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熊孩子相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為什麼老年人和年輕人的矛盾有激化的趨勢?”近期,有關“一老一小”的輿情事件頻頻登上熱搜,部分觀點甚至被貼上了“厭老”“厭童”的標籤。在網絡輿論空間,一些偶發的個體經歷,在資本和流量的助推下被無限放大,容易引發道德價值觀的撕裂和群體對立。
對待老人和孩子的態度,往往反映了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文明程度。
厘清“厭老”“厭童”的話語陷阱
所謂“厭老”“厭童”,究竟厭的是什麼?
相信不少人曾有過這樣的經歷:難得周末想睡個懶覺,一大早卻被廣場舞音樂吵醒;好不容易在小區找到一個停車的位置,卻被告知這裡是老人乘涼專用;一身疲憊坐地鐵回家,還要面臨“要不要給老人讓座”的內心掙扎……
需要忍讓的還有孩子。高鐵上打個盹,卻被毫無徵兆的尖叫聲嚇醒;開車路上,因為“熊孩子”的突然亂入而心跳加速;親子聚會的喧鬧,令一頓安靜優雅的晚餐泡湯;來回地奔跑喧嘩,讓一場你期待已久的電影變得興致索然……
在人口高密度、講究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裏,人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不斷被擠壓,放鬆的機會越來越少,也就讓人倍加珍惜。當老人和孩子成為舒適區裏的“不速之客”時,人們在心理上就會産生一種被“冒犯”的感覺,進而産生抵制和防禦。
如何看待“厭老”“厭童”現象,必須厘清兩個話語陷阱:其一,厭的不是所有的老人和兒童,而是個別現象和個別的人;其二,不能把“厭老”“厭童”的人群僅限定在年輕人。對於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罔顧他人感受的言行舉止,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能心生厭煩情緒。
警惕網絡製造“互恨社會”
老齡化、少子化的日本和韓國,被認為是“厭老”“厭童”心態蔓延的重災區。有媒體報道,日本的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資源爭奪戰正在變得白熱化。日本年輕人稱呼老年人為“老害”,針對老年人群體的有組織詐騙、入室搶劫等犯罪案件時有發生。“厭童”現象則在超低生育率的韓國十分凸顯。全韓國大約有500個禁止兒童進入的區域(No Kids Zone),其中包括不少餐廳、圖書館等公共活動場所。
今天,正在向現代化邁進的中國,能不能避免厭老、厭童導致的社會惡性衝突事件,能不能充分發揮我們國家的制度優勢,在資源配置上做好平衡,滿足多元訴求?
對任何以“厭老”“厭童”之名增加群體對立的話語輸出,都需要保有理智和審慎的態度。綜觀近期“厭童”熱搜事件的走向,從5月份的“高鐵掌摑事件”,6月份的“熱水潑小孩事件”,再到7月份的“熊孩子揪乘客頭髮反被家長怒懟事件”,一些自媒體和社交&&,儼然將老齡化加深和生育率走低背景下的群體焦慮,當成了流量密碼。部分&&和自媒體傳播一些喪裏喪氣的話語,除了增加“互恨社會”的心理暗示之外,對解決問題並沒有起到任何幫助。
9月17日,小朋友在南京科技館體驗“人體溜溜球”蘇陽 攝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網絡自媒體和社交&&在“流量為王”的驅使下,為了博眼球、賺點擊,刻意炒作相關話題,甚至炮製假新聞,人為製造群體衝突和對立。比如,早前一組題為“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的圖片在網上流傳,後經證實,所謂“訛詐外國人”不實,涉事大媽的確被老外撞倒。又比如,網上流傳着一張幼兒園老師給班裏的孩子“下藥”的微信截圖,事後被證明是刻意製造的假新聞。
“相向而行”化解戾氣
在一個自古崇尚尊老愛幼的國度,“厭老”“厭童”現象的出現發人深省。過去幾十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快速轉型,加上網絡輿論環境紛繁複雜,總有一些標新立異或別有用心之人,及其背後的資本與勢力,想要“解構”文明大國固有的道德價值根基。
據統計,我國約有1/5的人口在14歲以下,另約1/5人口在60歲以上。殘疾人超過8000萬人,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約有2000萬人。他們的特殊需求是自然生命階段、固有生理狀況決定的,而不是個人偏好、個人選擇能夠決定的。如果我們的公共設施不能有效給他們提供服務,那只能説明設施還不夠“公共”,需求對接還不夠“精準”,並不能説明他們沒資格。
近年來,我國多地致力於探索構建兒童友好型城市、老人友好型城市,努力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等民生發展目標,就是為了讓上述群體能夠獲得更充分的社會支持。這些既包括公共基礎設施等硬環境,也包括公共政策、人文關懷等軟環境的支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我們更應該理解,如何先做好集體的人、社會的人,再去實現個體的人、自利的人。只有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包容度提升,實現“相向而行”,才有可能消除原子化、圈層化、標籤化社會中的戾氣,才有可能消解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犧牲另一部分人利益所造成的挫敗感與倫理悖論。
時代的車輪向前,文明的車輪也當向前。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構建中,既要讓我們的傳統美德根脈永續、煥發新生,亦要讓整個社會文明矗立起人性的燈塔,閃耀起理性的星光。(記者 俞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