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2/10 09:43:0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為有源頭活水來——來自錢江源頭的發展答卷

字體:

  來源:2月10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鄔煥慶 王俊祿 段菁菁

  大自然在鬱鬱蔥蔥的山林下,積蓄生命之源,再把它匯聚成細流,漫過樹根、綠苔,越過頑石、淺灘,沿着蜿蜒山脈豁然涌出,一路匯入大江直奔東海,回眸一個驚濤拍岸的錢江潮。

  錢塘江是浙江的母親河。新春伊始,我們溯流而上,追尋錢塘江南部源頭所在地浙江開化——這座山區縣和生態城的發展密碼。

  踏着春天的節拍,行走在開化這座千年古邑的山水人文間,記者越來越清晰地觸摸到一個真理的脈動——為有源頭活水來:開化,她因錢塘江的源頭滋養而鐘靈毓秀,更因重要思想的源起而生機勃發,這片曾經“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偏荒之地,在新時代的大潮下,正怒放出“好山好水好地方”的旖旎春光……

  “兩山”指引生態答卷:“一定要把錢江源頭的生態環境保護好”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宋代朱熹的名作《觀書有感·其一》。

  在開化,“半畝方塘”沿溪而開,“清水魚”聞名遐邇。

  古語説“水至清則無魚”,但開化的“清水魚塘”,給出的是另一番解讀。利用水的自然流動,清水入方塘,青草喂養,活水穿塘而過。良好的水質為開化清水魚提供了最佳環境。

  圖為浙江省開化縣何田鄉淇源頭村,村集體興辦的“清水魚塘”。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王俊祿 攝

  “開化養魚用的是‘古法’,‘古法’就是順應自然的‘無法’,‘無法’才能成‘大法’。”汪東女是開化縣何田鄉淇源頭村黨支部副書記,言語樸實,講的是自己悟出的道理。

  如今,開化清水魚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全縣有清水魚塘1.1萬餘口,養殖生産面積2250畝,年産值2.5億元。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浙江省開化縣何田鄉淇源頭村農戶家中,方塘內養的是“開化清水魚”。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王俊祿 攝

  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主要負責同志第一次來到開化,調研“源頭保護”和“山海協作”等工作,就特別囑託“一定要把錢江源頭的生態環境保護好”。

  20多年間,開化一以貫之扛起“生態立縣”戰略使命,堅定樹立“錢江源頭築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的初心,從“變‘種種砍砍’為‘走走看看’”,到關停200多家污染企業的“壯士斷腕”,再到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的先行者,開化如一道綿延&&的綠色長城,守護之江大地的勃勃生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於錢塘江源頭的開化來説,踐行“兩山”理念帶來的影響更加深遠。

  圖為位於浙江省開化縣境內的錢塘江源頭。張國友 攝

  大山深處,層巒疊嶂,雲霧繚繞。汪樹龍從家裏出發,穿過小溪,翻過後山,步行來到海拔1200米的石耳山上,監測這裡的動植物生長情況。這位被稱為“農民科學家”的護林人,早年卻是個伐木工,賺的是砍樹、燒炭的錢。他沒有想到,有一天能“搖身一變”,成為大山的守護者。

  在他的印象裏,以前的開化走的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發展路子。“那時候,依靠豐富的林業、煤炭等資源,開化興辦水泥廠、造紙廠等企業,帶來了一年10億元以上的産出效益。”汪樹龍説,半米木頭能換一台收音機,一米木頭能換一台電視機,兩米木頭能換一台拖拉機,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由於“生態賬戶”透支,從錢江源流出的水變成了劣五類,不僅給當地群眾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還威脅到了下游地區的用水安全。

  新世紀之交,開化率先在全國確立並實施“生態立縣”發展戰略,在保護好綠水青山中謀求長遠發展。按照保護錢江源的要求,開化不惜代價、不遺餘力“騰籠換鳥”,先後關停污染企業、木製品加工廠百餘家,為綠水青山築牢生態屏障。

  一次艱難的抉擇、一段轉型的陣痛,開化迎來了新機遇——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列入國家主體生態功能區,獲評全國首批“中國天然氧吧”,獲批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浙江省開化縣何田鄉淇源頭村農戶家中,方塘內養的是“開化清水魚”。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王俊祿 攝

  目前,開化已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鄉鎮10個,打造了一批休閒農業與鄉村旅游示範鄉鎮、森林生態旅游主要景區(點),全縣近2萬人端起“生態碗”、吃上“旅游飯”,佔全縣總人口近一成。

  800年前,朱熹來到古鎮馬金,赴“包山之約”。因為包山之麓山明水秀,他在學術交鋒之餘,聯床聽雨、賦詩唱和,潑墨寫下“松楸鬱鬱包山外,第宅巍巍西市偎”,描述的正是南宋時期包山的繁榮景象。

  然而,朱熹筆下的景致曾一度消失。馬金溪邊的下淤村黨支部書記葉志廷説,以前採砂是村裏的主要産業,挖砂船馬達隆隆作響,河道支離破碎。再加上垃圾、污水都往河裏排,馬金溪慢慢成為了一條臭河。村後的白虎山、月亮山,也被村民砍成了“瘌痢頭”。

  “近些年,在陸續開展流域治理、河道清淤、景觀美化、‘人魚和諧’溪流創建等工作後,溪水煥發出它本來的模樣,水乾淨了,水質也穩定保持在I類。”馬金鎮黨委書記、馬金溪鎮級河長徐許新説。

  在浙江省開化縣華埠鎮金星村拍攝的錢塘江上游馬金溪。張國友 攝

  推窗見綠、移步換景。如今,守綠護水成為開化人的生活習慣和自覺行動。每年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堅持了42年,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0.9%。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源頭活水清澈,才有下游百姓的富足萬千。散落於錢塘江畔的人們,舉目望向同一輪月,低頭共飲同一江水。縱使相隔千里,也被江水緊緊維繫。

  “兩有”打開共富答卷:“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開化縣的縣域形狀,猶如一片樹葉,穿城而過的馬金溪猶如葉脈在這片綠色的土地中徐徐展開,滋養着沿線5個鄉鎮、126個村,近20萬人口。

  緣溪行,至雲低水闊處就能望見上游的金星村。曾經讓村民們厭棄的“晴天一身土,下雨兩腳泥,一雙雨鞋穿四季”,如今進村宛若進花園。村民們開民宿、賣茶葉、辦農家樂、外出經商……每個人都向着美好生活努力奮鬥。

  在浙江省開化縣華埠鎮金星村,馬金溪兩岸風光旖旎。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王俊祿 攝

  “環境好了以後,我們村的茶樹長在青山間,用清泉水澆灌,出産的龍頂茶葉品質當然好。”金星村原村支書鄭初一説,村裏98%的農戶都種起了茶,該産業每年帶來700多萬元收入,茶園成了當地村民致富的聚寶盆。

  多年來,開化一任接着一任抓,不斷深化“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實踐路徑,不斷攻堅遠離大中城市、山區“自閉症”較重,生態地位重要、發展“緊箍咒”較多,人口大量流失、鄉村“空心化”明顯等短板,努力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全縣順利實現高水平全面小康,不斷推進共同富裕進程,探索一條生態保護和群眾增收雙贏的山區共同富裕之路。

  在開化縣最北端的龍門村,圍繞“九溪龍門”這一旅游品牌,龍門村正打造水清、岸綠、景美、人和、民富的現代鄉村。

  400多年前,龍門村先人來到這個深山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狩獵、種糧、砍樹……龍門村人靠山吃山,但隨着商品經濟的衝擊,不少人還是覺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紛紛逃離大山,外出打工。

  直到近些年,獨特的山村野趣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城裏人。看到發展時機,村裏成立旅游開發公司,農家樂全部以“龍門客棧”作為品牌,定期開展禮儀接待等培訓,家家戶戶做到庭院美如畫、經營有誠信、産品有特色、待客如父母、處事講文明。

  “放下柴刀,拿起刻刀”,開化縣根宮佛國從農家小作坊起步,如今成為國家5A級景區,是全球最大的根雕博物館、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吸納了不少農民雕刻師。

  而在城市社區,政府“搭&&”“拓崗位”,為城鄉居民拓展就業崗位。地處縣城的芹陽辦事處元啟社區,是一個以水庫移民為主體的搬遷安置區。記者在社區2023年新開設的“共富工坊”看到,這家臨街的“共富工坊”有200多平方米,集展示銷售、技能培訓、供需對接、共富超市、政策諮詢、公共服務於一體。“移民成為新居民後,進城就能有工作。”村民徐梅紅是這裡的“共富超市管家”,她説,社區共有婦女2500多人,60歲以上老年人900多人,通過共富工坊,只要有就業意願,幾乎都能滿足。

  開化還注重“送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走好轉移就業之路,讓富餘勞動力有事做。對外,鼓勵富餘勞動力外出創業創新,目前有十余萬人縣外就業創業,形成了“開化粉刷匠”“開化大廚”等特色品牌,其中經營的美食門店5000家以上,直接就業5萬餘人。對內,鼓勵技能提升,3.3萬人取得各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技能人才達到約5萬人。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闡明了山區縣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突出了發展機會均等和發展成果共享的共同富裕理念和實現機制,指引開化幹部群眾甩掉了欠發達的帽子,實現了綠富美的願景,正從全面小康闊步走向共同富裕。”開化縣委書記夏盛民説。

  “兩富”書寫文明答卷:“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浙江要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積極探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包括“富口袋”,也要“富腦袋”,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推進書香社會建設。

  開化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呂燕説,開化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當地依託錢江源文化、紅色文化、根雕文化、古文化,將其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以青年宣講、文化禮堂、志願服務為主導,構築“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精神家園。

  開化縣齊溪鎮豐盈坦村曾是又窮又亂、選不出村書記的後進村。當過中學領導的程義法回村擔任支部書記後,實行以禮治村。一方面以禮定規,定下村工程項目和資産管理的鐵律;另一方面以禮育民,每年舉辦最美家庭、最美媳婦、最美學子、最美孝子等“最美系列”表彰大會,定下村規村訓,解決了歷史遺留的宗族矛盾。很快,豐盈坦民風、家風全面轉好,村民們“白天肩膀挑起來,晚上廣場跳起來”。短短幾年,村集體資産從零到570萬元、村集體收入從零到20.3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近3倍。

  楊林鎮東坑口村則把孝敬老人寫進村規民約,&&“孝行二十條”等系列“孝老愛親”標準,建立老人笑臉墻,連續9年舉辦重陽節活動,促進民風村風和諧。

  “來之前我想象這裡是偏僻的、閉塞的,不太適合藝術創作。當我抱着看一看的態度到這後,發現這裡不僅山清水秀,村貌乾淨整潔,公共服務的配套設施也特別完善,超乎我的想象。”第一次來開化縣音坑鄉下淤村時,北京藝術家陳進忍不住感慨。

  近年來,下淤村在鄉村文化振興、共同富裕方面不斷尋找出路,導入窯裏人家的磚窯文化、讀經古村的農耕文化、吳府竹藝的竹編文化、漢唐香府的五道文化、奇蜂寨的蜂文化、國家省市非遺技藝,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大師帶來的各種傳統文化和行為藝術等元素。

  藝術家們不僅用藝術裝點了村舍,更讓村子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村裏一批老宅換新顏。改造後的農房既有藝術性,又有實用性、趣味性。

  游客一多,村民便有了更多掙錢的門道。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在家門口找活幹,比如開民宿、開農家樂、種植果蔬、做文創等,實現家門口的創業就業。

  未來鄉村是什麼樣?開化繪出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注腳——打造開放包容的活力鄉村,最大限度地推動“産村人文”共融共興,充分彰顯“宜居、宜業、宜文、宜游”的未來鄉村特色魅力;打造共治共享的精神家園,堅持以人為本,打通“縣鄉一體、條抓塊統”與數字鄉村的融合,推動現代化人際交往和“四治融合”鄉村治理,讓鄉村更有市井味、鄉土味、煙火味,讓鄉村成為現代人嚮往之地……

  1175年,赴“包山之約”的朱熹在錢塘江源頭看到了嚮往的春日景象。河岸垂柳撥弄旅人心弦,引得他不禁想起舊作:“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而在這個早春二月,在錢江源頭極目遠望,千年古邑有了新時代迴響: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責任編輯: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