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撤地建市40周年之際,浙江省紹興市委、市政府於近日召開2023發展大會,海內外的紹興賢達懷着“家書”齊聚故鄉。現場,紹興市委書記溫暖現場廣邀海內外紹興賢達常回家走走,看一看碧波蕩漾的鑒湖水、品一品溫潤醇厚的紹興酒、聽一聽沁人心脾的家鄉戲……
紹興,自古是個“有戲”的地方。搭一次戲&唱半天,梁祝化蝶奔赴的愛情、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多重寓意……風物養人、人唱風物,千年傳承中,紹興“家鄉戲”不斷流傳。

紹興越劇團、紹劇團巡演。
來到紹興 方知曲韻如許
先秦時期,越人善歌舞,秦漢時期則更為流行,六朝時期,會稽民間樂舞在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交流中更見活躍。20世紀初,嵊縣剡溪,“落地唱書”不絕於耳。
如今,嵊州市甘霖鎮東王村香火堂前,擺放着幾隻舊稻桶,它們是百年越劇的見證。據了解,1906年清明前夕,香火堂前,民間藝人用4隻稻桶墊底,鋪上門板,做成了越劇史上第一個戲曲舞&。
越劇的姹紫嫣紅,離不開越女的改革創新。1942年10月,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在大來劇場上演第一台新越劇劇目《古廟冤魂》,打出了“新越劇”的旗幟。此後,越劇這一“鄉間小戲”走向成熟,並作為中國第二大劇種火遍大江南北,目前已走過117個年頭。
紹劇高亢的唱腔與越劇的軟語呢喃是天地兩重。戲曲史家研究發現,早在明代,在外來戲曲影響下,紹興就出現了高亢激越的調腔。60多年前,紹劇電影風靡海內外。一時間,紹劇成為紹興、浙江乃至中國戲曲的一張“金名片”。
紹興的戲劇是地方文化的名片,有多聲腔劇種並存,目前已擁有新昌調腔、越劇、紹劇、諸暨西路亂彈、紹興目連戲五大劇種;平湖調、詞調、蓮花落、攤簧、宣卷五大曲種,全部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
水鄉記憶 戲文正青春

魯迅筆下的風情園。
紹興既是水鄉,又是戲曲之鄉。這也使得紹興的水鄉社戲獨具特色。乘着烏篷船看臨河的社戲,是許多紹興人的回憶。
不少戲&固定或臨時搭建在寺廟宗祠前的河邊、湖畔,獨具水鄉風情;而紹劇、越劇、蓮花落等地方戲曲豐富了社戲這一傳統民間風俗。
據悉,紹興社戲風俗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風行一時。“空巷看競渡,倒社觀戲場。”南宋詩人陸游在多篇詩章中吟咏了當時紹興社戲的演出情景。

越劇《孟麗君》演出圖。
總有人説紹興戲文“老了”,也沒年輕人唱戲了,其實不然。今年6月開始,紹興市越劇團攜《孟麗君》《梁祝》等越劇代表作品在全國巡演;“共迎亞運盛會 同看紹劇大戲”紹劇經典劇目巡演跨越3省6地。而當紹興戲曲走進大街小巷、當中國好聲音·越劇特別季響徹雲端、當紹劇遇上動漫……紹興戲文一直跟着“流行風口”改變形態,融入日常生活。
好戲開場 客官請上座
在紹興,有老戲骨,有新血液,看戲的地方也有很多,傳統戲&、各大劇院、大街小巷……

越劇小鎮古戲樓。
紹興市越劇團在越劇故鄉應運而生,是集越劇演出、創作、文化傳承、公共服務、文旅融合為一體的綜合性國有藝術院團。
紹興大劇院建築風格獨特,構思源於具有鮮明紹興水鄉民俗文化特徵的“烏篷船”,寓意着紹興古城在時代大潮中激流勇進,融匯着古城韻味和時代氣息。
浙江紹劇藝術研究院(原浙江紹劇團),成立於1956年(前身為20世紀20年代成立的紹劇同春舞&),擁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龍虎鬥》《火焰山》《硃砂球》等多部經典傳統劇目,尤其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於1960年攝製成彩色戲曲電影,發行至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風靡海內外。
紹興小百花越劇團以充滿生機的活力、整齊和諧的陣容、文武兼備的特色,先後應邀赴上海、江蘇、廣東、山東等地演出。
越劇小鎮坐落在紹興嵊州,小鎮因越劇而生。每天下午,越劇小鎮古戲樓裏都有演出,這裡是為嵊州本地的越劇團和全球瀕危劇種設立的“專屬劇場”,被譽為越劇界的“金色大廳”,見證着百年越劇回溯源頭的悠遠歷史,更承擔着越劇傳承和發揚的使命。(邵雯/文 紹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