯:吳煒玲、何莉

製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

【責任編輯: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