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海洋,綿亙的青山,哺育了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這座山海之城。1740年來,源遠流長的文脈、燦若星河的古跡、敢為人先的精神在這裡激蕩交融,孕育出其獨具魅力的縣域文化,書寫了千年古邑的精彩華章。
“浙南紅都 山海平陽”,是平陽千年來歷史文明的濃縮,也是平陽當下弄潮發展的動力。解碼平陽,當遍覽山海,縱穿古今……
以“海”為襟
近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2023“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上,平陽木偶戲非遺傳承人應愛芳操縱着提線木偶,演繹“貴妃醉酒”。不動不言的木偶,在應愛芳的手中有了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帶着現場觀眾沉浸到木偶戲的歷史長河中。
平陽木偶戲的歷史要回溯到南宋,當時只在民間流傳,是老百姓享受生活的方式;到了明清,木偶戲班星羅棋佈,平陽木偶戲發展達到鼎盛期;民國初期,平陽木偶戲“戲劇之祖”地位如故,每逢人戲演出時,都要讓木偶先“開場”;2008年,平陽木偶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名錄;如今,平陽縣木偶劇團已揚名海外,走向歐美和東南亞20多個國家……
平陽是一座濱海城市,憑海而立、因海而興。
公元239年,孫權在羅陽縣境南地(今平陽仙口)置橫嶼船屯,橫嶼成為當時東吳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唐代以後,平陽縣鰲江鎮成為海外貿易重要港口;清朝,平陽成為中外貿易的橋頭堡之一……面朝大海,向洋而生,海洋賦予了平陽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城市氣質,也為她涵養出一方多元文化的沃土。
1740年來,學宮文化、書院文化、學統文化、武狀元文化、南孔文化、浙派古琴文化、數學文化、塘河文化、黃茶文化、新聞文化、象棋文化等諸多文化在平陽落地生根,這裡還孕育出山水畫大家黃公望、愛國詩人林景熙、數學泰斗蘇步青、百歲棋王謝俠遜等文化名人。
平陽木偶戲、單檔布袋戲、溫州鼓詞、東嶽觀道教音樂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和劇、平陽賣纻、太平鈿剪紙、頭髮吊燈製作等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更是凝結了一代代平陽人的智慧。
以海為襟,以海為懷。如今的平陽不僅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還散發出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芬芳,像大海一樣,包容且耀眼。
以“山”為脊
8月27日,平陽縣城,鳳凰廣場。華燈初上,紅色燈光將舞&襯托得莊嚴、肅穆,舞蹈《信仰》、歌曲《追尋》、情景劇《浙南火種》等紅色節目逐一上演,帶着我們回到革命年代……
80多年前,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從平陽山門出發開赴皖南抗日前線,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在平陽山門創辦“抗日救亡幹部學校”,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平陽鳳臥召開……在那段紅色歲月裏,平陽留下了很多革命先輩的足跡,也孕育出“浙南劉胡蘭”鄭明德烈士等英雄人物。
自此,“浙南紅都”成為了平陽縣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時刻激勵着後輩平陽人。
平陽為何能成為一方紅色熱土?翻開平陽地圖,也許那些或連綿起伏,或姿態各異的山巒會給你答案。在漫長的歷史時空中,群山始終與這座城市共生共榮,滋養每一代人“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擔當”。
宋朝,出自平陽的武狀元“獨步武壇”150年;明朝,為抗擊倭寇,村村設拳壇,男壯皆習武;近現代,維新思想理論家宋恕、“百歲棋王”謝俠遜、“數學泰斗”蘇步青、“新聞巨子”馬星野等心懷家國天下,照亮前進道路。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如今,平陽不僅銘記先烈遺志傳承紅色基因,還深挖紅色資源,推陳出新,如群山一般,連綿不絕。
奮楫“揚”帆
“什麼是平陽文化?”“平陽文化有什麼?”
以前,這個問題或許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今天,平陽人會不約而同地説出:“浙南紅都 山海平陽”。這源於平陽對縣域文化辨識度的有形塑造。
平陽第十屆市民文化節開幕式上,400架無人機緩緩升空,以夜為幕,以光為筆,繪製出平陽城市形象標識、平陽城市吉祥物等有形的文化載體,喚醒了平陽人深厚的家鄉自豪感和歸屬感。
平陽城市標誌——漢字“平陽”融入了“中共浙江省一大會議舊址”“順溪古屋”“南雁雲關”“南麂海浪”等獨特的平陽元素,展現了平陽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詩畫般的山海風光。
平陽城市吉祥物——以“平陽木偶”為原型,融合通福門、南拳、象棋等特色文化元素,形成一位頭戴“通福帽”(通福門)、身穿“平陽服”(南拳)、腳踏“將帥靴”(象棋)的少年,充分展現了平陽千年古縣、象棋之鄉、武術之鄉、戲劇之鄉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
“努力讓無形的、散亂的文化資源,變成有形的、有價值的、好看的、系統的縣域文化品牌。”在平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陽陽看來,縣域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體現和表達方式之一。
平陽正在揚帆起航,需要深入強化“千年古邑”的縣域氣質。“我們還將推出一首平陽之歌、一部經典木偶劇、一系列伴手禮等,不斷提升平陽文化的知名度,讓外界更好地感知平陽。”李陽陽説。
春風化雨,以文化人。平陽第十屆市民文化節,以7大主題囊括40項特色文化活動,從8月持續至年末,既用好各類公共文化空間,又盤活縣、鄉鎮、村社辦節資源,讓88萬平陽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共凝青春奮進力量,共助高質量發展。
“古城一千七百四十歲,信乎今夕是盛年。”文脈綿延,融匯古今;武脈昌盛,綻放新顏。昇平始陽,好一座千年古邑、文化之城。(徐融 魯新/文 平陽縣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