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2/03 09:58:38
來源:新華網

強信心·走進百企丨百年老字號綻放新活力

字體:

  新華網杭州2月3日電  在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的老人頭尚品有限公司(簡稱老人頭)生産車間內,生産流水線整齊排開,工人們正在加緊生産趕訂單,鞋面裁剪、縫合、貼底、質檢、包裝……一雙雙成品鞋“走”下流水線,即將銷往全國各地。

  自1899年至今,老人頭品牌已傳承六代人,歷經沉浮後迸發出新生活力。“目前企業訂單量排得滿滿的,時間緊任務重。”老人頭品牌第六代傳承人葉奇豪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企業越忙碌,越能説明消費者對老人頭百年品牌的認可。”

  老人頭尚品有限公司廠房。新華網發 受訪者供圖

  百年堅守 練好“足下”功夫

  在老人頭鞋業展廳內,“一雙鞋傳承百年心”八個大字特別亮眼。“百年堅守,傳承的不僅是品牌和歷史,更是一種社會責任。”葉奇豪説。

  19世紀末,老人頭品牌創始人陳光祖師承意大利鞋藝設計師安得·佩魯吉的傳人魯尼,在上海灘開設了第一家老人頭手工製鞋鞋鋪。20世紀90年代,腳踏一雙老人頭,是國人追崇的潮流標準。之後三十餘年,潮流趨勢迭代速度空前,老人頭韜光養晦,在傳統與流行中不斷融合。2014年,老人頭被認定為“浙江老字號”。

  據介紹,一雙經典的老人頭皮鞋,需要歷經製作楦頭、裁剪、花紋繪製、縫合、打磨等300余道工序,需要花費至少80個工時。“從設計團隊的巧思,到選材用料的精心,再到數百道工序的打磨,一針一線、一敲一錘,我們都有經驗豐富的製鞋匠人把控品質。”老人頭品牌部經理葉琼説。

  近年來,老人頭乘着數字化改革的東風實現了智能化量産,進一步擴展了市場“朋友圈”。據統計,老人頭目前已有4家國內電商分公司,16個省級代理,在全國各地建立80多個經銷服務網點,終端門店達1500多家,線上服務商達2000多家,擁有100多個運營自媒體&&。

  2023第十屆溫州國際時尚文化産業博覽會上,老人頭鞋鋪吸引廣大消費者。新華網發 受訪者供圖

  “觸網”電商 老字號開啟新征程

  “市場快速發展,電商&&逐漸盛行起來,它拓展了線上銷售渠道,這無疑是個好機會。”葉琼説。

  隨着社會消費主力人群發生轉變,老人頭也遭遇了老字號普遍遇到的新挑戰——皮鞋消費市場老化、份額逐漸縮小。面對現實,老人頭把目光投向年輕消費群體。

  2021年,老人頭開啟了年輕化、網絡化營銷與品牌運營新進程,成立了電子商務分公司,啟動線上個性化、立體化、專業化營銷體系,在線上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根網線”還拉近了老人頭與用戶的距離,建立了老人頭與用戶對話的新鏈結。“我們在自媒體&&上發起招募活動,將當季鞋品寄送給&&用戶,讓他們親自上腳測評,併發布真實、客觀的試穿體驗。”葉琼説,老人頭希望通過這樣更加貼近用戶的方式,生産出好看、好穿又實穿的皮鞋,幫助産品更好、更高效地走進用戶生活。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2023年以來,老人頭多維運作“繼續使用明星代言”“內容興趣種草”“打造主題直播”等營銷活動,以創新營銷重塑品牌形象。同時,深度拆解來自用戶的反饋,通過場景化營銷手段,將皮鞋和用戶需求與日常生活場景結合,以獲得新的增長點。

  2023第十屆溫州國際時尚文化産業博覽會上展示的藍夾纈非遺聯名系列新品。新華網發 受訪者供圖

  跨界融合 老字號綻放新活力

  “在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們已實現了藍夾纈非遺聯名鞋款的量産。”葉奇豪説。

  據介紹,這雙鞋名為“藍如玉”,是老人頭與溫州市的地方傳統印染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藍夾纈的聯名鞋款,由國家非遺藍夾纈博物館館長王河生參與産品設計和藍夾纈製作。

  “藍如玉”曾在2023年10月舉行的2023第十屆溫州國際時尚文化産業博覽會上展出,吸引了諸多觀眾駐足。來自溫州瑞安的陳女士&&:“藍夾纈帶有我們年輕時的記憶。今天看到藍夾纈元素竟然出現在了鞋子上,這樣的組合我從未見過,感覺很有意思。”

  隨着更多滿足時尚度、個性化、功能性等消費需求的鞋子被不斷推向市場,鞋履已經不再只是具備裹足護腳的基礎作用。“我們通過挖掘非遺項目與鞋履的融合性和關聯性,讓大眾能更加清晰地感知到傳統文化基因與新興潮流元素相互疊加融合迸發出的新魅力。”葉琼説。

  據了解,溫州素有“百工之鄉”美譽,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富。2023年年初,老人頭嘗試與溫州傳統文化相結合,將溫州崑曲、藍夾纈、甌繡等國家級非遺元素和畬鄉非遺元素融入鞋款中,首推四款非遺文創聯名鞋款。

  “非遺技藝往往工序繁瑣、技術含量要求高、製作周期長,對材料有特定的要求。這導致純手工製作的非遺聯名鞋款往往造價高、工期長,難以量産。”葉奇豪説,隨着這些帶有濃濃非遺元素的鞋品的量産,跨界“碰撞”有了更豐富的想象空間,更激發了老字號品牌的新活力。

  監製:翁璟

  策劃:馬江

  統籌:胡炎楨

  采寫:朱建波

  設計:戰曉菁

  核校:張靈

【責任編輯:張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