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將家鄉三七市鎮的遺址文化與骨木鑲嵌有個完美的結合,用非遺去詮釋史前文化。”李永權是浙江省寧波市三七市鎮人,19歲拜師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甘金雲,2017年返鄉創業,33年來他學習和鑽研骨木鑲嵌非遺技術。如今,他的客戶遍佈全國多地。
“這是牛骨,像這樣將畫有圖案的紙貼在上面,再用鋼絲鋸按照形狀鋸出來,把它嵌入到木板裏磨平,最後將魚鱗等細節拉出來就好了。”李永權正在工廠內忙碌着,手上頭上都沾滿了木屑。
李永權兩歲的時候跟着父親去到了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19歲那年無意間發現骨木鑲嵌的傢具色彩明亮、線型光滑、銜接無縫,做工相當精緻,好看極了,於是就向父親提出想要學習這項手藝。
1990年,在父親的支持下,李永權來到寧波工藝美術廠,拜師甘金雲,並刻苦學習骨木鑲嵌技術。“那年工廠接到了製作北京亞運會金幣盒的任務,我也有幸參與其中。”
做了三年學徒後,李永權又做了四年多的傢具木工,技藝成熟後於江北開了一家倣古木製品廠。2015年遇廠房拆遷,他便開始決定回鄉繼續創業。“因為我們鎮上有田螺山遺址和井頭山遺址,我想試着將遺址文化與骨木鑲嵌有個完美的結合,用非遺去詮釋史前文化。”
2017年余姚田螺山倣古木製品廠在余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成立,次年他被授予“寧波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今年4月他又被評為余姚市非遺物質文化遺産骨木鑲嵌代表性傳承人。“20多年來我也收了五個徒弟,他們現在也都自成一家,在余姚、慈溪等地開廠接業務。”
李永權展示了許多新奇又精緻的骨木鑲嵌産品。“這個是黃楊木鑲嵌的;那個是牛骨鋸出來鑲嵌的心經;這是文創産品,筆筒和鎮尺;這個是用來展示的微型傢具……”他介紹説,骨木鑲嵌是寧波的民間手工藝瑰寶之一,最初技藝為木嵌,採用不同木片經切割、鋸出形狀後鑲嵌進木料裏而成,不同木料組合鑲嵌的方式用作日常器具、傢具、建築的裝飾。後來幾經傳承發展,鑲嵌材料由木片逐漸拓展到骨片、象牙片、螺鈿片等多種材料,色彩愈加豐富,形式愈加多樣,古樸大氣的鑲嵌風格頗受市場歡迎。
如今,李永權仍然在不斷探索更加新穎的骨木鑲嵌花樣,不僅如此,受家鄉遺址文化的影響,自己在創作時也會進一步研究史前文化,嘗試製作出更具余姚特色的骨木鑲嵌工藝品:“我回到家鄉辦廠,就是希望利用田螺山、井頭山遺址裏的文化特色,讓這項非遺技術活起來,讓更多人了解到骨木鑲嵌。”(邱琼 王露艷/文 余姚市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