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2/23 14:11:16
來源:參考消息

“推開家門便是世界”——浙南小城青田的歐洲情緣

字體:

  文/袁震宇 商意盈 吳帥帥

  打開世界地圖,位於浙江省南部的青田縣與歐洲遠隔重洋。來到青田縣,這裡的城市風格、生活方式、經貿往來卻無不讓人感慨:青田竟離歐洲如此之近!

  青田人從清代便不遠萬里去歐洲討生活。改革開放以來,這座浙南小城以一種更加開放舒展的姿態擁抱世界:遠赴海外創業經商的青田人,為自己的家鄉創造了“僑鄉”的金名片。

  如今,幾十萬走出去的青田人遍佈世界各地,他們繼承祖輩帶着石雕手藝外出闖蕩的幹勁,以更大的視野格局、更靈敏的市場嗅覺,在他鄉和故鄉之間往來,讓這座小城有了更多“推開家門便是世界”的故事。

  僑商回歸反哺“僑鄉”

  日均售出咖啡約1.5萬杯、年均消耗咖啡豆超80噸;位於山區,卻擁有來自70多個國家的十余萬種商品……在中國,很難找到第二個和青田一樣充滿異域風情的縣城。數據顯示,人口不到60萬的青田,約有38萬華人華僑群體,遍佈146個國家,幾乎每個青田人都有説得上的海外關係。

  2023年11月12日,在浙江青田,展商和客商在華僑進口商品博覽會現場交流。(張曉潔 攝)

  不止縣城,周邊鄉鎮同樣烙印着深刻的海外元素。在方山鄉龍現村,家家戶戶門牌上除了貼有戶主姓名等信息外,還有旅居國國旗,行走其間,宛如置身“聯合國村”。據1934年《中國年鑒》(英文版)記載,在17、18世紀就有少數國人循陸路經西伯利亞前往歐洲從商,而在這“少數國人”中就以浙江青田籍居多。由此推算,青田人出國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300多年前。

  方山鄉龍現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吳立群自2017年起返鄉任職。“這些年,我們在家門口建起了民俗博物館、外幣博物館,向游客講述小山村的僑鄉故事。”吳立群説,2012年,村裏設立全國首個村級外幣代兌點,年兌換量最高可達1000萬歐元。“本來是方便華僑換匯需求,如今也成了我們村獨有的游客打卡點。”

  幾代華僑到異國他鄉尋找個人發展的機會,也在不知不覺中為家鄉創造了更大的發展機遇。

  西班牙華僑毛燕偉早年四處借錢來到西班牙首都馬德里。他幹過製衣賣過花,當過跑堂也洗過廁所,靠着堅定的毅力逐漸積累起經驗、人脈。2006年,毛燕偉開始從事國內採購、海外分銷貿易,生意逐漸步入軌道。2015年,他調轉了貿易方向。在“浙商回歸”號召下,藉&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一期建成落地的機遇,毛燕偉回鄉成立了阿托雷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主做海外商品進口生意。他説:“幾代華僑給青田帶來了獨特的發展機遇,我們是這個過程的參與者,現在也是回國發展的受益人。”

  青田僑鄉進口商品城進口商超場景(受訪者供圖)

  如今,僑鄉進口商品城已經發展到第五期,成為匯聚70多個國家10萬多種進口商品的“世界超市”,吸引300家各類僑資企業從海外歸來入駐形成“回歸矩陣”。

  落葉歸根共同致富

  歸來,是為了更好地發展。除了進口商品城這一大本營,不少華僑也在其他領域找到了自己的坐標。

  “在外辛苦了一輩子,落葉歸根是許多華僑的共同願望。”1990年,24歲的葉先平跟隨同鄉一起遠赴意大利。靠着踏實肯幹,葉先平在當地辦起了製衣工廠,為不少海外大牌代工。“但總想回來做點什麼。”和合作夥伴一合計,把自己回鄉養老的願望做成一個項目成了大家的共識。

  2017年,葉先平借回鄉參加世界青田人大會之機,與青田僑鄉投資項目交易中心負責人交流了想法:建一座集康養、旅游為一體的小鎮,既圓僑胞的“回家夢”,也給家鄉發展添一把力。2018年底,這一被命名為威尼斯康養小鎮的項目正式動工建設。而今,一座歐式風情的康養小鎮初具規模。

  項目帶動人氣後,葉先平開始着手帶動周圍村民共同致富。“在異鄉創業互幫互助的同鄉情誼不能丟。”除了小鎮周圍村民自行開啟的小吃店、雜貨舖,項目還帶動80余名當地勞動力從事後勤服務工作,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青田縣僑聯黨組書記、主席葉娟説,豐富的華僑資源是青田的獨特優勢和持續動能。近年來,青田縣千方百計為華人華僑做好服務。為整合利用分散各國、自用的海外倉資源,青田成立了華僑海外倉貿易促進會;為了解決華僑結匯換匯問題,青田還持續推進全國個人僑匯結匯便利化改革試點工作。

  完善的公共服務得到的是華僑“真金白銀”的回饋。數據顯示,2023年第五屆僑博會共吸引華僑産業項目43個、製造出海項目22個、生活方式項目38個,這批項目總投資額超97億元。

  2023年11月12日,第五屆僑博會在浙江青田開幕。(張曉潔 攝)

 “背靠祖國放眼全球”

  意大利人路易吉·德拉雷納是青田喬葉裏餐廳的主廚,之前為買不到地道意式香料而遺憾的他,如今正被香茅草等亞洲香料食材吸引,嘗試一款腌漬鴨胸的創新菜。

  餐廳創始人賈曉月曾旅居意大利20多年。她説:“中國和世界的距離因為交往融合而變得更近。現在店裏的外籍員工能夠很便捷地上網購物,全國各地的游客也能在青田感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

  以僑為媒,當代的雙向交往距離變得更近。2022年7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在青田舉行。各國農業部部長、駐華使節,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相關專家學者和私營部門代表等來自3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200余名代表出席會議,眾多中外嘉賓現場參訪了方山鄉稻魚共生系統核心保護區,見證青田人居及生態環境改善和“稻魚共生”世界農業文化遺産的傳承故事。

  吳立群説:“我們每年的‘稻魚之戀’豐收節都能吸引不少外籍嘉賓和我們一起嘗新飯、抓田魚,還有不少留學生將方山鄉作為研學地。”

  交往帶來融合,融合又進一步促進往來。幾代人扎根,青田華僑在海外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2020年,青田華僑楊志巧當選法國大巴黎區維勒潘特市議員,是該市首位華人議員;葉先平也曾擔任過意大利富切基奧市的外籍議長。

  近年來,除了歐洲等傳統聚集地,青田華僑跟隨市場脈動,不斷在南美等國家開拓機遇。智利麗水青田同鄉會副會長季興木説:“背靠祖國放眼全球,我們新時代的華僑會是共建‘一帶一路’中非常敏銳和活躍的因子,會繼續擔當中國和世界共創機遇的重要橋梁紐帶。”

【責任編輯:張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