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六名台州攝影家組團驅車來到溫嶺,拍攝當地的國保、省保。現場,攝影師們持長槍短槍,分散取景,用鏡頭對話文物,用光影定格歷史。此次活動是台州市文物局落實巡察問題整改,宣傳文物保護理念,加強文物監管,也是“我為台州文物拍個照”活動的內容之一。
三池窟大寨屋
三池窟大寨屋群位於溫嶺市大溪鎮中溪村(原三池窟村)。三池窟因村內有頭池、中池、飯籮頭池三個池及村後又有一窟,故名。大寨屋建於20世紀70年代,在三年內嚴格按規劃實施建成。村子中心開挖了一條長約500米人工河,屋以河建,河跟屋走,每一幢大寨屋整齊有序地坐落在河的兩旁,坐北朝南。每幢大寨屋由九間房子組成,共有32幢。佔地面積為35304.92平方米,每間房子由樓房、平頂及前道地與後通道組成,總長約23米。屋高為8米,寬3.3米。樓屋住人,平頂為生活用房,前道地為晾曬場。建時就地取材,選用長嶼石板、石柱及當地土燒制磚建成,體現了當時溫嶺民居的時代特徵。
江廈潮汐試驗電站
江廈潮汐試驗電站位於溫嶺市西南江廈港,站址設於溫嶺市塢根鎮下樓村。大壩橫跨江廈港南北兩岸,北岸為溫嶠鎮烏沙門村。壩西為樂清灣。電站是我國最大的潮汐能電站,規模至今仍保持亞洲第二、世界第四。電站最大的特點是單庫雙向發電。樞紐建築物由大壩、泄水閘、廠房等組成。這裡在2019年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塘天后宮
石塘天后宮包括桂岙天后宮和東海天后宮。桂岙天后宮位於溫嶺市石塘鎮桂岙村麒麟山東南麓。相傳,桂岙天后宮始建於明,現存建築為清光緒時修建。東海天后宮位於溫嶺市石塘鎮東海村。始建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民國6年(1917)重修,1999 年再次大修,遂成今東海天后宮。石塘天后宮格局完整,小巧精緻,為優秀的民間宗教建築,體現了媽祖文化,並富有閩南文化色彩,且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和藝術感染力。
石塘陳宅
2011年1月,石塘陳宅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這座舊宅的前樓已被辟為“溫嶺市海洋民俗博物館”,用反映石塘自然風光、建築特色、民俗風情、漁業生産等的圖片及實物,系統展示石塘海洋民俗文化。
溫嶺碉樓(粗沙頭村雙碉樓)
溫嶺碉樓位於浙江省溫嶺市塢根鎮、石塘鎮等地。溫嶺市塢根鎮白璧村、石塘鎮東興村、粗沙頭村等地位於山海之間,舊多匪患,多建有碉樓以防匪。碉樓形式多樣,分為三類,有獨體式的,有院落附帶式的,有過街式的。碉樓多木石結構,多三至五層。墻體用石或磚砌築,厚實堅固。墻面開方形、券形等窗,並開有槍眼。屋頂形式有雙坡頂、四坡頂、攢尖頂等,小青瓦蓋頂。
粗沙頭村雙碉樓位於溫嶺市石塘鎮粗沙頭村村部南側。雙碉樓所在原為一個合院式建築,為民國時期當地地主林班臣所建。現存的碉樓為三層,單間、木石結構、四坡頂。現屋面共用兩縫梁架,圓作露明造,梁架共用三柱三桁,大梁直接架於石墻,東、西碉樓外墻外側使用條石砌築,內側則用自然石材砌築。墻體上開有斜向下的槍眼及帶鐵柵欄的方形窗。屋面施扁椽、小青瓦屋面,脊磚壓脊。溫嶺帶碉樓的民居多為帶單碉樓的,雙碉樓較少。粗沙頭村雙碉樓為目前所知僅存的雙碉樓孑遺。
新金清閘
新金清閘於1935年正式竣工,投入使用。建成之初共22孔,排水凈寬55米,屬中型水閘。閘身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為浙江建造現代水閘之始,閘門為木結構,使用手搖機械啟閉機,擔負金清水系排澇、蓄淡、禦鹹等重要職責,澆灌溫黃兩地農田達130萬畝,是當時浙東最大出海閘。2013年,被列為台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被列入省第一批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