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12/17 14:54:58
來源:淳安縣委宣傳部

浙江淳安白馬地瓜幹變身致富“軟黃金”

字體:

  初冬時節,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白馬村,一篩篩地瓜幹成為家家戶戶房前一道獨特的美景,村子裏溢滿了地瓜的香氣。

  香甜軟糯的白馬地瓜幹,色澤金黃,是淳安人民舌尖上的一道美味。這幾年,白馬地瓜幹,往往是地瓜還沒出土,便已被預訂,十分暢銷。

 好生態孕育好山貨

  白馬村位於淳安第一高峰磨心尖下,這裡群山延綿、溪流縱橫,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由於海拔高,獨特的小盆地氣候,使得地瓜生長周期偏長,卻也讓美味有更多了時間積累。

  “我們這邊土地好,沙土伴黃土,非常適合地瓜生長,”白馬村村民老廖看著手中的地瓜自豪地説,“由於地勢高,早晚溫差大,地瓜糖分也高,同樣的品種到了其他地方,種不出來我們這的口感,所以我們常説正宗的白馬地瓜走不出衍昌山。”

  作為千年古村,白馬村種植地瓜、加工地瓜幹的歷史悠久,白馬人堅持原種種植,育種着名為“南瓜黃”本地品種,橘紅色的薯肉,紫紅的外表皮,加上大小均勻,薯身光滑,很適合做地瓜幹。

  “其實這些年來我們也嘗試選育過其他品種地瓜,但是生産的地瓜幹口感都不理想。還是我們的‘老南瓜’種好。”白馬村黨總支書記吳約木説。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本地特有的地瓜品種,為白馬村孕育出了獨一無二、品質上乘的優質地瓜。

 好工藝造就高品質

  白馬地瓜幹的優質和不可替代除了大自然的偏愛,更離不開白馬人代代相傳的工匠精神。

  慢工出細活,白馬地瓜幹的生産便起步於一個“慢”字,新鮮出土的地瓜需要靜置儲藏40天左右,完成第一次“自然糖化”。

  然而在去皮、清洗這道工序,須講究一個“快”字。地瓜去皮後要迅速放入清水,防止氧化,洗去漿質,唯有這樣經過蒸煮晾曬後的地瓜幹色澤才會呈現誘人的琥珀色。如果漿汁洗不乾淨地瓜幹就會有黑點,從而影響了地瓜幹的品相。

  最後便是白馬人堅守百年的“三蒸三曬”製作工藝,每次蒸熟以後均需要去除部分水分,再取出放置三天,進行“糖化”。

  “一蒸為熟,二蒸為甜,三蒸為軟。”白馬村村民李小建説,“經過實打實的三蒸三烘三次‘糖化’,10斤鮮地瓜只能製成1斤地瓜幹,雖然量少,但是這樣出來的地瓜幹才能達到最佳的食用口感。”

  歷時50余天,經歷15道工序,一塊從地裏挖起來的土疙瘩變成手裏色香味俱全的地瓜幹,精工細活才能造就精品。

 好機制帶動共同富

  軟糯香甜不失韌勁的地瓜幹,承載了白馬幾代人的記憶。從貧困年代人們用來果腹的“救命糧”到如今成為家鄉百姓的“致富經”,地瓜幹産業的日益紅火,點燃了白馬片區振興發展火種。

  為了將白馬的“軟黃金”做強做大,近年來,白馬村在專家的指導下,持續育優本地品種,不斷優化種植技術,杜絕農藥化肥,統一生産標準,堅守傳統工藝,不斷提升地瓜幹品質,增加産品附加值。

  據悉,白馬村在去年非糧化整治120余畝田地的基礎上,把“農田水利專項債項目推進”作為重點領辦問題,集中流轉了150余畝土地進行高標農改造,統一小改大、土壤改良、提升水利設施,為後續建設地瓜高效示範園打下了堅實基礎。

  目前,白馬村集體建立了黨建消薄基地200余畝,連片種植高品質地瓜、香榧、高山蔬菜,統一使用“大下姜”區域品牌。通過“國企+行業龍頭+産業協會+村集體+農戶”的運營模式,借助鄉村振興公司、幫帶公司、強村公司&&,制定合作運營計劃,幫助銷售“大下姜”農産品,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要效益、向品牌化要附加值,以“紅薯經濟”拓寬村民致富路。(王亞萍 徐亨)

【責任編輯:韓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