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12/16 17:54:00
來源:浙江發布

新一批浙派民居建設典型案例出爐

字體:

  近日,省建設廳發布浙派民居建設典型案例(第二批)名單,全省10個案例入選。

  “千萬工程”推進過程中,浙江始終圍繞讓農民群眾有“好房子”的目標,通過保護利用一批傳統民居、改造提升一批存量農房、新建呈現一批現代農房,建成了一批“浙派韻味、地域特色、風貌協調、文化彰顯、功能現代、安全經濟、綠色宜居”的浙派民居。

  杭州市富陽區富春街道宵井村浙派民居

  宵井村在門前山區塊利用低丘緩坡建有59幢獨立式浙派民居,以林地及茶園相結合,定位為宜居、宜業、宜文、宜游的詩意田園類型浙派民居。

  建築均以坡屋面小青瓦為主,利用坡頂的大小不一,以及坡地建築的前後、高低穿插結合,結合農田風光,錯落有致地勾勒出一幅悠閒雅致的田園畫卷,體現村落空間的形態美感。

  項目建設過程中,構建起了建房戶戶主會—村兩委班子—建房戶代表—村務監督小組為一體的透明決策實施網絡,讓農民成為新民居建設和管理的當家人。同時,該村發展農村休閒、民宿等新型農村經濟業態,帶動村民走上“美麗經濟”之路。

  寧波市象山縣賢庠鎮青萊村浙派民居

  青萊村依託象山縣實行的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結合當地的民宿發展,建設了27棟白墻黑瓦、錯落有致的浙派民居。

  建築風貌上,巧妙運用具有浙北特色的建築元素,打造具有現代中式風貌的建築群落,溫婉內斂、簡約大氣,既突破傳統建築形式,又保留象山傳統建築元素。

  青萊村全面排摸倉庫、林地、養殖水面、淺海灘塗等閒置資産,將原破舊四合院老房區域46戶老房收為村集體所有,獲頒全省第一本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不動産權證。村集體享有所有權,農戶享有資格權,將經營權流轉給投資商,全力保障開發投資者、村集體和農民三方利益。

 寧波市海曙區章水鎮李家坑村浙派民居

  李家坑村地處四明山腹地,海拔500米,建村500餘年,村內古建築大多為明末清初的四合院。李家坑村在依託原明清建築整體風貌基礎上,全面啟動並實施農房梳理式改造工作。

  李家坑村保持古村古風古韻,古色古香的整體風貌,採取整理、整治、整修為主,拆舊建新、落架重建為輔的方式,使得新舊建築相輔相成、和諧統一形成一個完整的村落空間形態。

  近幾年李家坑村以打造浙派農房風貌為切入點,不斷完善道路、停車場、旅游公廁、步行街等公共配套設施的改造升級,着力打造吃、住、行、游、購、娛“趣唐潮”四明山區域旅游品牌。

  溫州市泰順縣司前鎮左溪村浙派民居

  左溪村是浙江省畬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村。村落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具有濃郁的溪山融合風貌特徵。左溪村以“土墻青瓦藍腰帶,加檐加頂加上蓋”的獨特風貌,營造出畬鄉傳統風味泰順厝民居。

  在高標準推進司前畬族鎮左溪村下山移民點農村住房建設試點工作、提升安居宜居樂居的“浙派民居”風貌的同時,以升級創新為導向,2021年左溪村提出以農戶出資源,企業出資金,村集體運營的“村+企+戶”的共富發展新模式,盤活在地資源,為鄉村民居植入産業基因。

 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墅豐村沈家墩浙派民居

  墅豐村沈家墩自然村依託村莊設計與農房設計落地試點,以豐子愷文化為IP,將漫畫元素融入到浙派民居建設中,建成集漫畫文創和研學為主題的“子愷漫畫村”。

  建築風格傳承浙派和本地建築的鄉土特徵建築要素,運用了民居窗、人字線、直屋脊、披檐窗、露檁架、粉黛色、戧板墻等元素,充分展現浙派民居特色。

  通過創新農房建設模式,探索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宅基地盤活政策體系,引入了子愷餐廳、子愷漫居、子愷漫屋等多個業態,為村莊産業發展提供了新動力。同時將華騰豬舍裏、新天澤莊園等十多個農莊整體運營,打造一個以漫畫創作研學為主題的活力鄉村。

  紹興市上虞區驛亭鎮西陡門新村浙派民居

  西陡門新村因水而生,黑瓦白墻,村內的石階、石墻、石瓦的傳統江南建築與現代民居完美融合。按傳統的三進式設計,融傳統江南園林造景手法,真實還原江南民居的生活習慣。

  圍繞打造“原鄉原野,夢棲詩意江南”,依託溪流、小橋、船、田園風光,上虞特色的隱逸、民俗等文化,打造傳統民居風範,復興鄉村記憶,塑造詩意生活。

  衢州市柯城區七里鄉新店村安置小區

  新店村將農房建設與産業振興相結合,發揮七里鄉作為4A級景區的優勢,以農房改造建設帶動民宿産業發展,以浙西山村民居的典型特徵為主線,加強農房改造的風貌引導。

  新店村在改造上盡量做減法,保留原有風貌,修舊如舊,反映地域特徵,新老建築形成整體、系統的建築群,青石古道交錯縱橫,做到了尊重每一寸山鄉土地,在對村莊環境以及村民居住條件進行改善的同時,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實施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

 舟山市普陀區東極鎮東福山大樹灣石屋精舍群落

  東福山大樹灣石屋群以岩石為主,多為石材或石木結構的1-2層房屋,漁民們為了抗&以石為原材料建造房屋,這種海邊特有的石屋、石墻及石路,成為東福山最有特色的一道風景。

  為打造東海最美主題風景線,大樹灣以“東海福地,祈福之旅”為主體,通過閒置房屋收儲、重點文化保護、特色景觀修築、基礎設施維護,打造了大樹灣石屋精舍群落。提取海島文化要素對部分村道、碼頭及沿線區域欄杆進行修復,以線穿點打造自然生態的旅游風景區。

  台州市仙居縣淡竹鄉下陳朱村浙派民居

  下陳朱村以建設“神仙居腳下整潔美麗、和諧宜居”的新農村為目標,持續推動現代宜居農房建設,着力提升鄉村居住環境,依託自身自然生態景觀以及毗鄰大神仙居景區的區位優勢,開展農房改造,建築風格優雅,融入“浙派民居”特色。

  通過堅持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與宜居型農房建設、特色民宿相結合,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堅持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的環境整治新理念,結合原有村容村貌,全面提升了村容村貌,打造了宜居宜業的鄉村人居環境。

 麗水市蓮都區大港頭鎮利山村浙派民居

  利山村作為畬族聚居村,有着濃厚畬族特色文化的民族風情。民居設計採用青磚、白墻、青瓦、灰色塗料等元素,結合馬頭墻設計,整體建築大氣、簡潔,並與利山村原有建築元素相呼應,營造淳樸自然、簡約大氣的浙派民居鄉村建築風格。

  近年來,利山村以建設主題村落為契機,通過舊村改造和特色畬寨建設,搭建起帶動産業發展的空間載體,大力弘揚畬族文化,全力發展鄉村旅游和民宿經濟,發展生態精品養生農業,逐步走上綠色發展道路。

【責任編輯:韓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