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回來了!”夏夜,在浙江嘉善,許多人沿着小橋流水、窄巷石路尋找螢火蟲的身影,其中不乏專門從外地趕來的游客。
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這一隻只飛舞在長三角腹地的螢火蟲,正訴説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故事。
從小在嘉善農村長大的曹先生,依然記得兒時的樂趣。“夏日的夜晚,大人們忙完農活後總會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孩子們就跑到小河邊,看蘆葦叢和黃豆蔓上成群結隊的螢火蟲飛來飛去,有時把手輕輕一扣螢火蟲就在掌心了。”
作為一種環境指示生物,螢火蟲就像生態環境的晴雨表,與聲、光、水、土等環境共命運。在都市圈裏,如何保護螢火蟲生態種群?作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之一的嘉善為此做了大量工作。
螢火蟲飛舞在嘉善縣魏塘街道長秀村。(受訪者供圖)
在嘉善縣西塘鎮東北面,有一片約3400畝的湖蕩——祥符蕩。夏日裏,天高水闊,綠意葳蕤。你很難想象,這裡曾是水體渾濁、岸邊泥濘的野蕩。
為了改善祥符蕩水質,嘉善實施了控源截污、生境改善、構建水下生物群落、水質智能監測等一系列清水舉措,對祥符蕩2865畝的水域進行了水生態修復。
“如今,祥符蕩水體平均達到地表水III類標準,部分指標達到Ⅱ類,沉水植物覆蓋度70%以上,透明度2米以上。”嘉興市生態環境局嘉善分局相關負責人&&,通過種植沉水植物、投放魚類、構建生態圍隔等方式,築起水生態屏障。
嘉善治水,不僅聚焦“水裏的問題”,更着眼於系統性解決“岸上的問題”。
位於嘉善縣姚莊鎮的盛家灣,是國控斷面俞匯塘的一條支流,河道長1.43公里,沿線分佈着幾千畝花卉大棚和農田。當地村民杭葉強清楚地記得,由於周邊企業、養殖場的廢水排放,這條河流多年前也曾面臨嚴重污染。
2020年,嘉善啟動盛家灣水生態修復項目工程,通過岸線整治、緩衝帶生態修復、構建水下森林生態修復系統、建設生態濕地等舉措,構建生産、生活、生態互利共生、和諧發展的“三生融合”紐帶。
水棲螢火蟲。(受訪者供圖)
水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讓嘉善的夏夜再現如夢如幻的螢火之光。依託螢火蟲等生態資源,嘉善打造了螢火集市等品牌活動,壯大鄉村旅游,實現生態文旅和生態産品的價值轉換。
為了給螢火蟲的生存、棲息和繁育提供優質條件,嘉善通過生態環境、食物鏈改造、螢火蟲保育等措施,恢復重點區域螢火蟲種群數量。這種良性互動,不僅守護住了生物多樣性,也激發了群眾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嘉善縣魏塘街道長秀村的周末熱鬧非常,不少人就是衝着螢火蟲來的。“螢火蟲帶來了人氣,我們也要守護好它們。”村民沈水根説,現在村裏人都主動參與河道管護工作,就是要留給螢火蟲一片自然繁衍的天地。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千百年前,古人就記錄下這躍動於暗夜之中的精靈;如今,嘉善人正用自己的方式,為他們支撐起生態保護傘。(記者 唐弢 邱世傑)