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9月27日電 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是為汲取更多的陽光、雨露與養分,但它的塊莖始終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擴張最終是為塊莖能長得更加粗壯碩大……這種跳出一地一時、開放式發展形態,被稱作“地瓜經濟”。“地瓜經濟”在農業領域生出了怎樣的花兒?讓我們走進浙江溫州,看“民營經濟之都”的“藤蔓”如何伸向遠方。

溫州市空鏡。新華網發 陳輝 攝
一杯牛奶贏市場
清晨5點多,位於溫州市泰順縣的雲嵐牧場已經開始忙碌,1個多小時後,當天的第一批鮮奶採集完畢,緊接着被運到位於溫州市平陽縣的“一鳴”工廠裏,加工後再通過冷鏈車運往各個城市的“真鮮奶吧”銷售。
這是浙江一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牛奶産銷體系。作為溫州本土乳企,一鳴食品以低溫保鮮或短保質期食品為主,生産各種牛奶和烘焙食品。

雲嵐牧場鳥瞰圖。新華網發 溫州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為保障産品新鮮,該公司組建了自有物流車輛與配送中心、外部專用合作車輛相結合的冷鏈物流體系,同時將“中央工廠”“冷鏈物流”與“連鎖門店”相融合,形成了“一體化全産業鏈”的經營模式,擴大供應鏈半徑。
據統計,截至2023年6月底,“一鳴真鮮奶吧”在營門店總數1996家,遍佈浙江、江蘇、福建、上海等地。2023年上半年,該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65億元。
此外,該公司還探索出了“一二三産業融合的全鏈條發展模式”。其打造的雲嵐牧場,已成為浙南親子游的熱門打卡地,每年吸引數十萬人來游玩,帶動周邊群眾就業超1.5萬人,人均增收1.6萬元。
一株“仙草”富一方
溫州樂清市雁蕩山孕育了神秘的“仙草”——石斛,最早見於秦漢《神農本草經》,記載石斛“味甘平”“久服厚腸胃”等,被視為補養上品,有“天下第一仙草”的美譽。
“野生石斛多生長在懸崖峭壁且半陰濕的岩石或樹木上,又因産量少群體小,採摘極其不易。”浙江鐵楓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敏全介紹,人工種植是發展該産業的一條捷徑。

大棚中的石斛。新華網發 溫州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石斛生長周期長,培植不易。為讓“仙草”開出“致富花”,自2009年起,樂清市委、市政府發布系列扶持政策,引導攻克突破組培育苗技術。此後,以“鐵楓堂”“豐之源”等頭部企業為引領,樂清在石斛人工種植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與探索,逐一攻克從育苗、種植到加工等技術難題,使組培苗棚內種植獲得成功,石斛産業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與此同時,樂清還搶抓“藥食同源”機遇,將石斛花、莖、葉製成了口服液、膠囊、顆粒沖劑、飲料、牙膏、面膜等産品,還依託石斛産業發展旅游産業,舉辦石斛花節、石斛花宴,打造鐵定溜溜石斛文化園等,結出了“幸福果”。2022年,樂清市域鐵皮石斛種植面積1.2萬餘畝,全産業鏈産值超35億元。
在石斛花越開越盛的同時,一批又一批樂清人走出了浙江,在雲南、廣西、貴州、福建等地精選適合石斛生産的地理環境,將成熟的石斛種植技術帶過去,讓“致富花”開得更遠,帶動當地群眾致富。如今,樂清人域外種植石斛面積超1.5萬畝。樂清人又將石斛運回來,在當地成熟的産業生産鏈的輔助下,製成各種産品,助力“致富花”越開越盛。
一味美食闖世界
“這是我舅舅剛從國內寄過來的鴨舌,大家一起嘗一嘗。”近日,在意大利經商的朱彬彬將鴨舌分給自己店內的員工時説。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家鄉記憶,對於朱彬彬而言,鴨舌就是她舌尖上的家鄉記憶。
鴨舌是溫州十大特色小吃之一。大約上世紀八十年代,溫州人利用水系之便,大規模發展鴨類養殖業,在解肉鴨的過程中,小小鴨舌被單獨分出來,經過精心鹵制、不斷改良,成了當地的特色小吃。
近年來,隨着預製菜産業的發展,溫州人將自動化生産應用於鴨舌的製作工藝,不僅保留鴨舌的原汁原味,更延長了保質期,也讓這一美食走向世界。
據統計,溫州滷鴨舌的年産量超1.2萬噸,約佔全國消費量的40%。順着一根鴨舌,管窺這組數字背後的龐大産業和共富事業。

溫州修文食品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産車間一隅。新華網發 受訪者供圖
走進溫州修文食品有限公司,這裡一派繁忙的景象,精選的鴨舌經過清洗、腌制、烘烤等一道道自動化工序,快速從産線另一頭輸出打包。“現在我們的工藝已非常成熟,一天能生産約4噸鴨舌。”
“溫州的生鴨舌産量有限,需求量又大,所以幾乎所有的溫州鴨舌生産企業都派人常年在全國各地收購生鴨舌。”溫州修文食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王修文介紹,他們公司派一組人常年在山東、安徽等地。據悉,該公司一年能需收購生鴨舌約2500噸。
收進、加工、銷售,這成了溫州鴨舌産業的發展模式,形成了初旭、修文、爽康、藤橋等眾多知名企業,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周邊群眾增收。如今,鴨舌已成為溫州産業發展的一道“硬菜”,“飛”往全國、飄香海外。
監製:翁璟
策劃:馬江
統籌:胡炎楨
文字:林筱
設計:張靈
核校: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