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首次為鳥類建落腳地,未來還會有更多類似嘗試。”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蘇莊執法所副所長武克壯日前對開化古田山小微生態濕地修復項目進行實地調查。他欣喜地發現,最近,這一帶的白頸長尾雉、白鷴等野生保護動物明顯多了起來。
古田山小微生態濕地由38畝廢棄旱田改造而來。修繕田埂、引入水源、撒下稻種,放入小魚小蝦。如今,這一灣被修復完成的濕地,逐漸成為各種鳥類一個重要食源地,成為它們在不同生存空間板塊遷移、棲息的一個重要“跳板”。
“在開化,像這樣的濕地,在規劃、建設中的還有多處。”武克壯説,這些濕地由錢江源國家公園、開化縣林業局等不同部門主導實施,覆蓋多個鄉鎮。等它們串珠成鏈,從空中俯瞰,就相當於在開化的各個生態板塊之間為鳥類劃出了一條條“遷徙通道”。
山野中動物陸地通道也被逐漸恢復。近年來,開化通過退耕還林、下山搬遷、將道路恢復原貌等方式,逐步消除動物遷徙、棲息、繁衍的障礙。位於浙贛交界的何田鄉際嶺頭山,是黑麂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前幾年,當地一些村莊為修翻山公路,將山上、山下的上萬畝森林割裂,形成多個“孤島”,影響了黑麂等野生動物繁衍、遷徙。後來,錢江源國家公園和屬地鄉鎮,將當地一條3公里長的機耕路進行生態恢復,打通了動物遷徙通道。
“生態通道修復後,這兩年,從江西境內到開化何田鄉來的黑麂等野生動物明顯增多,一些以前見不到的鳥類,也開始在這一帶出沒。”錢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科研監測中心副主任陳小南&&,動物光顧得多了,今年5月以來,他們還在當地增設了25&紅外相機監測儀,更好地進行科研監測。
作為錢塘江發源地,開化境內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系統完整性較高,珍稀瀕危物種眾多。最新的科考研究表明,開化境內累計記錄生物物種639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植物1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植物115種。為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根據《開化國家公園城市總體城市設計》要求,未來幾年,開化將以山體、水體為基礎構建13條生物廊道,以串聯國家公園、南華山、白石尖等縣域內生態保護重要地區的生物通道。這些廊道串聯了開化各個城鄉生態空間,將為各類陸生動物、鳥類、水生動物等提供更優良的生存空間。
“我們還聯合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分別為黑麂和白頸長尾雉規劃了多條有針對性保護措施的生態廊道,包括一條從長虹鄉通到江西婺源縣江灣鎮東頭村的動物隧道。”陳小南説,這兩年,他們還通過農田地役權改革,讓國家公園範圍內的1200畝農田禁止使用農藥、除草劑,以保護微生物、鳥類等生物生存環境不受人類活動過多干擾。
環境好了,生物多樣性家底日益豐厚,當地“兩山”轉化通道也不斷被拓寬。今年,蘇莊鎮、齊溪鎮等地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和休閒旅游,帶動當地1萬餘戶增收4000余萬元。(記者 錢關鍵 通訊員 姚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